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臣鬥皇帝(1 / 2)

還是先舉兩個典型的例子。

關於柔與剛,曾國藩在讀史的過程中曾提到過兩個典型的案例,他認為這兩個典型案例很具有“行為藝術”上的示範意義。這兩個案例都很有名,一個是漢代的“強項令”的事兒,一個是宋代的“落牙臣”的事兒。之所以把它們相提並論,是因為它們都是大臣鬥皇帝的事兒。

先說“強項令”。

強項令的典故出自《後漢書》。《後漢書》裏記載東漢初年的時候,當時的洛陽令叫董宣。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有個貼身的仆人殺了人,犯了死罪。可因為他是湖陽公主的仆人,身份特殊,享有特權,所以他躲在公主家裏,董宣還真拿他沒辦法。

可這位董宣也不是一般人,他帶了衙役躲在離公主家不遠的地方蹲點、潛伏。終於等到公主的車隊出來,董宣清楚地看到這個仆人也跟在車隊裏頭,就上前把公主的車隊攔住,然後當著公主的麵兒,把這個殺人犯抓住並當場審問判刑,最驚人的是還當著公主的麵兒就執行了死刑。

這一下公主可恨死了董宣,跑到劉秀麵前大哭大鬧,非要劉秀殺了董宣不可。劉秀一聽也肝火直冒,好你個董宣,不看僧麵看佛麵,我皇上的姐姐的仆人的命,你也敢要,你也敢殺,你這不是不給我皇上的姐姐的麵子嘛!所以他派人把董宣抓來,當場就要殺。

這時候,董宣竟然絲毫不懼,隻說皇上您要殺要剮隨便,但您得讓我說句話先。

董宣說:“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棰,請得自殺。”然後“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麵”。(《後漢書?酷吏列傳》)

這意思是皇上您剛剛平了亂世,要給百姓帶來一個安定的盛世,怎能不以理服人,以法治天下呢?您要真是這麼一個不講理的皇上,那算我董宣看走眼了,不用你殺我,我自己死給你看。說完他往柱子上一撞,撞得是血流滿麵。

這一下劉秀直麵淋漓的鮮血,猛然醒悟了,知道董宣做得對,但皇上的姐姐的麵子過不去啊,得找個台階給湖陽公主下,於是劉秀就讓董宣給湖陽公主磕頭賠罪,借此免去董宣的死罪。

可這個頭,董宣怎麼都不肯磕。

劉秀就讓人按著董宣的脖子,給湖陽公主磕頭,結果“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後漢書?酷吏列傳》)就是說董宣抻著個脖子,死活也不磕這個頭。

這下劉秀都氣樂了,說這家夥真是個強項令啊,意思是說這家夥的脖子可不是一般的硬。於是他掉頭跟姐姐說,沒辦法,這家夥脖子太硬了!天生的,強生的!我也沒轍兒。

劉秀拿董宣沒轍兒,反倒徹底成就了董宣的“強項令”的美名。因為連皇帝都拿他沒轍兒,所以董宣在“強項令”之外,又多了個外號,當時官場上的人都稱他為“臥虎”,所有的豪強富貴見了他沒有不害怕的。連開國皇帝都鬥不過他,這種人,誰不怕?

再來看另一個大臣鬥皇帝的故事,這就是北宋“落牙臣”的故事。

《涑水記聞》這本書記載說,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天正在禦花園裏玩鳥,內侍來報,說有一位大臣有急事奏報。

這事巧得就跟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一樣。唐太宗有次也在禦花園裏玩鳥,正好魏徵闖進來有事奏報。唐太宗一看魏徵來了,怕魏徵批評他玩物喪誌,所以趕快把鳥藏在袖子裏。古人的衣服寬袍大袖,別說藏隻鳥兒,就是藏隻雞也沒問題。可魏徵看到太宗藏鳥了,所以他故意慢條斯理地在那兒彙報工作。他不說完,唐太宗也不好讓他走啊,因為魏徵向以剛直出名,剛直的程度連唐太宗都怕他三分。結果魏徵的這篇工作彙報,有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好不容易等他說完離開,唐太宗把鳥拿出來一看,早就悶死了。這一下把唐太宗氣得要命,可最後還是拿魏徵沒轍兒。所以,魏徵的份量在唐太宗那兒比董宣在劉秀那兒的份量還要重。

宋太祖趙匡胤跟唐太宗李世民一樣,都有玩鳥的嗜好。不同的隻是他手底下沒有魏徵那樣剛直到讓他忌憚的人物。這位大臣說有軍國大事、要事、急事彙報,趙匡胤一聽,軍國大事,還很急,這肯定比玩鳥重要,所以放下手頭的鳥,換了正裝,到正殿來聽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