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滴水成河。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倍。達特茅斯醫藥學院睡眠診所主任彼得 哈瑞博士的研究表明:大多數成年人每天平均睡眠在7-7.5小時,但是對很多人來說,6個甚至5個小時的睡眠,就已經足夠了。超過你需要的睡眠隻是把時間耗掉而已,對健康不但無益而且可能有害。

哈瑞博士說:“要找出你需要多少睡眠,你應該以不同的睡眠長度來做試驗,每一種試驗用一或兩個星期。如果你隻睡5個小時,仍然覺得心智敏捷,工作有效率,那就用不著強迫自己躺在床上7個小時。如果你睡了8個小時,仍然覺得軟弱無力,難以集中精神,那你可能就是那些需要l0個小時睡眠的人之一。”

根據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病學係睡眠試驗室主任羅勃 範卡索博士所說,人所需要睡眠長度的不同,似乎和新陳代謝、秉性,以及從白天活動中得到的樂趣有關。他說:“做無聊而令人厭煩的工作,會使人以更多的睡眠來避免麵對每天冗長而乏味的例行工作。因此,我不會要求每一個人都製定一個同樣的睡眠時間表,但是大多數的人就是比平時少睡很多,仍然能夠過得不錯。”

還應該注意到的就是有些情況會影響人的睡眠:在感到特別有壓力或生病的時候,人就會需要更多的睡眠。

很多成功的人認為他們成功的一項重要因素,是他們遵從了富蘭克林的建議而獲得更多時間。富蘭克林的建議是:“懶人睡覺時,你要刻苦奮進。”例如,已故希臘船業巨子奧納西斯常常在清晨五點鍾就起床了,並且認為這個良好的習慣幫助他成功。新奧爾良著名的歐吉斯納診所的阿爾頓 歐吉斯納博士,發現他一天隻要睡4個小時就足夠了;而著名的心髒外科醫生麥克 戴貝克也有同樣的發現。(他們兩個人都采取一種隻睡4小時的做法,但是白天如果覺得疲倦了,就小睡5~l0分鍾。)發明家富勒曾經采取每3個小時小睡半小時,24小時合起來隻睡4個小時的做法,實行了一陣以後,因為有礙業務,才放棄了這種做法。

當然,這些都是特殊的人。如果你隻睡6個小時仍然覺得很好,那就不必睡8個小時。一天節省兩個小時,星期一到星期五就節省了10個小時,每個月就是40多個小時——每個月比別人多一個星期。

如果認為這樣野心太大了,那麼想想看每晚少睡一個小時會怎麼樣:等於是一年比別人多6個星期,以一生工作時間來算,就是多五年。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起來工作吧!

在大都市,人們每天用於上下班路途上的時間是非常可觀的。在美國上班時間平均單程是22分鍾,而在人口一百萬或更多的大城市,32%的人住在距離上班地點35分鍾車程的地方。

任何事情要在你一生中用去這麼多的時間,都值得你特別注意。很明顯的,有兩方麵值得你考慮一下:

首先,是否能減短交通時間?

威爾克先生開車上班35分鍾,他的朋友布朗先生住在距離上班地點隻有15分鍾車程的地方。威爾克先生並不覺得其中的差異有什麼特別意義—“隻多幾裏地而已,早已習慣了。”但是我們來算一算,20分鍾的差異表示一天40分鍾,一個星期三個半小時。以一個星期工作40小時來計算,在上班路途上威爾克先生“一年”要比布朗先生多用“四個星期”的時間。在選購房屋的時候,上班時間當然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但隻有5~l0分鍾車程的差異,長年累月積聚起來,差異就大了。能源危機倒是能刺激每一個人更認真地長遠考慮上班距離。

其次,是否能有效地利用交通時間?

聽車上收音機任意播放的節目並不是利用這段時間的最好辦法。更有效的運用包括:在早晨業務彙報之前,把有關事項先想清楚;分析業務、私人問題或機會;在心裏麵為一天的工作先計劃一番;聽聽用來增長你專業技術的錄音帶。不過,聽聽新聞報道甚至音樂錄音帶,也都是利用這段時間的好辦法。重要的是避免由惰性或習慣來決定如何利用上下班的時間。

要有意識地決定在這段時間裏,把注意力投入在什麼方向。這樣我們就會驚異地發現,不浪費這段時間會獲得許多寶貴的益處。

不要把一些短暫的時刻(約了一起吃中飯的人遲到時,或在銀行排隊,向前移動緩慢時)視為虛耗掉的時間,而要當成意外的收獲,可做一些平常要延緩去做的某些事情。

推銷員常常發現在接待室等待和顧客麵談的時間,足夠他辦完所有紙上作業:寫一份和上一位顧客麵談的報告、寫給顧客以及可能成為顧客的人的信件,計劃以後拜訪哪些人,填寫支出費用報告,等等。每一個人都可以找些適當的小工作,利用這種零碎時間來完成,隻要把必備的表格或資料帶在手邊就可以了。

不要認為這種零碎的時間隻能用來辦些例行紙上作業或次優先的雜務。最優先的工作也可以在這少許的時間裏來做。如果把主要工作分為許多小的“立即可做的工作”,我們隨時都可以有費時短卻重要的工作可做。因此,如果時間因為別人沒效率而浪費掉了,要記著:這還是自己的過失,不是別人的。

很多人發現把午餐時間延誤到一點鍾或一點鍾以後,而用正午時間來辦事效果更好。在大多數辦公室裏,這段時間的電話等於零,幹擾比較少。還能得到額外的好處,在大家趕著吃飯的時間過了以後,再到飯店去可以得到比較快的服務。

保護自己的周末。除非有緊急情況,否則不要讓工作延長到周末——如果上帝在工作了六天之後還需要休息,那麼你是誰呢?

