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意義上看,宦官首先是君主的家奴,但隨著曆史的演化,他們又逐漸有了官職甚至爵位,進而成為國家官吏隊伍中的一員。有官職就會有相應的升遷,奴才做得好就該有相應的獎賞。然而宦官這種集官員與奴才於一身的特殊身份,確實又使其與朝臣外官正常的仕進升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
首先,國家官員的升遷是以考核製度相聯係的,而宦官的升遷完全取決於君主本人的愛憎與喜好。中國古代對官員的考核製度總體上講是非常嚴格的,在正常情況下,官員的升遷與黜降都必須以能力、品行、政績等各方麵的考核結果為依據。宦官作為內廷近侍,其日常表現外臣無從得知,而正常的考核條目對他們也明顯不適用,所以他們盡管可以看作是官員的一部分,但很難成為官員考核的對象,其升遷自然也清朝官員頂子無須以考核結果為依據。就曆朝的實際看,所謂的”久宿衛”、“特見親愛”、“頗見親佞”都可成為宦官升遷的重要依據,而且從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到明、清時期主管官員考核與升遷的吏部尚書,對內廷宦官的升遷與黜降都無權染指,全憑君主一人的好惡愛憎而定。
其次,宦官的升遷不必循階而進,蒙受君主寵信後的“不次超升”往往成為其主要方式。清代太監進宮後,一般先要在各司處當小徒弟,並要認一個主事的小太監為師。如果差當得好,便可由小徒弟、小夥計、小太監、回事的逐步到首領、掌案直至總管太監。這大致是宮中太監正常的晉升序列。但事實上,真正按此序列一步步從地獄爬到天堂的恐怕沒幾個,因而宮中太監的絕大部分盡管小心翼翼、勤勉辛苦,卻也免不了潦倒一生。相反有的太監入宮不久便交到好運,得到多次晉升。清末權閹小德張十五歲入宮,十六歲時進了宮中南府戲班。他知道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後喜歡聽戲,便刻苦練功,終於得到了慈禧的賞識,不幾年就爬上了禦前太監首領兼南府戲班總提調的高位。
小德張的經曆,其實也涉及到了問題的另一方麵,即宮中太監的升遷並非僅限於職位、品秩的提升,或者更確切地說,從宮中的雜役遷轉內廷、侍候皇上才是最關鍵的,它體現出宦官在內廷中身份地位的改變和君主對其親信度的提升。明代宮中十二監,司禮監最接近皇上,地位也最高,其掌印太監與都知監、直殿監的掌印太監不啻天壤,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即使是其他各監的掌印太監見了也須跪拜,如同見了上司一般。其中關鍵在於,宮中宦官的升遷既然隨君主的好惡而定,那麼接近君主進而求得其信任與賞識,就成了升遷的必要前提。
宮中宦官受到君主寵愛或建立功勞固然可以升遷,但曆朝對宦官的品秩都有限製。明朝建立之初,宦官品秩極低,後來不斷擢升,但仍規定宦官的最高品秩一般不得超過四品。清乾隆年間也明確規定:宮內太監官職以四品為定,永不加至三品以上。至於晚清時期或曆史上其他一些特殊時期,個別深受君主寵幸的閹宦被加授三品甚至更高的官品,則屬於特例。這同時也就意味著君主對宦官職位的升遷是有限度的,而必須輔助以其他的獎賞形式。概而言之,受君主寵幸的閹宦除了升遷之外,還有如下幾種獎賞方式:
清代官員補子賜金銀財物。這是對蒙受恩寵的太監最為常見的獎賞方式。唐敬宗年少即位,性喜遊樂,陪侍的宦官不時會得到賞賜,或財物、或宅第、或珍玩,一任興之所至。明朝嘉靖皇帝由藩王入繼大統,宦官穀大用迎立有功,特賜金幣若幹。正統年間,宦官阮安督造三大殿有功,賜金五十兩、銀一百兩,另有彩緞八表裏。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銀作局負責製造宮中所用的金銀器飾,其中該局所製金銀豆、金銀葉,重皆不足一錢,樣式卻很是精美,專供皇帝高興時拋賞下人之用。
加祿米或致仕全俸。宦官的官職升遷曆朝有規定限製,君主為避免朝臣議論,便通過對立功宦官增俸加祿或致仕全俸的辦法加以變通。明代成化年間的禦馬監太監汪直先因功加祿米二十四石,又因在建州和威寧為朝廷立功而分別加祿米三十六石與四十八石,複以黑石崖之功而一次增祿米三百石。如此前後累計已高達四百八十石。按明代洪武年間所立定製,朝廷正一品官員月俸米八十七石,最低的九品官僅月俸五石而已。汪直的俸祿已達當朝一品的五倍多,更高出九品官近百倍。皇上恩加祿米,在明代一般以十二石為一級,但對一次升賞幾級沒有明確的限定。這就使得越加越多,數級不足,增以十數級,再增以數十級。至明末天啟年間,竟一次增祿百級,高達一千二百石之巨。曆代宦官大致上都有休沐致仕的製度,達到一定品級者可享受半俸,皇上特別加恩可給全俸。見於曆史記載的如唐文宗時的宦官梁守謙、魏弘簡致仕後即獲全俸殊恩。
賜名、賜號或賜印記。內廷宦官大多出身貧寒之家,識文解字者寥寥無幾,他們的名字往往聽之不雅。曆史上還有許多王朝,故意為入宮的宦官起上帶有侮辱性的名字,以讓其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並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唐肅宗時的權閹李輔國就先後被皇上賜名“護國”、“輔國”,並終以“李輔國”之名傳世。李輔國後來因擁立唐代宗“有功”,特賜號“尚父”,威權一時。明代宦官多有被賜印記者,或為銀章,或為牙章,或為石章,均有文記。據史載,明宣宗曾賜禦用監太監王瑾銀記四枚,文曰:忠肝義膽、金貂貴客、忠誠自勵、心跡雙清。明憲宗賜司禮監太監譚昌牙記二枚,文曰:忠誠不怠、謙亨忠敬。明世宗賜司禮監太監張佐銀記四枚,文曰:集謀補德、端忠誠慎、輔忠、勵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