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你不可不知的職場工作細節(2)(3 / 3)

其實,真正讓熱情善良的劉潔失去工作的是她在閑談中的形象。她似乎還沒有把握好閑談的目的。閑談的目的是增進同事間的情誼,找到雙方更多的相似之處。當與她熟知的朋友得知她最後一次被解雇時,都表示這是早在已預料之中的,人們並不感到奇怪。

來自浙江寧波的黃曉君曾經是和劉潔打過交道的人,她曾經是代表他們公司和劉潔接觸的。黃曉君是這樣評價劉潔的:“她對探討別人的隱私的興趣超出了對自己公司和前途的關心,她閑談的能力和話題讓人畏懼;她能告訴我那些道聽途說的有關同事的隱私;她能談我們在公眾場所禁忌的問題;她能問及我不願意討論的私人問題;她把自己對某人的推論和猜測,不負責任地講給別人聽。我害怕與這樣的人交往,我甚至開始懷疑她的公司怎麼會派她來負責這個事情。我覺得她和那些毫無教養的婦女一樣喋喋不休,我對她是某大學畢業生文憑都產生不信任。”

本·瓊生說:“語言最能表現一個人,你隻要一張口,我就能了解你。”

美國人約翰·布魯斯克在《格調》一書中精辟地總結了人的言談在揭露我們的成長秘密:“一個人的言談永遠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告示牌。”哲學家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書》中提出了善意的提醒:“沒有一種人類活動像說話一樣需要如此謹慎小心,因為沒有一種活動比說話更頻繁、更普通,甚至我們的成敗輸贏都取決於此。”中國也有句俗語:“聽其言,知其人。”因此,要想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得到大家的尊重與信賴,我們需要了解哪些是該說的,哪些是不該說的。沒有哪一個老板會欣賞“說三道四”的員工,也沒有誰會希望自己與一個“長舌頭”的人做同事。

一個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兒,說:“我有個消息要告訴你……”

等一等,哲人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用3個篩子篩過了嗎?”

“3個篩子?哪3個篩子?”那人不解地問。

“第一個篩子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確實是真的嗎?”

“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現在再用第二個篩子審查吧。”哲人接著說,“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實的,也應該是善意的吧。”

那人躊躇地回答:“不,剛好相反……”

哲人再次打斷他的話:“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請問,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很重要嗎?”

“並不怎麼重要。”那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人說:“既然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麼就請你別說了吧!這樣的話,它就不會困擾你和我了。”

在日常工作中,其實有許多話都可以被這“三個篩子”篩下去。而關於別人的隱私無論是真是假都不應該隨意傳播,這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很多時候,別人在聽你這樣描述一個人時,大家通常的反應是:“這個人大概不可靠。今天在我麵前說張三長短,明天也有可能跑李四麵前說我短長!”

沒有誰喜歡自己的隱私被人過度關注,甚至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上海演藝界裏阮玲玉曾留下“人言可畏”的遺書,讓多少人扼腕歎息中國又少了一位出色的演員。不談論別人的私生活是一個人修養的表現,同時也是尊重他人的形式。

無論出於什麼動機,在背後說人閑話都是一種極不好的風氣,既影響公司內部的團結,又會引發人際關係危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是光明正大、坦誠相見的。即使有意見,也該用正當的渠道傳達,而不應該在背後嘀嘀咕咕。

公司是一個整體,各個員工之間隻有相互配合,才會有所發展。如果這種說長道短的壞風氣在公司彌漫開來,就會出現不團結的裂痕,我們個人的工作也一定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