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終極問題,就要首先來看看這個能帶來的“花無數”景象的造反誘惑到底有多大的可能。
一般來說,認為曾國藩當時造反條件不成熟的學者主要的論據有四個方麵:
一是當時的清廷對曾國藩有可能造反已經做了軍事上的準備。當時綠營與八旗積極在長江以北布防,天京城破之後兩天,慈禧就派了欽差大臣來南京,說是犒賞三軍,其實是來暗中查防曾國藩有無造反跡象。
二是曾國藩的軍餉不夠。湘軍和太平軍作戰十餘年,最大的瓶頸就是軍餉問題,因為曾國藩采取的高薪養廉的政策,而湘軍本質上屬於團練,多數情況下要自籌軍餉,所以沒錢怎麼打仗?沒錢他怎麼敢造反呢?
三是湘軍內訌,已有分裂之勢。最著名的就是曾國藩與左宗棠的矛盾,另外不僅左宗棠,像江西巡撫沈葆楨與曾國藩也一直有矛盾,甚至有學者認為李鴻章已經自立山頭了,他們與曾國藩都有矛盾,都不會跟著他造反的。
四是曾國藩自身的顧忌。他起兵檄文裏是以儒家知識分子的忠誠、“血誠”的信仰來號召天下的,現在他要造反了,這不是自食其言嗎?那還不被天下人罵為亂臣賊子!這樣的話就得不到民心,所以即使造反也很難成功。
這四條理由貌似說得都很有理,但我個人以為,其實都經不起推敲。
第一,清廷是對曾國藩有了布防與準備,但實力擺在那裏,綠營麵對太平軍就毫無招架之力,紈絝的八旗子弟就更不用說了。當時從軍事力量看,湘軍的戰鬥力天下無敵,遠超過清政府軍綠營和八旗,所以綠營和八旗再布防也不過是形同虛設。這在軍事上是一種很清楚的判斷。
第二,湘軍是一直有軍餉的問題,但就是因為不造反才有軍餉的問題,一造反反而就沒有軍餉的問題了。當時曾國藩控製著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當時最為富庶的地區,《清史稿》說當時“天下財賦,半出東南”,這還是往小裏說,不僅不誇張,甚至還誇小了。曾國藩如果造反,經濟上絕對沒有後顧之憂。
第三,湘軍內部意見不統一,甚至內訌,有分裂之勢,其中對曾國藩牽製最大的就是手握重兵的左宗棠與李鴻章。至於曾、左不和,我們在評說曾國藩家訓的“識人”部分曾專章分析過,兩人在打下南京後互相揭發,甚至吵成一團,多少還有演戲的成份。況且“鼎之輕重,或可問焉”的造反勸諫,也正出於左公之手。至於李鴻章,那是曾老師最貼心的學生,也是曾國藩最重要的政治接班人,如果有改朝換代的機會,他會扯自己老師後腿嗎?
第四,曾國藩要果真有造反之心,還怕別人罵自己是亂臣賊子嗎?哪一個開國元勳不是在成片的唾罵聲中吊民伐罪、重開天地的?況且以曾國藩要辦“有主義團隊”的治軍思想,他總應該比腐敗透頂、無惡不作的清政府軍更容易得民心吧!
所以,四條造反的不利條件看似有道理,其實都不可能成為導致曾國藩堅決不反的關鍵原因。而反過來看,若以條件來論,曾國藩的造反在當時可謂是“萬事俱備,東風不欠”。
第一,軍事上強弱分明,清政府軍根本不是湘軍的對手。
第二,經濟上強弱分明,曾國藩控製地區的強大經濟實力完全可以成為他北伐的堅實後盾。
第三,湘軍內部造反情緒盛行,曾國藩一呼百應,隻要他肯點個頭,“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四,當時“天下英才,盡歸曾幕”(王闓運《湘軍誌》),曾國藩的人才團隊無與倫比。
第五,因為當時曾國藩已經開辟洋務運動並努力施行多年,所以湘軍與英法美德等西方列強的關係很好,曾國藩如果造反,西方列強即使不成為支持的力量,也絕對不會成為阻礙的力量。
所以,就中國封建曆史來看,限於中國北高南低的整體局勢,南征總是容易成功,北伐總是很難成功,唯一的例外是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北伐一舉掃蕩北元,奠定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業。如果曾國藩能狠下心來造了滿清的反,我個人以為曆史上第二次成功北伐並奠定一個王朝基業的事就有了很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