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從政策導向看大勢(下)(1 / 3)

2002年2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再一次降低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年利率在現行基礎上平均下調0.25個百分點,各項貸款年利率在現行基礎上平均下調0.5個百分點。這是1996年開始連續7次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以來,第8次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

此次降息,我們認為對於股市的長遠發展有三個方麵的重要影響:一是有利於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各界企業提升業績;二是有利於凸顯股市的投資價值;三是有利於推動閑散資金進入股市。中央銀行采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同時下調的雙重舉措,調整的力度實屬較大,顯示鬆動宏觀經濟政策的大背景已經確立。由於貸款平均利率比存款平均利率多下調0.25個百分點,首當其衝的受益者,是包括所有上市公司在內的企業。企業利息支出降低,財務成本降低。據測算,此次降息將使企業全年減少300多億元的淨利息支出。對於股市來說,增加了上市公司提升業績的外部條件。除了銀行和其他金融業麵臨挑戰外,房地產股、汽車類股、航空、航運、石油化工股及基礎建設類股等將會從中受益匪淺。而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轉好的預期效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凸顯股市的投資價值,對增強投資者信心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由於目前我國股市中一些問題仍然懸而未決,加上受到前期股市大跌陰影和財富效應不再等因素影響,本次降息對股市的積極影響將有所抑製,是否能真正吸引場外資金入市和改變股市走勢,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不過,從長遠看,降息將通過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影響,對股市未來發展構成實質性利好是毋庸置疑的。

(二)財政政策

與貨幣政策配套的是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對股市的整體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財政規模。財政規模的擴大和縮小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刺激或抑製作用,從而影響股票市場的走勢。財政規模擴大,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而投資的擴大會拉動經濟,促進市場的繁榮,使股價上漲。反之亦然。二是施政的重點。財政規模的增減會影響整個企業界,而施政重點的變化會影響某一類企業業績的變化。比如,政府如果采取住宅政策為重點,則與房地產有關的股票價格肯定將發生變化。舉例來說,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大量的上市公司因為整個宏觀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狀態,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銷路,工廠開工不足,生產能力被放空,業績下滑,股價下跌。在這種情況下,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啟動內需,大量增加財政支出,投入到公共設施的建設中,比如修路建橋等等。由於這些資金被投入到原材料生產企業後,使原材料生產企業被放空的生產力得到釋放,下遊廠家經過一段時間的傳導後也得到了複蘇,整個經濟就被啟動起來了。事實證明,財政政策對股市的影響是直接而又明顯的。政府積極的擴張的財政政策會促使股市上揚,而緊縮的財政措施會抑製股市過熱。(三)稅收政策

稅收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而稅收政策是國家調控股市的一種重要的經濟杠杆,合理完善的稅收政策對於股市規範化建設起著重要作用。國家對企業的稅收政策和證券市場的課稅規定往往會影響投資者買賣股票的決策。稅種和稅率的變化有益於企業的利潤分配時,股價就會上升,反之則會下跌。因此,一般在稅率調整時期都會有股價的波動。

根據美國的經驗,股市稅收政策的指導思想是:按照股市自身運行規律,規範設置稅種,合理確定稅率,保障股市規範、穩健、有序地運行。根據股市運行特點,股市征稅一般包括以下內容:證券發行環節的征稅,證券交易環節的征稅,證券投資所得的征稅,證券財產轉移的征稅。美國認為開征證券交易稅不利於資本流動,故已將其取消。但在股市發展初期,市場上投機盛行,征收證券交易稅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美國現行證券稅收製度以個人所得稅和法人所得稅為核心,並以這兩個稅與遺產稅、贈與稅及社會保障稅組成直接稅體係。美國所得稅實行綜合所得稅原則,因而公民和法人的所得不分來源綜合計算納稅所得。美國主要有以下四種證券稅收:①證券交易稅。該稅主要上繳聯邦政府,由證券交易委員會代為征收。②證券交易所得稅。其中聯邦個人交易所得稅采用累進稅率方法征收,個人長期淨資產(持有一年以上)所得稅率為20%,最高不超過25%;公司證券交易所得稅為28%左右。③證券投資所得稅。計算股息和利息時要扣除本該獲得的銀行存款利息再征稅,對個人的征收稅率分150%0和280%0兩級,對公司的征收稅率分15%、25%、34%三級。④投資基金稅。當滿足規定條件時,投資基金向其股東分配收益可免征所得稅。

