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影響股市大勢的五個懸念(下)(1 / 3)

我們認為,首先要正確看待股票指數期貨的功能與作用,既不能無原則地誇大,也不能無根據地否定。客觀地說,股票指數期貨既不是有些人想像的能祛風避險、逢凶化吉的“諾亞方舟”,也不是撞上冰山必定沉沒的“泰坦尼克號”,而是一個較複雜的金融產品,形象地說就是一把雙刃劍。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可以利用它來降低股票市場風險、實現既定的投資策略,有了這個工具不用是很可惜的。但是在利用它之前一定要好好地掌握它,要有適當的業務運作係統和監管製度,才能很好地控製好風險。因此,對於股票指數期貨來說,最為重要的還不是其作用與風險孰大孰小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如何掌握的問題。

對於投資者來說,其可控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和作業風險,這兩種風險也是目前造成衍生市場案情迭發的主要起因。因此,作為投資者,更有必要加強對這兩種風險的防範與控製。首先我們看市場風險。雖然市場風險是不可消除的風險,但是投資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市場、參與不同的投資品種,把市場風險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通俗地說,就是要確定恰當的投資策略。確定投資策略最為重要的是兩個方麵,一是根據投資目的,選擇投資種類。投資可分為套期保值和投機兩大類,前者的風險小而後者的風險卻往往較大。隨著投機品種的不同,投機風險又有很大差異。投資種類的確定,為企業或個人投資者即將麵臨的市場風險定下了基本的格調。投資者一般要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專長和企業的經營宗旨,確定具體的投資策略;二是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實行倉位限製。投資者的投資方針一經確定,接下來就是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具體品種的市場波動情況,對不同的投資品種實行不同額度的倉位限製。其次我們來看作業風險的控製。製定了切實可行的投資策略後,為了保證投資策略的貫徹落實,減少不必要的作業風險,必須輔以嚴格的內部控製製度來執行。包括明白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道理,製定有關使用的政策並推動落實這些政策;建立具體的工作程序手冊,並嚴格按照工作程序執行;建立交易限額製度,包括合同數量的限額、止損點的設立等;建立有效的內部稽核製度,識別內部控製中的弱點和係統中的不足,提供改進的建議,等等。總之,投資者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去設置內部控製製度,防止不正當的交易行為發行,把作業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股指期貨將會穩妥推出

股指期貨不隻是一種單純的投資品種,而且也是一項重大的改革舉措。運用得好,對促進股市發展、提高投資效益,都具有較大的作用;但如果操作不當,讓其成為一種投機項目,則也可能對市場產生不可忽視的衝擊。因此,管理層雖然早在幾年前就在研究股指期貨,並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但至今還是“隻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主要原因就是想要采取一個積極而又穩妥的方案,既充分發揮股指期貨的作用,又避免股指期貨帶來的風險。

據悉,上海期交所已於2002年6月底前完成了股指期貨的各項法規的製定與技術準備工作,隨時可以推出股指期貨。並且,作為股指期貨基石的中國統一指數,也基本設計出來,有望在2002年推出。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朱從玖表示:“目前已有一個初步方案,會要一個認證的過程,過幾個月就會有一個統一指數了。”而按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透露的信息,推出統一指數後,將有6個月的試運行期,其後便可能推出股指期貨。從種種跡象看,股指期貨的推出,已是為時不遠的事了。全國政協委員董輔礽提出,我國開展股指期貨的條件已基本成熟,應加快步伐,推出中國的股票指數期貨。他認為,證券期貨市場的逐步規範提供了交易機製上的保證。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與期貨市場均由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形成了統一的監管體係。在法規建設上,1999年頒布《證券法》,使我國證券交易走上法製化發展的道路,這有利於規範證券市場,也有利於股指期貨交易的安全運作。

