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原因有兩個,一是曾國藩認為要遍覽經史子集,盡可能多地掌握曆史、文化、政治、經濟、教育及學術等各方麵的知識後,才可以寫這本他命名為《曾氏家訓》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讀盡了經史子籍,掌握了那麼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爛熟於心,可以融會貫通後,才可以寫這本大成之作,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議論愈貫串,仍當為之”。
說起來是兩個原因,其實也就一個,也就是曾國藩認為火候還不到,要待自己閱曆極豐富、知識極豐富之後,要在自己的“功夫”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後,才可以寫作這本《曾國藩家訓》。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知道,他對這部《曾國藩家訓》寄寓了多麼高的期望!
但問題是曾國藩是一個非常自謙的人,雖然水平已經在百尺竿頭,可還總想著更進一步,所以他總感覺自己的功夫還不夠深,境界還不夠高,以至於一直到他最後離開人世,也沒能寫出這部他自己寄寓了厚望的《曾國藩家訓》。
那麼,我們通常見到的《曾國藩家訓》讀本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這就要說到我們稱《曾國藩家訓》為“千古家訓之首”的原因了。
曾國藩立誌要作家訓一部,想在人生境界的絕高處書之成冊,如此一來,他的後半生一直都在為這種計劃不斷地做出實踐與準備,加上他理學傳人的大儒身份,所以他無時無刻不在自覺貫徹著他的家訓教育理念。這樣一來,他的家訓思想內涵反而不受一本書的限製,反而顯得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現實的指導和教育意義。就像孔明“不求聞達於諸侯”,最後卻能“諸葛大名垂宇宙”,雖然到最後,曾國藩也未能像顏之推寫《顏氏家訓》那樣寫出規範化的家訓讀本,但他上千萬字留存作品中無處不在的教育思想與智慧卻因此顯得更為博大與精深。這一點,在曾國藩甫一離世,便成為當時社會的共識。當時李瀚章、李鴻章兄弟為曾國藩整理、編撰並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國藩家訓思想中的精華之語,在全集中單列“曾氏家訓”一章。其後,又有人將其單獨成冊發行。再後,更有人不斷重新為之編選、出版。再之後,更有梁啟超索性突破家訓的藩籬,為其專門編定《曾文正公嘉言鈔》,其間的主體其實也還是曾國藩的家訓名言與警句。
至此,《曾國藩家訓》聲譽日隆,隱然超邁《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古代家訓名作,同名圖書遂大行其道,成為百多年來坊間不斷流傳的家訓典範。
回首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國藩曾經被作為曆史文化的熱點人物被全社會所關注,開風氣者當屬唐浩明老師的長篇曆史小說《曾國藩》。隨後,“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成為坊言流傳頗廣的“警世通言”。進入新世紀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曆著改革開放持續多年後的加速變革,住房、教育、醫療,漸成民生三大切膚之痛!就教育而言,汲取古代教育思想與智慧的精華,已成當務之急。此時,曾國藩與他的家訓智慧再次躍入大眾的視野,實在應屬當然。
所以我所評說的《曾國藩家訓》並不以哪一本同名圖書為標的,也不僅限於曾國藩的家書或日記,更不是囿於傳統家訓家庭倫理規範的狹義解讀,而是從識己、識人、識事、挺經四個方麵入手,把曾國藩一生教育子女、指點子弟、甚至培養後人的教育思想與智慧,力圖做一個全景式的評述。
學力不逮之處,顓此就正於方家!
是為序。
酈 波
辛卯孟春於金陵水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