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其父母授官或加贈官號。古代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說,朝廷官員達到相當的官職,父母會享受加贈官號的恩賜。宦官從身份上說也是有官職的朝廷官員,其父母也理所當然應被加贈一定的官號。唐玄宗時期的著名宦官高力士,父得贈“廣州大都督”、母得贈“越國夫人”;橫行於唐代宗時期的權閹程元振,父得贈“司空”、母得贈“趙國夫人”。明朝正德年間,禦馬監太監丘聚、魏彬和司設監太監馬永成等宦官已故的父親都被追贈錦衣衛指揮使。值得特別提及的是,在宦官勢力膨脹的時代,得勢宦官的父親還可能直接被授予實職。如正德年間禦馬監太監穀大用的父親穀奉和禦用監太監張永的父親張友,都被授予錦衣衛指揮使。這也是明代宦官之父直接授官的開始。
恩蔭妻子或族中弟侄。宦官是喪失了生殖能力的閹人,本不可能娶妻生子。但宦官也是人,也想享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感情的慰藉,而且由於上層宦官的地位尊崇、有財有勢,因而曆史上閹宦非但娶妻不稀奇,即使是娶高門大戶之閨秀也不罕見,收養子以求老有所寄更是相當普遍。唐朝肅宗皇帝曾親自為寵宦李輔國指婚,明朝宣宗皇帝曾將兩名宮女指配給宦官王瑾。曾曆仕唐朝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諸朝的大宦官仇世良娶的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兼禦史大夫、贈戶部尚書胡承恩之女。嫁給宦官的女子在某些方麵當然會有所損失,但這種損失會在另外的方麵得到更大的補償,否則肯定不會有人心甘情願地嫁給不能行夫婦之道的宦官。這種補償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宦官之妻本身榮崇而富貴,一生吃用不愁。這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能一生溫飽不愁,其實是不容易的。二是權閹之妻可能得到皇上的冊封。如仇世良的妻子胡氏,因為出自名門望族,仇世良又執掌權柄,累封至“魯國夫人”。三是宦官之妻的家族可能因與權閹聯姻的裙帶關係而飛黃騰達。如高力士娶作吏京城的呂玄晤之女為妻,呂玄晤很快就被擢升為少卿,並出任刺史。
古代錢幣曆朝宦官大致上也多有收養嗣子的,出於同樣的道理,這些人也會在許多方麵得到補償。唐德宗時曾頒詔敕,規定五品以上的宦官許收養子一人。這實際上是對當時早已存在的宦官養子現象的一種肯定。然而唐代宦官所收養子往往不止一人,收養數子、數十子乃至數百子的大有人在。仇世良有養子五人,楊複光有養子數十人,楊複恭則有養子數百人。仇世良的五個養子,除了第五子因年幼而未及出仕外,其他四子皆承恩入仕。長子仇從廣,任宣徽使、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省內給事、賜紫金魚袋;次子仇亢宗任光祿大夫檢校散騎常侍、持節曹州諸軍事守曹州刺史兼禦史中丞、上柱國、南安縣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從仇亢宗的職務看,顯然並不是閹人。唐代宗時的權閹魚朝恩為了替養子爭官位,曾麵奏皇上,乞賜紫衣。代宗還沒有來得及答話,魚朝恩已經命人取過隻有四品以上官員方有資格穿的紫色官袍,徑自讓兒子穿在身上。代宗心裏雖然不高興,卻也無可奈何,隻得強笑著解嘲道:“這孩子穿這件紫衣,正合身,正合身!”
因宦官立功或受寵而使家中侄弟拜受官、冊封爵位的現象曆史上也很多見。明朝成化年間,皇上因禦馬監太監葉達有功而賜其寶鈔幣帛,葉達拒而不受,並乞求皇上升其兄長為錦衣衛千戶。兵部官員當即回奏,稱無例可循,不可如此。但皇上最終還是將葉達的兄長升任指揮僉事。明代正德十年,皇上一次下旨使司禮監太監蕭敬及溫祥等十二名宦官各蔭弟侄錦衣衛世襲正千戶。正德十四年,皇上以宦官禦用監太監張永等十三人營建乾清宮有功,令其恩蔭弟侄各一人為錦衣衛正千戶;內官監太監劉祥等十一人同時得到恩蔭弟侄一人為錦衣衛世襲副千戶的賞賜。
賜諡或追贈官號。受到寵幸的宦官死後,也可以如同高級文武官員一樣享受贈官、賜諡的殊榮。唐玄宗寵幸的宦官高力士死後追贈揚州大都督,並特恩陪葬唐玄宗之泰陵;唐肅宗寵幸的李輔國雖然得贈太傅,但一則因為他相貌奇醜,二則因為他生前過於專橫,唐代宗特賜惡諡曰“醜”,聊解胸中惡氣。古代曆朝為了表彰功臣,多在淩煙閣為其畫像,以期流芳後世。據《大唐重修內侍省之碑》載,唐朝內侍省也有類似的建築,宦官中的功臣展示其中,“繼武帳之恩華,耀麟台之儀表”,以為後世表率。
除了上述幾種恩賞方式之外,見於曆史記載的還有賜敕旌勵、賜祠、賜祭、賜免死詔等等,至於賜蟒袍玉帶、賜內府騎馬、許內府坐轎之類,則更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