從技術準備方麵看,利用目前商品期貨市場的硬件和管理機製、管理規則、交易流程,推出股指期貨基本上是可行的。況且,我國期貨市場幾年發展所積累的期貨交易與風險管理經驗,為推出股指期貨提供了製度、技術、人才、經驗方麵的支持,大大節約了開設股指期貨的組織成本與學習成本。另外,我國證券市場長足發展的市場預期,也為股指期貨的開展在投資主體規模、套期保值需求及市場環境等方麵提供了一定的現貨市場基礎。但目前最大的顧慮是能否有效地規範交易行為,保證市場正常有序,避免出現如“327”國債期貨那樣重大的違規風險。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麵的作用。股指期貨就其本身而言,也存在著一些負麵作用。據市場人士分析,股指期貨推出以後,市場麵臨的最大風險可能是,期指市場與股市聯動和操縱。由於國內股市規模尚有限,可操縱性仍較強,大型實力機構主導市場的局麵可能會出現。其中空頭被逼空的風險又較多頭的風險大。這在其他一些國家是有“前車之鑒”的。如1982年4月,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開辦標準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交易,1983年下半年,美國股市新股和高科技股泡沫爆破,相當多科技股及新股在一年內下挫80%以上;1988年9月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和大阪證券交易所分別推出東證股票指數期貨和日經225指數期貨,1990年1月,日本股市轉入大熊市,一年半內跌幅超過60%;1986年5月,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數期貨,1987年10月港股出現大型股災。

開辦股指期貨與現貨市場出現股災,這種聯係是偶然巧合還是應運而生?雖然主流分析從來不承認這種聯係,但完全歸結於“偶然巧合”也不現實,二者之間肯定也有一定的聯係。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王遠鴻認為:“在看到統一指數長期利好的同時,也應注意到一個指數的推出到被認可,需要一段時間的培育,如果在不恰當的時機推出統一指數和新的金融工具,如股指期貨、‘做空’機製等,在短期內有可能加劇市場的波動。”我們認為,在國有股減持方案沒有最終敲定的情況下,統一指數和股指期貨的推出都要慎重,並且要事先對股指期貨帶來的影響有充分的認識,以“未雨綢繆”,采取應對措施,使其消極影響減至最低。總體而言,在籌劃股指期貨時,應注意處理好幾方麵的問題:

一是股指期貨可能會對股票現貨市場造成一些不良影響:會使相當一部分資金轉移到期貨市場,使現貨市場“失血”;由於兩個市場的價格存在聯動關係,因此股指期貨的價格波動會通過套利等途徑傳遞到現貨市場,從而影響其價格的形成和變動;由於受股指期貨投機效應的吸引以及價格失真的誤導,投資者可能會對現貨市場產生不良反映和錯誤判斷,並最終離開這個市場。

二是股指期貨有可能成為大機構操縱市場的工具。這裏所講的“操縱”是一種局部和相對的概念,即實力再強的機構,也不可能通過購買現貨市場上的所有股票來絕對地操縱整個大盤的指數,但可以通過操縱在指數中權重較大的個股來影響指數短期內的走勢和趨勢,從而為自己的套利等行為提供便利。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進行標的指數的選擇。如能通過科學的定權方法,編製一套至少能覆蓋90%以上市值的基準指數,就可以在以後的交易中有效避免操縱市場行為的出現。

三是由於其他交易機製尚不配套,在實行股指期貨的最初階段,其基本功能將會被扭曲。股指期貨的基本功能包括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平抑市場波動等,但由於是單純實行股指期貨交易,其他交易機製還不配套,比如現貨市場還沒有做空機製、其他相關衍生產品也沒有推出等,這會導致投資者對於它的使用會以過分追求投機效應為目的,從而會扭曲它的基本功能。而一旦投機之風盛行,反倒會提高市場的風險程度和增加市場的不穩定性。

四是隨著交易製度逐步與國際接軌以及市場不斷開放,市場將會麵臨外資的巨大衝擊。比如,亞洲金融危機中,對衝基金利用股指期貨對東南亞以及香港證券市場所造成的巨大衝擊,其影響至今猶存。

