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醫療、教育——可謂國人三大民生之痛!
作為一名教書匠,於住房、於醫療,不在其位,不建其言。但於當下之教育,實在有諸多不得不發之感慨。
感慨之一,隻知精英教育,不知大眾教育。
大學,雖然在不斷擴招,但大學教育,還是被全社會目之為“象牙塔式的教育”。不管象牙塔裏的人,還是象牙塔外的人,都有這樣的認知。這隻能說明,中國的高等教育現狀,還在一如既往地延續著多少年以來的精英教育思維。
這種思維決定了從高等教育到基礎教育,片麵追求成績、證書、獎勵、機會等等以示“精英”的證明,成為當下的一種普遍現狀。更為甚者,由此造成的教育資源競爭與不公,正成為諸多教育腐敗的最大的溫床。
所幸,有以城市圖書館教育、市民講堂、電視講壇為代表的大眾教育正呈方興未艾之勢,但一切還遠遠不夠。
感慨之二,隻知知識教育,不知精神教育。
以前我們迷信一句話,叫“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就全體人類的文明史來看,就無數個體的成長史來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數十年來的教育,一直在知識教育與能力教育之間兜圈子,以為倡導了能力的培養就逃避了知識灌輸的嫌疑。但全社會似乎都忘記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關心生命的成長、啟發良善的人性、影響有價值的人生。而這一切,落在精神、信仰、思想的層麵,對教育而言,既是出發點,又是歸宿。
可我們忘記了從哪裏出發,又往哪裏去。於是我們的孩子懷揣著現代科技文明,在人生必將要麵對的挫折麵前,一次次丟失了靈魂與勇氣。
感慨之三,隻知學校教育,不知家庭教育。
作為一名教師,我常聽到一些家長皺著眉頭、憂心忡忡地說:“隻要老師能教好孩子,我們做家長的花多少錢都願意!”
其實,這樣心甘情願的表白大錯特錯。
孩子該由誰來教?誰該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什麼樣的老師,怎樣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呢?這些看似簡單卻又複雜的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度裏的每一戶家庭,乃至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對此,中國傳統儒家教育倒是給出過一個較佳的答案,這個答案也曾經被千年的時光與紛繁的社會實踐所驗證過,其效果就人類已有的過往曆史來看,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借鑒的。這就是傳統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訓教育為主體的家庭教育。
《三字經》裏說“養不教,父之過”。儒家向來視家庭教育為人生教育之本,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又哪裏能隻擔些花錢請老師的表白呢?隻不過當下的父母們已全然不知曉我們祖先的傳統,遂把孩子成長的重任全盤推到了學校的身上。可是,再好的學校與老師也無法取代父親與母親——這是教育上最簡單的一條真理。
雖然頗多感慨,但又不免想起毛潤之先生“牢騷太盛防斷腸”的忠告,遂覺終日感慨,不如身體力行,故於《百家講壇》開講《曾國藩家訓》,希望能於教育、民生、社會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此,也一並感謝所有為此付出努力與心血的人!
酈 波
辛卯孟春於金陵水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