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曾國藩家訓,有一個一直以來被人忽視的巨大懸案,即到底有無《曾國藩家訓》這本書。
多數人的回答都十分肯定——當然有!市麵上早就有這本書,很多人都見過、買過、讀過。甚至早在晚清,就在曾國藩去世後沒多久,他的學生李鴻章與李瀚章兄弟倆為他編撰的《曾文正公全集》裏就有一個單列的部分,與“曾國藩家書”並列,名曰“曾國藩家訓”。
可即使這樣,我也要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市麵上不論有多少種版本的《曾國藩家訓》,也沒有一種是曾國藩自己編寫的。所有的《曾國藩家訓》都是後人以曾國藩的名義替他輯錄的,當然,家訓的內容都是曾國藩的原話,隻是成書的結構、布局、順序卻是出於後人的編排。
這樣一來,至少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至少在曾國藩生前,雖然已經有《曾國藩家書》這本書麵世,但絕對沒有《曾國藩家訓》這本書。
那好了,既然沒這本書,我們為何也講《曾國藩家訓》呢?
這就要談到曾國藩自己一個莫大的遺憾了,事實上曾國藩確實曾想寫一部《曾國藩家訓》,但可惜的是,終其一生,他都沒寫出來。
曾國藩在家書中談到這種想法時曾說:“前立誌作曾氏家訓一部,曾與九弟詳細道及。”(《曾國藩全集?家書》)也就是說,他想寫本《曾氏家訓》,也就是《曾國藩家訓》,這種想法還跟他的九弟曾國荃探討過,看來是確有其事的。
但為什麼又沒寫呢?
曾國藩接著說:“後因采擇經史,若非經史爛熟胸中,則割裂零碎,毫無線索;至於采擇諸子各家之言,尤為浩繁,雖抄數百卷猶不能盡收……然後知著書之難,故暫且不作曾氏家訓。若將來胸中道理愈多,議論愈貫串,仍當為之。”(《曾國藩全集?家書》)
原來原因有兩個:一是曾國藩認為要遍覽經史子集,盡可能多地掌握曆史、文化、政治、經濟、教育及學術等各方麵的知識後,才可以寫這本他命名為《曾氏家訓》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讀盡了經史子籍,掌握了那麼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爛熟於心,可以融會貫通後,才可以寫這本大成之作,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議論愈貫串,仍當為之”。
說起來是兩個原因,其實也就一個,也就是曾國藩認為火候還不到,要待自己閱曆極豐富、知識極豐富,自己的功夫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後,才可以寫這本《曾國藩家訓》。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知道,曾國藩對他這部《曾國藩家訓》是寄寓了多麼高的期望!可問題是他是一個非常自謙的人,雖然水平已經在百尺竿頭了,可還總想著更進一步,所以他總覺著自己的功夫還不夠深,境界還不夠高,以至於一直到他離開人世,也沒能寫出這部他自己寄寓了厚望的《曾國藩家訓》。
可事實上,也正因為曾國藩沒有像古代的顏之推寫《顏氏家訓》那樣寫本很規範化的家庭教育教材,而他自己一生中又處處貫徹著他的家訓教育理念,這樣一來,他的家訓思想內涵反而不受一本書的限製,反而顯得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現實的指導和教育意義。所以曾國藩的家訓,雖然不像古代大多數家訓都有明確的家訓讀本,倒反而成了千古家訓之首。
所以我們現在講他的曾國藩家訓,其實是個寬泛意義上的家訓概念,並非單指他的《曾國藩家書》或者日記,而是把他一生中所有教育子女、指點子弟、甚至培養後人的思想與智慧進行一個總結與歸納。
在這個總結歸納的基礎上,我們前麵講了他家訓思想中“修身齊家”和“立人達人”的智慧,也就是識己與識人的智慧,下麵我們要講的是他家訓思想中臨事與處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動力與執行力的培養。
行動力與執行力是我們現代社會常提的兩個詞,在曾國藩的時代,他隻把這其中的智慧歸結為兩個字:
“柔”與“剛”。
曾國藩所謂知行合一、明強挺經,其實都離不開這兩個字。這兩個字也是他處世智慧、行動智慧的關鍵所在。
說到柔與剛,我們在生活中也常用,像“剛柔相濟”、“柔能克剛”都是我們很熟悉的詞。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既然說以柔來克剛,那為什麼剛柔又是可以相濟的呢?另外,柔為什麼能克剛?反過來,剛能不能克柔呢?柔和剛裏各自有怎樣豐富的內涵?曾國藩對此又會有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