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影響股市大勢的五個懸念(下)(3 / 3)

(三)A、B股市場合並是最終趨勢

不可否認,具有中國特色的B股市場是嚐試性的過渡市場,初期的定位是作為中國籌集外資的通道,其出發點是在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的條件下吸引外資。經過十年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到,B股特定的市場安排帶有先天的製度性缺陷,因此經曆短暫輝煌之後,受外部環境和市場規模的影響,B股市場大部分時間內冷冷清清,市場流通性差,缺乏活力,相當多的股票被低估,與A股市場形成五六倍的價格落差。與此同時,外資大量撤出B股市場,境內資金雖然沒有合法的投資渠道,但通過種種灰色手段已成為實質上的主導者。此次B股市場放開進入限製,無疑有助於恢複B股市場的活力與效率,從而更好地實現B股市場功能。

但是,價值回歸並不是B股開放的主要目的,激活市場一方麵為使其向A股價格靠攏,改變A、B股的分割狀態,另一方麵境內外資金同場競技,也是為最終一體化做市場演練。管理層意識到,作為曆史遺留問題,B股市場已經從引進外資的窗口演變為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窗口,A、B股市場的一體化已是必然選擇。況且,國內同時存在著兩種股票市場,這顯然是不適合的,A、B股並軌是市場發展的方向。

無論是境內還是境外投資者都認為,如今一家公司同時發行A、B、H股,但彼此分屬割裂的市場,其股價與基本麵關係不大,這種情況肯定要改變。因此開放B股為A、B、H股合並打響了頭一槍。因為目前境內巨額的資金追逐有限的股票,B股市場必將活躍起來,大量的國企將通過B股上市,這樣B股市場不斷擴容壯大就指日可待,日後這個可與A股匹敵的市場同時有境內外投資者,開放A股也自然水到渠成。在此基礎上,A、B股將自然合並是很有可能的。如果A、B、H股合並,以市值算,中國將成為繼美國、日本、英國之後,全球第四大證券市場。目前則緊隨日本和香港,排名亞洲第三。隨著加入WTO步伐的臨近,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已無退路。B股市場逐步地有條件對內開放,將大大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為將來人民幣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情況下,實現統一、開放、國際的證券市場做好準備。

長期以來,我國的A、B股市場實際上是兩個被人為分割開來的市場。由於政府采取禁止境內投資者參與B股市場交易的政策,而隻允許境外投資者參與B股市場,而境內外投資者由於投資理念和對同一上市公司公開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處理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導致同時發行A股和B股上市公司的股價和市盈率在兩個不同市場上存在巨大的差異。顯然,由於A、B股所代表的股權及其背後的經濟內涵的同一性,A、B股市場分割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係列的製度缺陷,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全麵市場化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障礙。具體表現在:

第一,由於投資主體和交易幣種的不同,同時發行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的股價和市盈率在兩個不同市場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顯然是一種非市場化的扭曲,它成為我國證券市場全麵市場化發展的嚴重路障;

第二,A、B股並存的狀況,使得境外居民投資A股、境內居民投資B股的非法套利交易難以避免,降低了市場的透明度,加大了彙市管理難度;

第三,A、B股市場分割不利於提高整個證券市場的流動性和效率;

第四,對於同時發行A、B股的上市公司來說,由於初始發行價的不同以及隻對A股實施單方麵的高價配股或增發,存在著B股投資者特別是境外投資者侵占A股投資者利益的可能與事實,與證券市場“三公”原則相矛盾;

第五,政府需付出雙重製度建設成本,維護境內不景氣的B股市場運轉,同時要擠入、開拓境外陌生的他國市場。

因此,有許多理由足以說明A、B股市場合並的必要性。首先是B股的融資功能已大大弱化。最初設立B股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吸引境外投資者,為企業籌集寶貴的外彙資金。而目前,B股市場已不再是吸引外資的惟一手段和主要手段。許多B股公司紛紛突破限製而增發A股,B股的融資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已被A股市場取代。而融資作為證券市場永恒的主題,其功能的喪失也就使該市場失去了獨立存在的意義。

其次是A、B股並軌符合市場發展的方向。隻有在A、B股價格逐漸趨向一致的情況下,通過市場投資者的自主選擇實現A、B股並軌,才能真正促進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穩定的發展。

第三是A、B股合並是中國證券市場走向規範化的客觀要求。規範化運行是中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而規範股市,首要的是證券市場基本製度(包括發行製度、交易製度、股本結構等)的規範。A、B股市場的分割,不利於中國股票市場從根本上走向規範化,也是中國股票市場健康發展和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優化的重大障礙。

第四是A、B股合並是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基礎。隨著加入WTO的臨近,A、B股走向合並是必然之事。兩市場合並,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對接,一方麵可以為以後全麵開放國內證券市場積累經驗,另一方麵也將大大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水平。與其將來被動合並,不如現在把握主動有條件地使其走向融合,也好為將來在人民幣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情況下,實現統一、開放、國際化的證券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證券專家認為,實行A、B股合並也具有相當大的可行性。

