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有的人自恃有才華,或與總經理私交甚好,就不把主管放在眼裏,恨不得所有工作都繞過對方,或者認為直接和老板說明情況會更有效。殊不知,越級報告是件兩頭不討好的事。
孟波大學畢業後到某報社文藝部工作,擔任副刊編輯。他畢業於中文係,理論基礎紮實,才思敏銳。參加工作幾年間,由他編輯發表的不少作品被國內多種文摘類報刊轉載。他自己還勤奮創作,先後在各大報刊發表了大量作品,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而且,在他的努力下,文藝部開展了不少群眾性的工作,均取得成功。由於孟波越來越受到同事的尊重,影響漸大。部門主管慢慢地感到了他對自己的威脅,開始排擠孟波,對他的合理化建議也不予采納。
久而久之,孟波和部門主管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倆人中間出現了一條無形的溝壑。
孟波不僅多才敬業,而且在事業上具有一定的開拓精神、創新意識。由於和部門主管關係的“不妙”,他的一些想法無法付諸實施。於是,他幹脆越過部門主管直接和總編去談,談他的計劃、設想,希望得到總編的支持。
結果不難預料,孟波的計劃不但沒能得到支持,還引起了部門主管強烈的反感。
對於總編來講,在孟波和部門主管之間,他不能不考慮中層幹部的威信、情緒等因素,不能不維護管理階層;再者,越級報告,事實上破壞了正常的管理模式,使總編憂慮。
越級報告失敗,孟波的處境可想而知,和部門主管關共係的惡化,致使他的工作處於極端被動的狀態。無奈,他提出申請,要求調離文藝部,去其他部門工作。
公司的組織機構是逐級上報的,絕大多數員工都有直屬上司、頂頭上司。在工作中,越級報告意味著要越過直屬上司,直接與頂頭上司說明你的看法或爭取權益。
通常打越級報告是一種危險的行為,會產生眾多不良後果,也往往容易傷害到自己。頂頭上司不喜歡越級報告,一般會“退回原級處理”,你無法收到預期效果。這還會導致你與直屬上司之間關係惡化,因為你這樣做明顯是對他的不尊重。事後就算他不炒你魷魚,也難對你委以重任。你的報告如果被同事們知道了,他們可能會攻擊你而使你“裏外不是人”。
就算你的報告是非常正確的,你也是破壞了單位的正常運行程序,這會使頂頭上司頭疼。即使你成功了,他們也會心存芥蒂,認為你對他們也可能采取同樣的行為。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要打越級報告。
如果你把一個自鳴得意的企劃方案秘密地送到老總的桌上,然後以為最高決策層會對你的才華另眼相看,你會發現,這麼做的結果無非有兩種:
一是老總把你的報告送回部門經理那裏,令其按常規程序辦;二是老總將你的報告按下不動,好像沒有這一回事一般,另行啟用你所在的部門呈上的第二份計劃。
這兩種結果都不是你所要的,你這一“積極”,竟遭受了三重打擊,第一重打擊是,權衡再三,老總對你的急切心態持不置可否的態度,如果在挫傷部門經理的積極性和挫傷你的積極性之間選一個,他無奈中隻能選後者;第二重打擊是,部門經理十有八九會對你從此“另眼相看”;第三重打擊是,通過這件事,眾人視你為急功近利之徒,這是否得不償失?
相信自己單槍匹馬的能量,是辦公室新人自負的體現。其實,在熟悉整個公司的流程,學會考慮各方的利益之前,一個人的奇思妙想常常是“空中樓閣”,是經不起推敲的。
在工作中,你若是想打越級報告,需要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動機,是為公司利益著想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確認了這一點,你就能選擇正確的做法了。
所以,在工作中你有什麼建議需要打報告時,一定要逐級上報。最好先與直屬上司進行溝通,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自檢:
你是否經常會有打越級報告的衝動,通過閱讀本文,你又有什麼樣的想法?
在辦公室中不要談論隱私
經典提示:
無論出於什麼動機,在背後說人閑話都是一種極不好的風氣,既影響公司內部的團結,又會引發人際關係危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是光明正大、坦誠相見的。即使有意見,也該用正當的渠道傳達,而不應該在背後嘀嘀咕咕。
劉潔是一個出生在廣東珠海的女性,她通常給人留下一個亞熱帶人特有的溫暖、熱情、直率的形象。她從某大學畢業後,就順利地在一家台資企業做了經理助理。三個月的試用期一到,她就被通知另覓高處。很快,她又找了新的工作,三個月的考查期一到,她又失去了工作。兩年中,她已經由一個白領經理助理變成了廣告公司的銷售員,但她依然沒有保住這個連高中生都可以勝任的工作。受到巨大打擊的劉潔最後決定放棄尋找工作,結婚做個母親。她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一再失業的原因,她把一切失敗都歸於她的老板:“他是那麼死板的人,根本不會欣賞什麼樣的員工才是有價值的!他那刻板而嚴肅的工作環境怎麼能和我熱情的天性相融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