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曆史不容假設,正是曾國藩堅決不反的“鐵石心腸”讓這種創造曆史奇跡的可能化為一片烏有。這一來,我們就更有必要來探求這個終極的疑問——既然萬事俱備,那麼曾國藩為什麼就是堅決不反呢?
我所理解的答案,隻有簡單的兩個字:信仰!
是什麼成就了“中興名臣”、“一代大儒”的曾國藩?
是什麼成就了能一手開辟洋務運動、使中國開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跨進的曾國藩?
是什麼造就了擁有當時最強人才團隊“神州第一幕府”的曾國藩?
是什麼造就了能寫出“千古第一家訓”、被後人視為儒家教育正宗的曾國藩?
我以為所有的答案都在這兩個字上:信仰!
曾國藩當年以一屆書生領軍,起兵之時就在出征檄文裏說過,他是為“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曾文正公文集?討粵匪檄》)的理由而出兵的。也就是為了拯救傳統儒家文化,而非拯救那個腐朽的滿清朝廷而出兵的。當然曾國藩身上確實充滿古代儒生愚忠、愚孝的倫理思想,他不反清廷也確實有這種愚忠、愚孝的思想在起作用。但從更大的曆史背景上看,他這種愚忠的最終指向不是指向封建君王,而是指向對儒家文化的忠誠,對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信仰的忠誠。
所以他克己修身,《求闕齋日記》一寫數十年,一生把不斷自省與不斷學習當成最重要的生活習慣。他從來不跟別人攀比,他隻跟自己較勁兒,隻要做得比昨天的自己好,隻要做得比前一刻的自己好,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所以他自號“滌生”,每日以“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曾國藩全集?日記》)而自勉;所以他雖然起步很低,甚至初時“在並時諸賢傑中最稱鈍挫”(梁啟超《曾文正公嘉言鈔序》),但最終卻超越了那個時代中所有比他聰明的同伴,走到了人生境界的最高處。所以他雖然沒有小聰明,但卻有大智慧,把儒家所提倡的“修身”理念,用一生實踐幾乎做到了完美。
他之所以在為官為政、帶兵打仗的同時,還寫下無數家書、無數家訓名篇名句,是因為在儒家文化那裏,“齊家”是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之間最重要的橋梁。在他這樣標準的儒生看來,要想成為頂天立地的“士大夫”,要想成為民族文化的脊梁,不僅要做好自己,更要帶好整個家族。因為所謂“國家”,在中國人看來,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家國是同構的,所以唯有“齊家”才能“治國”,家尚不齊,國又焉治?所以曾國藩在戎馬倥傯的歲月裏還擠出大量心血來完善家庭教育,又把這種家庭教育智慧引申到社會教育層麵,他是要用這種智慧不僅來齊家,更要來救國。所以他在生前就刊行了他的《曾國藩家書》,所以他的家訓不僅教育了家人,還教育了整整一代人。這就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稱其為“教育家”的原因所在,這也是他的家訓可以被稱為“千古第一家訓”的原因所在。
因為有信仰的感召,一大批心懷天下的仁人誌士才會走到他的身邊來,構成了“天下英才,盡在曾幕”的“神州第一幕府”的傳奇。
當時天下像曾國藩這樣出山辦團練的共有四十幾處,可隻有曾國藩把團練辦成了舉世聞名的湘軍,而且隻有他的湘軍裏彙集了當時儒家知識分子的精英。湘軍帶兵將領大半是書生帶兵,而非武將帶兵,這在中國數千年的戰爭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一幫原來隻知道“之乎者也”的儒生卻能彙聚他的身邊領兵作戰,最終的動力隻能源於他們之間某種共同的信仰感召與精神力量。
當時地方督撫皆有自己的幕府,可唯有曾國藩的幕府彙集了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像中國近代化學之父徐壽和他同為化學家的兒子徐建寅,像中國近代大數學家與教育家華蘅芳,像中國近代大數學家與物理學家李善蘭,像中國近代醫學家、翻譯學家趙元益,像號稱“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大教育家容閎,這些時代的精英都彙聚在曾國藩的幕府,為他開創安慶內軍械所,為他開創江南製造局,為他開創江南製造局所屬翻譯局殫精竭慮,貢獻智慧與生命。
尤其是容閎,特別有說服力。他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獲得西方學士學位的留學生,抱著一腔救國之誌,遠涉重洋,重回故土,但現實卻讓他失望透頂。他先是對腐敗的清政府不抱絲毫的希望,後來他所寄予厚望的新生力量太平天國又讓他失望透頂,再後來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來投奔曾國藩,一遇之下,即視為平生知己。正是容閎等人的幫助與支持下,曾國藩的洋務運動才開展得有聲有色;同樣,也正是曾國藩的支持下,容閎的救國理想才得以實現,後來在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人的堅決支持下,容閎選派留學生計劃終於得以施行,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縱觀容閎的一生,他在實施救國理想的過程中,起初對清廷不抱希望,後來投身曾國藩幕府,後任清廷四品官職,後來又在曾國藩死後多年加入了反清的陣營,成為了清政府的通緝犯,可以說他加入晚清政府也多少是因為曾國藩個人魅力的感召,所以他在他的那部名著《西學東漸記》裏深情地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