仔細分析這些問題,可以發現其中有不少是因為我國的市場發育不成熟、體製配套不完善以及特殊的國情所造成的。因此在設計我國股指期貨整體方案時,應選擇循序漸進的策略,並在充分考慮國情的條件下,積極穩妥地采取各項措施。對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業內人士從法律製度、市場體係、市場監管以及投資者教育等四方麵提了許多建設的建議。

其一是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我國《證券法》規定,證券交易以現貨進行交易,即不能進行證券期貨交易。因此,要想實行股指期貨,首先應修改相應的法律法規或出台相應的司法解釋。隻有法律允許了,才能著手後續的各項工作,包括市場建設、方案設計、製度配套、人員培訓等等。所以,掃清法律障礙,為其能順利誕生創造合理的製度環境是首要任務。

其二是多方努力營造期貨市場發展的良好環境。縱觀歐美發達國家,我們會發現他們都具有健全的金融市場體係,即不但有發達的現貨市場,而且還有發達的期貨市場。因此,為了股指期貨的順利實施,我們在大力發展現貨市場的同時,還應該加速發展期貨市場,在製度建設、監管體係、交易細則等方麵做大量的工作,為股指期貨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其三是多管齊下提高風險防範能力。發達市場的經驗表明,監管的力度如何、措施是否得力,對於風險的防範和化解,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在順利推出股指期貨的同時,要配備完善的風險監管和控製措施,以使預防和化解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及隱患。

其四是有所側重加強投資者教育。對於機構投資者,教育的側重點是職業道德方麵。特別是那些在資金、信息、專業人員等方麵均具有巨大優勢的機構投資者,一旦他們利用自身的優勢和這些新的投資工具去試圖操縱市場時,那就不是簡單損害某些弱勢群體利益的問題了,而是可能會動搖整個市場的信用基礎,所以對機構投資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對一般中小投資者,教育的側重點則在於基礎知識和交易技巧的普及以及風險意識的強化。因為畢竟股指期貨是一項對知識和技巧的要求都非常高的創新交易品種,而且它的功能中本來就有投機的成分,這就更增大了其在交易過程中的風險性。所以,提高普通投資者的專業素質,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之一。

據悉,目前我國股指期貨的實施方案裏設計了一整套風險控製措施,包括通過實行保證金製度、每日結算製度、漲跌停板製度、限倉製度、大戶報告製度、強行平倉製度、實時風險監控製度、風險準備金製度、異常情況特殊處理製度、違規違約處理製度等一係列風險管理製度,從事前、事中、事後等各個環節及時控製風險。同時,針對股指期貨交易的特點,上海期交所還考慮引進目前國際成熟市場上的一些成功做法,如引進熔斷機製等,確保市場運作的公平與秩序。並且,據上海期交所表示,根據韓國的經驗,在推出股指期貨的初期不鼓勵個人投資者過分參與市場,隨著市場運行再逐步放開限製。

總而言之,盡管出台股指期貨有助於加快國內資本市場國際化、市場化步伐,但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必須具備較好的市場法律法規基礎,並且要製定出一套較完備的風險控製體係,還要具有世界水平的交易係統作為技術保證,因此也不能操之過急。據透露,上海期貨交易所將在2002年進一步研究股指期貨上市的各項具體操作方案,結合第二代期貨交易係統的開發,設計出容納新交易方式和新交易品種的平台,先模擬交易,待外部時機成熟再進行試點。看來,股指期貨的真正推出,還得假以時日,不會馬上推出。

五、A、B股市場會不會合並

(一)有人期待有人怕

2001年的B股市場,無疑在全世界的證券市場都是獨樹一幟,大出風頭。它創造的兩個“世界奇跡”:即拉升速度最快,短期調整幅度最大,在整個證券史上也是罕見的。

2001年2月19日,中國證監會宣布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立即引發一輪B股市場的狂升飆漲行情。2月28日B股市場複盤後,連續幾天無量出現了全世界股市絕無僅有的“有行無市”、“無量漲停”的現象。而後又是一鼓作氣,一路高歌,衝關奪溢,指數創下一個個新高,股價登上一個個台階。短短3個月時間裏,滬市B股指數從2月19日停盤時的83.20點起步,到6月1日創下241.61點的最高點,上漲190.4%;深市B股指數從2月19日停盤時的866.16點起步,到5月28日創下2453.81點的最高點,上漲183.3%。連續8年處於冰凍狀態的B股市場,終於迎來了第一個燦爛的春天。

