第14章 走向南亞(1 / 3)

2007 年4月26日上午,地處中緬邊境的緬北重鎮甘拜地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中國騰衝至緬甸密支那二級公路通車典禮在這裏隆重舉行。

出席慶典的緬方官員主要有:緬甸北部軍區副司令桑吞準將,緬甸克欽邦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吳貌貌溫以及緬甸聯邦和克欽邦的各級官員。

出席典禮的中方官員主要有: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劉平,保山市對外友好協會會長熊清華,保山市人民政府市長段躍慶以及保山市其他市級領導楊建洪、張靜、李新平、王彩春、藺斯鷹、解麗平、李明,以及中國交通部國際合作司、國務院西部開發辦經濟社會組、雲南省相關部門的領導和中緬群眾共1000多人參加了慶典活動。慶典活動還舉行了隆重的剪彩儀式。

慶典儀式由段躍慶主持。

桑吞、劉平、熊清華以及騰衝縣委書記兼對外友好協會會長王彩春先後在慶典上講話。中緬雙方的講話都高度讚揚了這一曆史性的友好合作,並祝願雙方的合作一如這開通的大通道,情深意長,再譜佳篇。

騰密二級公路通車,標誌著二戰期間為抗擊法西斯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史迪威公路”改造和重建工程騰密公路境外段正式完工。

騰密公路工程總投資12.3億元人民幣,境外段投資8億元,境內段4.3億元,長度分別為96公裏和80公裏。騰密公路境外段工程起點為中緬南四號界樁,止點為緬甸瓦曉,2004年10月19日開工建設四級彈石路,2005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二級油路;境內段由騰衝縣毛家營至中緬邊界南四號界樁,2005年1月開工建設,迄今曆時兩年多。

騰密公路南四號界樁至緬甸瓦曉路段的建成通車,還僅僅隻是熊清華、王彩春這些地方領導人心目中的中緬印國際大通道的開端。在他們雄心勃勃的籌劃中,這條公路的目的還要往前延伸,向密支那、雷多、以及印度首都新德裏、孟加拉第一大港口城市吉大,乃至整個南亞和印度洋……

中緬印大通道全線貫通後後,從昆明經保山和騰衝到緬北重鎮密支那和印度雷多,隻有1200餘公裏,僅需十多個小時,比繞道馬六甲海峽的6000裏海路要近4800公裏,整整縮短3倍的距離。

這才是他們真正的夢想。

用國家商業部的一位官員說,騰衝人是以一縣之力,幹成了一件國家才能勝任的宏偉大業。並對熊清華、王彩春等市縣領導人由衷地讚揚道:“你們真正具有戰略家的眼光啊!”

作為騰密公路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王彩春心裏顯然比任何都要激動,這種激動時許用任何語言都難以表達,但這位原本與文藝無緣的騰衝縣領導人,此時此刻,卻選擇了文藝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空前複雜的思緒和感受。

他寫了一首歌詞:《談笑風雨不回頭》:

古道悠悠越千年,

高山深壑使人愁。

曆盡艱辛大山裏,

幾度輝煌夢依舊。

古道今猶在,

歲月滄桑盡風流。

寬闊大道通南亞,

血水汗水競相流。

巍巍山巒飛彩帶,

蠻瘴之地舞長綢。

山河手牽手,

心與天地共長久。

驚天動地泣鬼神,

披肝瀝膽寫春秋。

天塹今日變通途,

雄商大賈顯身手。

淩雲展宏圖,

男兒壯誌幾運籌。

一條大道通天涯,

談笑風雨不回頭。

詩言誌,歌抒情,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統,並不隻是文人的“專利”。從滇緬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修築時的龍陵縣縣長王錫光、抗戰時期的騰衝縣長劉楚湘,到中國遠征軍副總指揮衛立煌將軍,再到今天騰密公路的王彩春和邵維柱,他們的詩與歌,絕非那種文人雅士閑暇之餘的無病呻吟,而是他們的真情記錄和莊嚴告白。

我相信,如果把這些詩歌彙編成冊,就是一部雲南和滇西人民用血肉和生命改寫和曆史創造的壯麗史詩!

