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股市十多年發展的走勢圖,你不難發現,那時起時伏的曲線,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勾畫出來的。鼓勵性的政策必然導致股市上漲,而抑製性的政策必然導致股市下跌。這是屢試屢靈的規律。無論是中國的管理層還是股評界,無一不承認中國股市在相當程度上還是政策市。在相當多的時候,政策決定了股市的漲跌,甚至是暴漲暴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股票市場上,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消息,其中傳播得最廣、也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政策消息。不管這些政策消息出發點如何,落腳點在哪,都可以成為引起投資者決策變化的重要因素。
投資者一般將政策消息劃分為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利好政策出台,股民歡欣鼓舞,股價揚頭向上;利空消息走泄,股民垂頭喪氣,股價也就掉頭向下。縱觀中國股市10多年來的每一次起落,每一次波動,無論大盤是“井噴”上衝,還是“飛流”直下,我們無一例外地看到,政策在其中起了關鍵性的主導作用。一條暫停國債期貨的消息可以讓大盤連刮三日飆漲風暴,而隨之而來的一紙重開新股發行的通知又可以將前三日的勝利果實一口吞沒;一篇《人民日報》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可以將大盤連砸三個跌停板,也可以讓指數井噴般地暴漲數天……據對上海股市波動情況的資料進行分析,在導致市場波動的因素中,政策因素占了34%,在各種因素中居於首位。難怪有人說:當前股市,不論是技術派還是基本派,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是“緊跟政策派”!作為一個中國股民,看大勢,首先就要看政策形勢。
如果說前麵對於宏觀經濟與政治形勢的分析,主要集中於對股市產生長遠影響,因而對於中長線投資具有重要意義的話,那麼具體的經濟政策與股市政策,則對於股市的中線乃至於短線行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且這種作用往往是直接的,是立竿見影的。1993年12月18日,管理層披露55億新股發行計劃後,12月21日上證指數一天下跌118點;1994年8月,證監會宣布“三大”救市政策後一周內上證指數淨升350點,漲了110%;1995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下達緊急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5月18日即爆發“井噴行情”,上證指數單日漲幅高達31%,創“政策效應”之最。但接著在5月22日傳出證券委會議決定,1995年度新股規模將於二季度下達。受此消息影響,5月23日上證指數暴跌16.4%,創上證指數單日跌幅之最。僅僅經過4個交易日,中國股市在政策影響下,上演了一幕令中國股民悲喜交加的暴漲暴跌。前三日“井噴”上漲何其迅速,最後一日瘋狂下瀉又何其猛烈,真是漲也政策,跌也政策!2000年2月14日,龍年開市第一天,受允許股票質押貸款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的兩大利好刺激,滬深股市強勁上揚,以罕見的巨大跳空缺口開盤後一路高開高走,收盤時分別創下9.05%和9.36%的日漲幅,成為1996年12月13日實行漲跌停板限製後的大盤單日漲幅之最。2001年6月大盤反轉向下後,到10月22日,滬深股市分別下跌了32%和40%,其跌幅之大為近年罕見。此次下跌的導火索是實行國有股減持方案。而10月22日晚上,證監會宣布停止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減持國有股,第二天滬深股市立即出現巨幅反彈行情。上證指數、深圳成份指數、上海B股指數、深圳成份B股指數以及所有的股票,基本上都以漲停報收。
股票交易就其本質而言,具有典型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特征。但我國股市是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產生的,因而其從呱呱墜地之日起,就帶有濃厚的政策色彩。並且,中國股市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市場體係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完備,若單純依靠市場來調節,其功能並不能使股市健康發展,市場秩序亦難維持,因此,當前的中國股市也需要政府用一定的行政手段來引導與調控股市。無視政策調控在中國股市的作用,顯然是不現實的。