首先,無論是從投資者人數、還是從成交資金數額的角度看,如今的B股市場都已是境內投資者的B股。近幾年來,支撐B股市場的資金70%是境內外彙,境外券商早在1999年就被排在“十大成交額”之外了。特別是隨著2001年初B股市場的對內開放,境內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更是占據了B股市場的主導地位,成為決定B股市場走勢的主導力量。由於國內投資者通常同時參與A股與B股兩個市場,接受同樣的公司信息,投資理念日漸趨同,一方麵造成了兩個市場甚至於部分個股的走勢出現聯動性,另一方麵也為A、B股合並創造了條件。

其次,A、B股價格的趨同也使合並成為可能。經過2001年幾個月波瀾壯闊的攀升行情,大部分B股的價格已非常接近A股,個別如海航B、輕騎B甚至一度超過了A股價格;與此相應,B股的市盈率也急速提升。現在雖然有所回落,但A、B股價差已明顯縮小。

對證券市場而言,造成A、B股市場分割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資本在兩個市場之間不能自由流動,特別是由於境內資本一直被拒絕在B股市場之外,從而導致B股市場的流動性很低。盡管在當前世界股票市場格局中,B股市場市盈率倍數可能是各個股票市場中較低的,但由於B股市場缺乏活力,交投萎縮,價格偏低,加上許多上市較早的B股公司質量較差,股本規模特別是流通股本規模較小,因此B股市場對國際資本基本上缺乏吸引力。此外,B股市場基本上局限於以香港為主的周邊地區,可以看成是香港投資者的一個變異市場。缺乏大量的世界性投資者的參與無疑是B股市場缺乏流動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次B股市場對內開放,便是對這種狀況的一種突破,在某種意義上,則是A、B股合並的前奏。

其一,向境內居民開放B股市場是將A、B股“融合”的市場需求由“非法”轉為“合法”的市場化選擇。早在兩年前,B股市場與A股市場已經存在“滲透”現象。國內公民不合法地參與B股交易的開戶數和資金規模早已超過合法的數目,形成了一對日趨尖銳的矛盾。在製度上,B股是專供境外投資者買賣的離岸金融市場,但實際上卻變成了境內投資者和境外投資者的混合型市場。而隨著我國對外開放與對外經濟的發展,居民外幣存款增幅驚人。這筆資金由於受相關法規的限製,主要以銀行存款和現金收藏的形式存在,於是,就又形成了一方麵是境內投資者大量資金無處投放,另一方麵卻是企業和市場求“錢”若渴的僵局。由於缺乏合法的投資渠道,不少國內機構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千方百計尋找變通的途徑,如代理開戶甚至於代理換彙等,不但大大增加了資金的風險,還不可避免地給日常業務的開展帶來諸多阻礙,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形成較大的負麵影響。至於解決這兩種矛盾的方法,其實也隻是隔了一層“窗戶紙”,政府將B股市場以適當的方式向國內居民開放,使國內合法持彙居民成為合法的投資者,實際上就是一種開明渠、堵暗流的市場化的必然選擇。

其次,向境內居民開放B股市場將大大增強B股市場的流動性,促進A、B股股價趨於一致,從而為A、B股市場的合並奠定市場基礎。隨著海外機構投資者的不斷退出,國內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逐漸占據B股市場的主導地位,成為決定B股市場走勢的主導力量。由於國內投資者通常同時參與A股與B股兩個市場,接受同樣的公司信息,投資理念日漸趨同,便造成了兩個市場甚至於部分個股的出現聯動性,並且A、B股聯動效應趨於不斷增強。由於目前深滬兩市A、B股的平均價格及市盈率之差極為懸殊,B股市場的開放,或A、B股市場的合並聯動,最終趨勢就是A、B股股價和市盈率趨於一致,即從總體上說,A股市場的市盈率趨於回落,B股市場的市盈率將趨於上升。

新加坡內、外資股的曆史說明,合並的結局是一個雙贏的結局,不但提高了市場的市值和交易量,而且消除了市場分割、改善了市場結構、提高了市場效率,這在很大程度上同樣適用於我國的A、B股市場。因此,雖然B股市場目前還處於大力發展的階段,但其最終趨勢必然是與A股合並。隻不過由於受各方麵的因素限製,這將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四)A、B股並軌路漫漫

A、B股市場最終將走向合並,這是從管理層到投資者的基本共識。但是什麼時候合並,以什麼形式合並,這卻是許多投資者深感困惑的。有相當大一部分境內投資者把A、B股市場的最終合並趨勢當作是近期就能實現的目標,從而片麵看待A、B股之間存在的市盈率與價格差,以至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不顧一切地往B股市場擠,尤其是在經過3個月的暴漲後,在B股指數已經漲了近兩倍、許多股票的價格已經翻了一兩番的情況下,還無視風險,狂追濫趕,結果全部在高位套牢,至今還沒有解套的機會。

顯然,許多投資者的投資熱情,與其說源於B股的投資價值,更不如說是對A、B股市場合並、價格並軌的預期。其實,雖然A、B股合並是最終趨勢,但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指出的,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盲目樂觀和盲目衝動都不利於投資者的自我保護和市場的健康發展。專家認為,A、B股並軌的進程其實最終決定於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國家外管局負責人也表示,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問題上,我國將繼續執行十分謹慎的方針,所以,任何對A、B股的並軌速度有過快的預期,都是不現實的。