就在騰密公路境內段建成通車前後,印度緬甸等南亞國家發出了積極麵向中國開放的信號。

先是《國際先驅導報》發表了一條引人注目的報道:

2006年9月3日,印度政府表示,未來4年內,將在中印邊境地區開工27個公路項目,並為此專門撥款90億盧比(5盧比約合1元人民幣)。據了解,公路總長862公裏。

據印度內政部官員介紹,除了這27項公路項目外,印度政府還考慮在印度-尼泊爾和印度-不丹邊境地區建設更多的公路。龐大的公路網計劃將於印度第七個經濟建設計劃期間開始啟動。

印度媒體報道,邊境地區發展計劃(BADP)是印度政府促進邊境地區管理綜合性措施的一部分,旨在幫助邊境地區發展社會經濟,增加當地人民的安全感。目的是使一些“敏感邊境地區”得到平衡發展,這些“敏感邊境地區”包括印度同孟加拉、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的接壤地區,覆蓋印度17個邦、94個地區和345個社區。

在公路網計劃宣布之前,印度政府還計劃修建“喜馬拉雅鐵路”,從喜馬拉雅山腳通往克什米爾穀,鐵路按計劃將於2009年完工,屆時,乘客可以乘火車從印度首都新德裏直接前往克什米爾邦首府斯利納加。該鐵路被稱為“地球上最具挑戰性的鐵路工程”,全長900公裏。

與印度中央政府的修路計劃相呼應,印度一些邦政府也已經有所行動。據8月31日的《緬甸時報》報道,印度東北部的邦政府已向緬甸政府提出,希望緬甸重開史迪威公路,使印度與其東北地區和南亞地區國家的經貿往來進一步得到加強。

中國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中印經濟的副研究員劉小雪認為,也認為,重開史迪威公路,使得印度東北部地區有了與東南亞連通的快捷通道,這對於印度發展經濟落後的東北部地區具有重要意義。“邦政府有這樣的考慮,應該是由來已久的,主要是出自經濟發展的考慮。現在提出,是希望能夠抓住印度大力開展公路交通建設這樣一個時機。”

而在騰密公路修建之初,印度政府官員還曾經表示過,“暫緩重修史迪為公路”呢。現在突然做出這樣的決定,無疑是對包括中國修建青藏公路和騰密公路等一係列行動的積極呼應。

2007年6月,幾乎在印度提出加快與中國及南亞地區開放步伐的同時,緬甸聯邦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第一秘書長吳登盛中將率領緬甸總檢察長以及外交部、電力一部、電力二部、能源部、商業部、礦業部、運輸部等七部部長一行,造訪了中國雲南,並專門安排時間參訪此間最大的一家電網公司。這家電網公司負責人稱,在中緬邊境地區,雙方合作開發的瑞麗江項目已開工建設,南卡江的項目已圓滿完成。目前,雙方正就下一步緬甸境內江河流域的電力開發進行磋商。

吳登盛表示,緬甸是一個農業國家,要把緬甸建設成一個工業化的國家,電力需求非常大。緬甸政府非常注重能源的發展。緬甸有著很豐富的水利資源,其中作為水利發電的河流主要有三條,裝機容量都非常可觀。目前計劃在緬中部伊洛瓦底江一條支流上建一個裝機容量達到一千萬千瓦的水電站,在薩爾溫江上遊也計劃建一個裝機容量達一千萬千瓦的水電站。他認為,緬甸雖然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但是技術和資金跟不上。中國電力企業擁有世界先進水電建設技術、經驗和雄厚的資金,因此如果雙方能優勢互補,將大有作為。窗體頂端

近年來,緬甸正逐步加強與臨近的泰國、中國、孟加拉國以及韓國等亞洲鄰國在大型水電工程方麵開展合作。據緬甸國家投資委員會透露,上一個財政年度,緬甸共吸引外資六十三億多美元,其中相當部分來自國外電力投資。一份緬甸官方統計表明,截至去年三季度,緬甸發電機裝機容量超過一百七十七點五萬千瓦,而此前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緬甸全國僅有二十四個發電廠,其中十四個是水力發電廠。裝機總量僅為七十餘萬千瓦。

最新的消息稱,緬甸將向孟加拉國出口水電。該國有關部門正在醞釀在若開邦西部建造水力發電廠,以便向南亞鄰國出口電力。緬甸一方麵要解決當前麵臨的嚴重電力短缺問題,一方麵也希望將水電資源轉化為創彙產業,所以引進更多的外國投資及合作也許是有效途徑。

隨著南亞開發大格局的逐步形成,騰衝人再一次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先機,這充分證明,當初他們破除重重阻力和困難,決定修建騰密公路,是多麼富有戰略性和預見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