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也時常表現出愛耍小聰明、愛貪小便宜的特點,讓人哭笑不得而又無可奈何。《舊京瑣記》所記的商人蔣某在光緒皇帝大婚時,承辦大婚所用果品。婚禮須擺九個大果盤,為了美觀吉利,蔣某在每盤盤頂各擺了一個金紅色的大蘋果。備好後,剛想端進去,他卻忽然發現每個盤子頂上的蘋果都不見了,而旁邊的小太監卻一個個斜著眼,在一旁竊笑。蔣某畢竟和宦官們混了很長時間,知道這些太監愛捉弄人,貪占小便宜,所以早有準備,從容不迫地從懷裏又掏出了九個大蘋果,一一安放在盤子裏。
從曆史上看,宦官不僅有婦人之仁,其性格中的陰暗麵也並非僅僅讓人哭笑不得而已,他們更有毒辣凶殘的一麵,從而體現出他們愛走極端的性格特征。這說到底,其實都是長期遭受壓抑的結果。一方麵他們本身就是刑餘之身,自哀自憐,看到別人傷心事,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另一方麵他們唯其刑餘之身且身處宮廷中的最底層,對所聞所見難免憤憤不平,一旦得勢,長久壓抑的“惡性”便會乘機迸發出來,正所謂“得誌便猖狂”。或許正是基於這一點,曆史上宦禍不斷,奴大欺主乃至廢帝弑君的情形一再發生,而塗毒生靈、滅絕人性的明代東廠酷刑也讓後人聞之色變。至於宦官為了滿足變態的性欲而對女性的摧殘,更讓人發指。
第四,貪圖錢財。古代人講究“養兒防老”,宦官們自然做不到這一點,然而他們也有老的那一天,也需早做打算。宦官們防老的辦法是積攢錢財,因而他們往往表現得非常貪財。有職有權者,絕不放過任何利用職權索要錢財的機會;無職無權者,則偷竊宮中物品到外麵變賣。清末宮女回憶說:宮中太監一有機會就偷,沒有不偷的太監。清廷規矩特別嚴,宦官出入後宮,隻能空身進空身出,一律不許攜帶包裹,守衛的軍卒且有權搜身。但這照樣難以製止宦官把宮中寶物偷竊出去。
宮中低層宦官,本來所掙無幾,為積累錢財不得不采取這類偷雞摸狗式的下三濫手法。有權有勢的宦官則不同,他們不必挖空心思去索要錢財,錢財總是源源不斷:一是出自主子的賞賜,二是攀附者的巨額饋贈。這些就是普通宦官們所望塵莫及的。同時他們還會利用一切手段斂財。大凡掌管采購、置辦工程材料之時,便是他們斂財的好機會,最常見的辦法是侵吞銀兩,以次充好。那些掌管、接收上貢物品的宦官則往往橫加挑剔,給對方找各種麻煩。對方拿出些錢財孝敬,事情就可完結。否則,宦官會拖延、刁難,使對方窘迫交不了差,最終還得乖乖就範。
清末宦官借故刁難大臣以敲詐錢財之事就相當普遍。同治皇帝大婚時,內務府打點各處太監,無意中遺漏了一處。舉行婚典之日,該處太監找到內務府郎中,聲言殿上的玻璃出現裂紋。按照朝廷規矩,內務府司員不經傳召不得上丹陛。該堂郎中遠遠地瞧見殿上的玻璃的確有裂紋,嚇得魂不附體,唯恐慈禧太後得知此事後會因喜日出現“破像”而震怒。此時,太監表示願意幫忙,內務府官員趕緊送上了一大筆銀子。銀子一到手,太監們馬上就把玻璃修好了。後來內務府官員才知道,玻璃其實根本就沒裂,那所謂的“裂紋:”不過是太監事先貼上了一根頭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