目前我國的證券稅主要包括印花稅、所得稅、營業稅三種。其中對股市影響最直接的是印花稅。目前A股交易印花稅的現行稅率為0.2%,B股交易印花稅的現行稅率為0.3%。其次是所得稅。目前我國對資本利得不征所得稅,股息、紅利的所得稅稅率為20%,企業所得稅稅率一般為33%。第三是營業稅。從2001年5月1日開始,營業稅稅率一般為7.5%,2002年降為6.5%,2003年將再降為5.5%。我國現階段為了鼓勵大眾投資,暫免對股票投資收益收稅,表明了政府對股票投資的扶持態度。

稅收政策既可以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收益(如收取印花稅),也可以通過對企業收益的影響(所得稅)間接影響投資者的收益水平。毫無疑問,稅率降低,將刺激股市上漲,而稅率增加,則抑製股市上漲。1990年,在首批股民暴富效應的影響下,深圳股市出現暴漲行情,許多股票十倍甚至數十倍的上漲,投機氣氛濃厚。在此情況下,政府推出了降溫政策,其中一項便是開征印花稅和入息稅。當時深圳市政府規定賣出股票者需要繳納股票市價金額6%的印花稅,在年終分紅派息時,股民所得超過銀行一年期存款利息部分,要繳納10%的個人收入調節稅。此項政策一出台,狂漲的股市立即掉頭向下,最後竟演繹成一輪狂跌。由此可見稅收政策的影響力之大。1999年,B股的印花稅從0.4%降到0.3%,當時也引發了一輪比較像樣的行情。

2001年11月16日財政部再次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將稅率下調到2‰。顯然,在股票市場極度低迷的環境下,政府出台如此猛藥,其扶持股市走強的目的不言而喻。果然,減稅政策出台當天,深滬股市均跳空高開,跳空缺口超過百點。不僅如此,對中國股市的長遠發展來看,減稅舉措也將產生積極影響。一方麵,A股交易印花稅下調50%。如按本年證券交易印花稅計劃收入數380億元來測算,全年市場交易成本可減少190億元,這對市場資金麵將帶來較積極的影響。其次,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順應全球主流趨勢,提高了市場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在投資者普遍對當前的市場是牛還是熊難以判斷的時候,應該說政策方麵發出的是支持股市繼續向上的信號,這必將進一步堅定投資者的信心,促進股市的長期穩定發展。

但是印花稅隻是對買賣成本的調節,並不是影響股價的內在因素。相比之下,對上市公司的稅收政策就顯得更加重要。自從宣布取消對上市公司的“先征後返”的稅收政策後,很多上市公司的業績受到了影響。因為稅收政策直接對上市公司的贏利情況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在股票價格上快速地得到體現。

(四)彙率政策

在當代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潮流中,彙率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任何一國的經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彙率變動的影響,而且,彙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取決於該國的對外開放程度。

當今世界各國的彙率製度很多,主要包括兩個類型,一是多數發達國家采取的政府不幹預或很少幹預的浮動彙率製,如美元、日元、歐元等,二是多數發展中國家采取的實行或多或少外彙管製的浮動或固定彙率製。我國人民幣目前采取的是實行較為嚴格的外彙管製,即“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總體上說,本幣彙率貶值(單位外幣兌換更多的本幣)有利於出口的擴大和進口的減小,從而有利於本國的經濟好轉,因此,有利於國內股市的走好,反之則反。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對於股市的影響而言,至少還應該考慮到彙率製度安排、對外依存度、外資流入、股市對外開放程度以及市場預期等因素的綜合作用。

隨著各國開放度的不斷提高,股市受彙率的影響也日益擴大。一般來說,彙率往往通過兩個機製對股市產生影響:一是彙率變動對一國國際收支及貿易收支發生影響,從而間接地影響股票價格。外幣上漲,本幣貶值,意味著國內企業出口成本下降,在國際市場更有競爭力,市場擴大,銷售收入提高,從而使企業經營業績提高,其股價自然上漲,同時還能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彙率下降還有利於非貿易收入的增加,如旅遊業。外幣升值會增加對外國旅遊者的吸引,從而增加旅遊收入,間接地促進行業的發展。二是彙率的變動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短期遊資。彙率上浮,本幣升值,外幣貶值,會吸引外國資本湧入本國,如有一部分進入股市,則使股票價格上漲;反之,彙率下浮,國內資金持有者和外國投資者為防範彙率風險,紛紛賣出本幣買入外幣,國內資本外流,股市抽離資金,導致股價下跌。