周末運動、輕鬆一番,完全遠離辦公室或工廠的事務,可以有助於有效運用下一周的時間,如果偶爾計劃出一個長的周末,那就盡管去徹底放鬆一星期。

計劃如何運用自己的周末,不要總是來了就接受,否則會讓自己不知所措。為周末擬訂出一些特別的計劃,可以提高這一周的工作士氣,刺激起要把一周工作做完的興趣,使工作不會幹擾到周末的計劃。

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今天是我們唯一能應用的時間。過去已經一去不回,未來隻是一種觀念。這個世界上每一件事情的完成,都是由於某一個人認識到今天是行動的時間。

19世紀的蘇格蘭作家、曆史學家及哲學家卡萊爾曾說:“我們的主要工作不是看未來還看不清楚的東西,而是去做目前手頭上的事情。”l0世紀英國散文家、批評家和社會改革家羅斯金把“今天”這兩個字刻在一小塊大理石上,放在桌子上,時刻提醒自己要“現在就辦”。

一位不知姓名的哲學家說過:昨天是一張兌過注銷的支票,明天是一張期票,今天是手上的現金,應用它吧!

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

若你怕失敗而不敢挺身而出,那你就隻能算藏身在殼裏的蝸牛。抓住機會,勇敢地生活。

——戴爾 卡耐基

當你對一件事說盡力而為時,那麼它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當你對一件事全力以赴時,那麼它幾乎就已經接近成功。不要總是說“我盡力而為”,那是精神上的畏懼,那是沒有自信的體現。因此,做事要全力以赴,不要盡力而為。

竭盡全力是指用盡全部力量。而盡力而為是指盡自己的最大力量。盡力而為強調力,竭盡全力強調竭。前者已經竭盡力量,而後者並非全力以赴。

當你對一件事說盡力而為時,那麼它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當你對一件事說全力以赴,那麼它幾乎就已經接近成功。不要盡力而為,那是精神上的畏懼,那是沒有自信的體現。

在美國西雅圖的一所著名教堂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戴爾 泰勒。有一天,他向教會學校一個班的學生們講了下麵的故事:有一年冬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擊中了一隻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拚命地逃生,獵狗在其後窮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陣子,兔子跑得越來越遠了。獵狗知道實在追不上了,隻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獵人氣急敗壞地說:“你真沒用,連一隻兔子都追不到!”

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辯解道:“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呀!”

兔子帶著槍傷成功地逃生回家後,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它:“那隻獵狗很凶呀,你又受了傷,是怎麼甩掉它的呢?”

兔子說:“它是盡力而為,我是竭盡全力呀!它沒追上我,最多挨一頓罵,而我若不竭盡全力地跑,可就沒命了呀!”

泰勒牧師講完故事之後,又向全班鄭重其事地承諾:誰要是能背出《聖經 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他就邀請誰去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會。

《聖經 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要背誦其全文無疑有相當大的難度。盡管參加免費聚餐會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淺嚐輒止,望而卻步了。

幾天後,班上有一個11歲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的麵前,從頭到尾按要求背了下來,竟然一字不落,沒有一點差錯,到了最後,簡直成了聲情並茂的朗誦。

泰勒牧師比別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誦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見的,何況是一個孩子。泰勒牧師在讚歎男孩那驚人記憶力的同時,不禁好奇地問:“你為什麼能背下這麼長的文字呢?”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盡全力。”16年後,那個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軟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爾 蓋茨。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盡力而為是不夠的,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就必須做到竭盡全力。因為隻有竭盡全力,你才能開發出自身更多的潛能,才能更接近你想要的成功。

一位年輕人遠行前,向村裏的一位老人請教該注意什麼。老人說:“全力以赴吧。二十年後,你再來找我。”

年輕人經曆了許多挫折,但也幹了一番令人側目的事業。漸漸地,他似乎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算了算二十年已滿,便回到村裏。

“老伯,我已經全力以赴了,以後,我該怎樣做呢?”已經步入中年的年輕人問。

“以後,你要盡力而為,十年後,你再回來找我。”

十年裏,中年人的生活波瀾不驚,但他還是回去了。

老人已到了彌留之際,而中年人的雙鬢也已泛白。

“其實,這次我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告訴你了。我隻是想說說我的一生。在我還是個年輕人的時候,有人就告訴我要盡力而為,於是,我的前半生庸庸碌碌,一事無成。後來,又有人告訴我要全力以赴,於是,我遭受了許多挫敗,我已經輸不起了。我的一生算是很失敗的,於是,我想知道如果有一個人經曆一下我所不曾經曆的,他會不會幸福?現在,我知道了,他過的很好。謝謝你!”老人說完,便微笑著閉上眼睛。

“不,我應該謝謝你!”中年人說。

人本來是很有潛能的,但是我們往往對自己或別人找借口:“管它呢,我們已經盡力而為了。”事實上盡力而為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尤其是趁你還年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