事實上,以前西方國家也全盤否定過政府的幹預,結果多次釀成劇烈的股災。自1929年經濟危機後,人們重新看待政府的作用,把政府的有效幹預作為股市日趨成熟的保障。因為市場機製作為驅動股市運動的自發力量,其對股市不法行為無能為力。西方證券發展的曆史證明,僅靠市場力量來推動股市的健康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現代股票市場中,既不是完全聽任於市場經濟和競爭法則的本能作用,也不是完全受控於政策,而是以市場為基礎,在保護股市獨立地位、市場健全和平等競爭的前提下,製定與市場機製相協調的發展戰略與政策,同時將它納入法製之中。比如,在股市失去理性瘋漲時,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降溫,有利於減少股市泡沫,避免股市風險;在股市低迷股民喪失信心時,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刺激股市,恢複股民信心,有利於維持股市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在一定條件下,行政幹預是促進股市健康發展的及時有效的手段,且是一定時期內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一味的否定政府政策在股市中的作用或者認為政府政策已經完全市場化,都是有失偏頗的看法,都脫離了我國股市的具體國情和經濟轉軌條件下監管的方式特點。
正因為如此,作為中國股民,不能不關注政策動向,更不能逆政策而動。敏銳地捕捉政策信息,掌握政策導向,無疑是投資獲勝的一個最基本條件。不過,我們也要提醒投資者注意的是,股市也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其上漲要依賴上市公司的業績,而上市公司的業績又依賴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將政策對股市的作用擴大化與絕對化也是錯誤的。因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政策與股市的關係,既要堅信政策威力,也要尊重市場規律。
一、股市政策是股市波動的“導火索”
(一)股市具體政策直接決定股市漲跌
股票市場的變動是社會經濟運行的最全麵、最綜合的反映。股票市場的走勢,主要由技術麵、基本麵、政策麵和市場麵的複合作用形成的,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政策麵。股市政策主要包括對股市的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兩個方麵。一般來說,基本政策是長期的,國家對股市發展是支持還是限製,是穩步發展還是加速發展,這些是基本政策。從我國來看,國家鼓勵股市發展的決心是堅定的,也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麵來說,發展股票市場,強化直接融資功能,是由我國改革和發展的總體趨勢決定的,是不會改變的。
股市政策的第二個方麵是具體政策,在基本政策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股市具體政策變化,雖然不能最終改變股市的發展方向,但卻能暫時改變股市的發展進程。中國股市的多次起落與波動,都是緣於某項股市具體政策的變化。從《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頒布實施、《關於堅決製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下發、“穩定、規範、培育和發展股市三項措施”出台、國債期貨交易試點被緊急暫停、關於股市的首篇評論員文章發表、調高印花稅、禁止國企炒作股票、禁止銀行資金違規入市相繼出台,到關於股市的第二篇評論員文章發表,還有近年新出現的擴容節奏快慢的調節、有關高層人士在關鍵點位的講話發言等等,無一不在股市掀起過或大或小的波浪,一些突發消息甚至改變了大市的原來走向。
1992年初,在鄧小平同誌提出證券市場“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的談話發表後,投資者信心大增,紛紛殺入股市,引起中國股市第一輪快速上漲行情。5月21日,上交所宣布放開股票交易價格,當日上證指數即從617點飆升至1266點,日升幅達到105%,掀起了一波巨大的“政策升浪”。麵對突如其來的暴漲行情,政府管理部門又推出了一係列幹預措施,並突擊發行新股,結果8月11日起深滬指數迅速暴跌,至12月底,上證指數才在400點上下企穩,累計跌幅68%,又製造了一波“政策跌浪”。
1993年初,允許機構投資者入市的政策引發了新一輪上漲行情,但7月份兩次提高利率和整頓金融秩序的政策又使股市向低穀滑行。特別是12月18日管理層披露55億新股發行計劃後,股民一片恐慌,股市持續走低。12月21日上證指數一天下跌118點,投資者稱其為中國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在此情況下,證監會先後將此計劃更改、部分否定直至全盤否定,每次政策變化都給市場帶來劇烈震蕩。
1994年,中國股市萎靡不振,基本派和技術派也都灰心喪氣了,但“三大救市政策”一亮相,股市立即雲開日出,晴空萬裏。8月1日上證指數就躍上445點的新台階,比上個交易日上漲112點,到8月5日結束全周交易,收盤指數報683點,一周內淨升350點,漲了110%。由此可見政策消息對股市的威力之大,影響之廣。
