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臣鬥皇帝(2 / 2)

結果,這位大臣把工作洋洋灑灑地彙報了半天,趙匡胤聽著聽著眉頭就皺起來了。一直到這位大臣把所有的工作都彙報完,忍了半天沒吭氣的趙匡胤一下火了,說:“你不說有軍國大事、急事嗎?怎麼全是陳穀子爛芝麻的小事?這些事哪件大,哪件急啊?”

皇上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再加上趙匡胤向來是個急脾氣,發火的時候也很嚇人,所以他這一嚷嚷起來,旁邊站立的侍者都嚇壞了。可這位大臣非常有意思,他也不害怕,慢悠悠地回了句:

“臣以為尚急於彈雀。”

那意思是說,你說我這些事不是大事,不是急事,但總比玩鳥要大、要急吧!

趙匡胤一聽這話就火了,好你小子,還敢狡辯!他從侍衛手裏搶過一把金瓜斧來,照著這位大臣就是一斧子。

當然,不要以為趙匡胤一斧子就把人家給砍了,那樣的話,就不是開國之君宋太祖了。一般開國之君還都是比較英明的,還沒昏庸到那個份兒上,要是夏桀、商紂這些亡國之君,倒是有這個可能。趙匡胤生氣歸生氣,也不過是像劉秀讓人摁住董宣那樣讓他低頭認輸,所以他拿著斧柄照著這大臣就給了一下子。

雖然是斧柄,但也不得了,一下子就把這個大臣的兩顆牙給打掉了。一般人要這樣幹,當然很野蠻,但趙匡胤他是皇上啊,這個大臣別說被他打掉兩顆牙,就算24顆牙被他打光了也不能怎樣啊!

要是換了董宣會怎麼樣?別說掉兩顆牙了,就是“流血被麵”也不認輸啊,肯定抻著個脖子得把趙匡胤好好數落一頓,然後大不了是個死。要換了魏徵,那就更不得了,他要一發起威來數落唐太宗一頓,李世民非得愧疚個大半輩子。可這位宋代的“落牙臣”(案:《涑水記聞》並沒記下他的名字。因為他是一個被打落牙的大臣,所以我們隻能代稱其為“落牙臣”。)跟董宣、魏徵都不一樣。麵對“我的野蠻皇上”,這位落牙臣居然極其冷靜,極其鎮定,也不抱頭鼠竄,也不驚惶失措,更不怒發衝冠、誓死不屈。他出人意料地蹲下來,然後又趴在地上,幹什麼呢?

找牙!

俗話常說“打得人滿地找牙”,這個場景可謂是一種經典的演繹。

這個大臣不害怕,不生氣,反而冷靜地趴在地上找牙,這下趙匡胤倒看呆了。趙匡胤像被點了穴一樣,一直看著這位被他打得滿地找牙的落牙臣,先趴在地上把兩顆牙找到,然後緩緩地站起身來,用袖子把兩顆牙仔細地擦擦幹淨,然後再小心地放入懷中。

這一下,趙匡胤都氣樂了,當時就問:“汝懷齒欲訟我耶?”

就是說,你小子幹嘛呢?這牙齒還藏起來,你拿它當物證啊?你還打算到衙門裏告我啊?

你看,趙匡胤還挺有意思,他還怕大臣拿著物證去告他。

哪知道這位落牙臣嗬嗬一笑,說:“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就是說,我哪能去告皇上您啊!不過您違反治安條例亂打人這事兒,自有史官會記下來,我這牙拿回去還真得當個紀念。話外之意,也就是可以拿給史官當物證了。

趙匡胤一聽這話立刻呆了,想了一想,突然滿臉堆笑,斧子趕快扔一邊,讓人拿出金銀玉帛來賞賜了這個大臣。

趙匡胤為什麼會有180度的大轉彎呢?

道理很簡單,他怕在史書上留惡名。這個落牙臣要是像董宣或魏徵那樣他倒不怕,皇上打大臣,打就打了,大臣再有火也火不過他皇上。可現在因為玩鳥打了大臣,還把人家的牙打掉了,還讓人家把牙給撿走了,這要讓史官記下來,讓後人知道,這位大名鼎鼎的宋太祖該多丟份兒啊!所以他趕緊換了笑臉,還重賞了這位當事人,那擺明了就是賄賂。一個野蠻的皇上賄賂一個低微的大臣,隻為了讓這丟人的事兒可別宣揚出去。

果然,這事兒後來正史沒有記載,《涑水記聞》是本筆記,也隻相當野史而已,以至於這位響當當的落牙臣的名字也沒能記下來。

不過,《涑水記聞》雖然隻是一個筆記體著作,但它的作者卻是編了《資治通鑒》的大史學家司馬光,所以趙匡胤這點糗事兒,還是沒能躲過史官的如椽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