許多人把A、B股合並看著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尤其是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他們認為A、B股合並也就理所當然了。當時有一些證券界業內人士估計,管理層會規定半年或一年的期限,期限滿後即一股B股換一股A股,在此期限內B股投資者自主做出決定,是繼續持股還是拋股持幣;無論是境內投資者還是境外投資者,屆時所持股份都以人民幣計價;鑒於人民幣尚未達到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境外投資者的資金賬戶要予以特別監控,主要是監控其進入A股市場的資金隻能以原持股數額為限,禁止其再額外無限量地追加資本。也就是說,A股市場隻是對堅定看好中國證券市場的未來而堅持留下來的境外投資者部分開放,並非對外資全麵放開。許多人樂觀地認為,A、B股如果能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裏合並,那麼將出現“多贏格局”:境外一般投資者由其自主決定是否換股;堅守陣地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會慶幸這一進入中國A股市場的通道;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有所簡化,也擺脫了諸如境內外信息披露要求不一、財務規則不一、審計條例不一及A、B股股東股利分配目標不一等令人頭疼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們又重新踏上了夢寐以求的融資之路;券商也不必再為B股的席位、跑道以及外彙賬戶等奔忙了;監管部門也既用不著為發展和活躍B股市場的後續政策焦慮,又給放開市場後進入的投資者一個較為圓滿的交待,可以集中精力推進A股市場的規範化、國際化工作;外彙管理部門在這種單向的強製換股方式及存量資金監控管理製度下,也不必再擔心外彙流失和“進口型”金融風險問題了。

這些分析不無道理,預測也有一定的依據,不過值得廣大投資者注意的是,雖然A、B股市場合並是大勢所趨,但必須要在其基本條件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進行,並且兩個市場合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由帶有行政色彩的證券市場發展成為完全市場化的證券市場、由受到保護的證券市場發展成為國際化的證券市場、由新興證券市場發展成為成熟的證券市場的過程。顯然,這個過程是複雜的,也是艱難的。

A、B股市場的合並依賴於一些必備條件的實現,主要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開放,這是A、B股市場合並的首要條件。如果在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之前強製合並A、B股,可能會出現一係列的問題,包括較大力度的衝擊A股市場、影響外彙收支平衡等。而從目前管理層透露的信息表明,出於金融安全等多種因素的考慮,我國近期內還不會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這也就意味著A、B股市場的合並也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另外,即使我國實現了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也並不意味著A、B股市場就一定會隨之合並。許多人在這方麵便存在著相當大的誤解。有人認為,中國入世已近在眼前,外資遲早會全麵介入滬深股市,人民幣遲早會自由兌換,外資尚且可以進入A股或其他投資領域時,再限製境內居民購買B股豈不成了笑話?如果哪一天境內居民可自由兌換外彙,等於可自由買賣A、B股時,A、B股價格差異必然消失,接軌問題自然解決。這就意味著A、B股市場必然會合並。

確實,將來人民幣是必然要成為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的,即實現資本項下的可兌換,這將對中國外彙管理製度產生重大影響,而B股正是基於外彙管製情形下吸引外資投資中國證券市場而產生的,所以人民幣自由兌換後客觀上為A、B股合並問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但這個前提對於A、B股合並來說是必要條件,還不是充分條件。這是因為首先B股實際上是中國通過證券市場吸引外資的一種重要形式,而中國目前和將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屬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發展本國經濟是中國一項長期的重要國策,不會因人民幣自由兌換而改變;其次,B股本身就是以人民幣標明麵值,境外投資者用外幣認購和交易,因此,人民幣自由兌換並不必然導致A、B股非合並不可。實際上人民幣自由兌換會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境外投資者投資B股的信心和便利。再次,A、B股合並是一項複雜的研究課題,A、B股合並實際上是中國證券市場對外資的整體性開放,這對市場運行和監管,市場各方參與者及相關的法律調整都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和標準,這將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因此,現在討論A、B股市場的合並問題還為時過早。目前階段仍應將B股作為籌措外資、並引導國內證券市場國際化的主渠道,使其與A股並行發展,直至人民幣實現資本項下自由兌換、證券市場發展和完善到相當程度以至兩個市場確需合並時,A、B股市場再自然合並。

另外,A、B股市場的合並應該主要由市場力量來完成,政策麵的引導、管理層的決策雖然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但如果在兩個市場的市場化成熟程度沒有達到之前,通過行政力量將兩個市場合並則並不現實,強行合並隻會對市場造成災難。

因此,無論是A股投資者還是B股投資者,都既要認識到A、B股合並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也要看到A、B股市場合並的艱巨性與複雜性。不要因出台某一單項政策就過度預期A、B股市場合並,以至出現錯誤的操作,但也不能對A、B股市場合並的最終趨勢麻木不仁,從而坐失良機。而在A、B股市場沒有合並之前,由於A、B股之間差異性的存在,決定了兩者之間有差價存在的合理性,並且這種差價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存在。這是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