進入1995年,上海股市由原來的T+0交收製度改為T+1交收製度。這一政策變動,又引起市場走出了一段下跌行情,由年初的高點647點一路下跌至2月7日的532點。5月17日,中國證監會下達緊急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5月18日爆發“井噴行情”,上證指數單日漲幅高達31%,創“政策效應”之最。在短短三個交易日裏,上證指數從582點漲至897點,累計漲幅達54%,其中不少個股狂漲了1倍。基本派和技術派都喜氣洋洋地告訴股民,大牛市來了,股指要翻番,股價要翻倍。但三天後一紙重開新股發行的通知即將剛剛升起的浪頭打壓了下去。8月23日拋盤洶湧而出,上證指數跌幅高達16.4%,創當年上證指數單日跌幅之最。
1996年下半年,政府為激活股市,兩次降低銀行利率,導致資金大量入市,引發一波鋪天蓋地的股市狂潮,由此也導致許多股票出現無理性的暴漲。在此情況下,管理層先後下了“十二道金牌”進行調控,但仍有許多股民“不信邪”,對政策的調控不以為然,繼續跟風追漲,結果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措辭嚴厲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滬深兩市應聲而跌,最後釀成一輪暴跌行情。許多人高位套牢,損失慘重,這才醒悟:逆政策而動,必然以失敗告終。
特別讓我們感受到政策威力的,莫過於2001年的B股開放和國有股減持政策的變更。2001年2月19日中國證監會一紙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決議公布,一個可以說從建立起來就一直萎靡不振的B股市場,便一掃多年的陰霾而大放光彩,複盤後連續幾天無量漲停,出現了全世界股市絕無僅有的“有行無市”、“無量漲停”的現象。而後又是一鼓作氣,一路高歌,衝關奪隘,指數創下一個個新高,股價登上一個個台階。短短三個月時間裏,滬市B股指數從2月19日停盤時的83.20點起步,到6月1日創下241.61點的最高點,上漲190.4%;深市B股指數從2月19日停盤時的866.16點起步,到5月28日創下2453.81點的最高點,上漲183.3%。短時間內股指大漲一兩倍,這在整個世界證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2001年上半年,在B股市場火暴的同時,A股市場也是極度活躍,深滬兩市股指連創新高,許多個股價格翻番。6月12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此消息,許多股民處於茫然狀態,不知道這對股市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而一些經濟學家和股評人士則為此大為叫好,認為這是解決國有股一股獨大的一個重要舉措,對證券市場是一大利好。在此心理的作用下,上證指數於6月15日創下了2245點的曆史新高。但是,隨著國有股減持的真正實施,投資者逐漸清醒過來。尤其是烽火通信、茅台首次發行時,減持的價格高達21元、31.39元,分別是發行前淨資產10倍左右;天大天財增發時,減持的價格同樣達到了21.3元,是增發前淨資產的5倍。一時間,國有股減持猛於虎,“狼來了”的叫聲不絕與耳,股價節節敗退,剛開始是增發股公布一家跌一家,後來,隻要聯想到可能增發的股票,也是應聲落馬。股指連下台階,至10月21日收盤,上證指數跌到了1520點。伴隨著股指的巨幅下挫,證券市場風雨飄搖,各種傳言鵲起。許多券商因無法承擔巨額虧損而麵臨倒閉的危機,占開戶絕大多數的個人投資者虧損嚴重,心態極度惡劣,個別地區出現了股民擠兌營業部現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項不成熟的政策措施,對股市的影響是如何之大。
而就在許多股民對股市失去信心之際,2001年10月22日,證監會宣布停止僅僅實行了3個月之久的國有股減持方案,第二天開盤,滬深股市立即出現“井噴式”的巨幅反彈行情,四大指數幾近漲停,所有的個股全線上漲,絕大多數漲停,成交量也是成倍放大。上證指數以1642.22點開盤,最高1670.56點,報收於1670.35點,漲149.68點,漲幅達到9.86%。深證成份指數以3423.66點開盤,最高3458.03點,報收於3458.03點,漲314.33點,漲幅達到10.00%。上海B股指數和深圳成份B股指數也雙雙漲停。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股市的大幅升跌幾乎都受到股市具體政策的影響。股市具體政策成為誘發股市波動的內在動因。而從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政策麵的突發消息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已遠遠超過了市場機製下各種基本麵因素的綜合作用,中國股市呈現典型的“政策市”的特點。正因為如此,中國股民最要關注的是政策消息,最要遵循的也無疑是政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