但是,給許多投資者兜頭一瓢冷水的是,這個春天來得突然,去得迅速。2001年6月1日,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全麵開放,苦苦等待了幾個月時間的投資者捧著大把大把的外彙,湧進那幾個月內便已經製造了許許多多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的B股市場,期望有所收獲時,現實卻給他們當頭一棒:B股市場沒有像人們預料的那樣繼續著春天的行情,更談不上出現夏天的火爆和秋天的豐收,而是一步跨進了寒冷的冬天:B股指數如洪水決堤一樣一瀉千裏,許多B股價格又回到了2月19日啟動前的位置。新投資者並未分享到勝利的成果,而是品嚐到一杯苦酒:6月1日後,深滬B股即出現急挫行情,深B指數5月28日最高點為2453點,最低跌到1327點,最大跌幅高達49%;滬B指數6月1日最高點為241點,最低探至130點,最大跌幅為46%。

當241點的巔峰愈發遙遠,當賴為天塹的60日線訇然告破,當喧囂歸於沉寂,所有人都明白,B股暴漲的日子,真的結束了。B股市場又重新陷入了低迷的走勢。

一項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政策,為什麼會引發如此一輪井噴般的行情?而這一輪行情為什麼又沒有持續呢?看起來不可思議,其實質卻非常簡單:上半年的火爆主要源於對A、B股市場合並的期待,A、B股之間巨大的差價是市場資金瘋狂進場的理由;而下半年在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全麵開放後反而狂跌,則是基於管理層宣布A、B股市場暫不合並使投資者感到B股市場缺乏持續上漲的動力。

有意思的是,當B股投資者望眼欲穿地期盼A、B股市場合並時,A股投資者卻普遍忐忑不安:在他們看來,A、B股市場合並,必須導致目前市盈率畸高的A股市場向下回調,並且由於比價關係,大量資金會湧入價格較低的B股市場,致使A股市場雪上加霜。

中國的資本市場目前主要由A股市場和B股市場組成,中國的A股市場是一個不對外開放的內部市場,而B股市場過去一直是一個不對內開放的外彙股票市場。兩個市場的創立前後隻相隔一年多,但經過十年的發展,兩者卻有天壤之別,無論在市值總量上還是成交量方麵,B股市場與A股市場都無法相提並論。

B股市場發展緩慢,人氣低迷,關鍵是其先天的不足。B股市場設立的初衷是為國內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籌措外資,但現在這一功能已基本為H股和紅籌股所取代,隨著A股市場逐步對外開放,境內外資公司在A股市場融資也將很快實現,A、B股市場分立的這一前提會逐步失去意義。因此,許多學者和廣大投資者都預期,A、B股市場將最終合並,而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則是A、B股市場合並的前奏。眾所周知,A、B股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市盈率差距和股價差距,一旦合並,B股的市盈率與股價將與A股趨同,這無疑讓人們對B股發展的空間充滿遐想。這也是B股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後立即大幅飆升的原因之一。當時許多股評家和投資者都以A股市場作為參照,認為B股的股價大都會漲到與A股相同或者接近的地步。

但是,由於外彙管製體製等多方麵的原因,A、B股合並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目標。對此,就在許多人由於對A、B股合並的預期而狂炒B股,從而出現一輪井噴行情時,管理層就當即明確表示A、B股短期不會合並。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人大會上公開宣布,A、B股在五至十年內不會合並。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宏源也認為A、B股合並至少要等6年。他認為:“A、B股合並的前提是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但實現這個條件至少需要6年以上的時間。”A、B股合並的前提是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而目前種種跡象表明,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仍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