彙率變動對股價的影響,最直接的是那些從事進出口貿易的股份公司。它通過對公司營業及利潤的影響,進而影響股價。其主要表現是:若公司的產品相當部分銷往海外市場,彙率提高時,則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受到削弱,公司盈利情況下降,股票價格下跌。例如日元彙價大幅提高使日本汽車製造業的股票曾一度受挫;若公司的某些原料依賴進口,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那麼彙率提高,使公司進口原料成本降低,盈利上升,從而公司的股份就會趨於上漲;如果預測到某國彙率將要上漲,那麼資金就會向上升國轉移,而其中部分資金將進入股市,股票行情也可能因此而上漲。可是當本國貨幣貶值時,情形則恰好相反。但不論是升值或貶值,對公司業績以及經濟局勢的影響,都各有利弊,所以,不能單憑彙率的升降來決定股票的買賣,升值就買股票,貶值則賣出,這樣做就會過於簡單化。

對於我國目前的股市而言,應該說,資金市場、外彙市場和證券市場三大市場的交互影響、綜合性影響已經產生。以人民幣對美元的彙價來說,國內資金過分的寬鬆,彙價當然要往上走。大家搶購美元,美元當然就上去了。美元上去必然會對股市產生刺激,B股市場會上去,往往對A股市場也會產生一種間接的效應。所以這三大市場必須結合起來看,才能夠對整個市場有一個綜合的看法,也才不會偏頗和絕對化。

(五)產業政策

國家產業政策的製定和變化對股市有著直接的影響。它一經製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便開始比較穩定地起作用。它在內容上表明了國家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的經濟建設重點和方向,並且表明符合產業政策的行業、企業會得到國家各方麵的扶持和幫助。例如,低稅率、低關稅、優惠貸款等,從而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引導資金向國家希望重點發展的領域流動。同時使投資者的預期趨向樂觀,紛紛持有它們的股票,使股價上漲。

《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綱要》中明確表明,中國宏觀產業政策是重點支持機械、電子、石化、汽車等支柱產業,加大農業、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的投資力度。由於這些行業直接受惠於產業政策,因此絕大多數在近幾年的股市裏都有比較優異的表現。

1998年年初,我國政府公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列出包括高新技術在內的五大領域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這反映了中國產業政策的另一個重點方向。許多投資者順應這一產業政策,充分挖掘高科技板塊的潛力,在1999年以來的行情裏獲得了較好的收益。

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產業政策,而由此也導致不同的投資熱點。如19世紀,摩根、洛克菲勒等鋼鐵、石油公司是華爾街交易所行情的熱點;20世紀初,則為福特、通用汽車所代替;從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銀行股成為最具活力的股票;而70年代電子電器業大規模興起,成為股市主流;進入80年代後,生物工程、電信、電腦等高科技股成為華爾街證券市場的主導。中國股市雖然隻有十多年的曆史,但其產業政策對股市的影響也相當明顯。1999年以來的牛市行情,就是得益於政府對於高科技產業的大力扶持。

三、準確的政策預期是炒股致勝的關鍵

(一)預期政策比追隨政策更重要

隻要在股市裏摸爬滾打過幾年的股民,就一定會深刻認識到政策的威力,也會知道根據政策的導向來進行操作,真正逆政策而動的股民並不多。但在實際中,真正吃到了“政策飯”、發了“政策財”的股民卻不多,倒是有許多股民本來是緊跟政策跑,但照樣還是被市場套牢。比如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充分肯定5·19行情是恢複性上升後,許多股民充滿激情地投入股市,結果基本上都被高位套牢;2001年6月1日B股市場對持有外彙的境內投資者全麵開放,無論是股評界還是股民都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政策,但數十萬股民卻被套牢,並且至今難以解套。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不是政策騙人,也不是我們理解政策錯了,而是我們沒有踩準政策的節拍。政策是實實在在的政策,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關於政策性質的判斷,對於大多數股民來說也不成問題,因為相對來說,對於政策性質的判斷是比較容易的。大量發行股票(包括大麵積的配股和增發新股、國有股減持)、提高利率和稅率、加強市場監管這些政策無疑是抑製性政策,而降低交易傭金、調低利率和稅率、向二級市場投資者傾斜的政策(如股票質押貸款、新股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等,則是鼓勵性政策。但是,抑製性政策出台即出貨,鼓勵性政策出台即進貨,未必就能賺錢,甚至還會虧錢,其原因就在於政策對於市場的作用,既表現為突發性,也表現為短期性。大多數政策都是在我們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出台的,而一旦政策出台,市場反應又相當激烈,要麼是暴漲,我們想進貨未必能進到;要麼是暴跌,我們想出貨也來不及了。而等我們能進到貨時股市往往已經運行到高位了,其風險不言而喻;而等我們能出貨的時候股價已經跌得麵目全非了,此時出貨損失已經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