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賺真硯物歸原主釋假賊憎雪冤誣 (1)(1 / 2)

詩曰

弄真成假假成真,換物那堪更陷人。

一遇賢良為救正,好結何地可藏身。

卻說開封府新選來的理刑推官,乃是丁士升,與董聞是廷試同年,又都是翰林莊文靖的門人。他曾在楊閣老家處館,後以歲貢選授國子監學正。楊公子以恩蔭入監讀書,正好與他朝夕聚首。他卻因與楊公子聲氣不甚相投,求補外任。莊文靖又替周旋,故得改選此美缺。董聞在京時,與他最相知。丁士升服董聞的文章氣誼,董聞重丁士升的人品,兩下往來甚密。今恰好來做了本府的理刑推官,人人都道縉紳中要尋個與丁推官講分上的,第一個便是董聞了。那知董聞卻殊不然,不但不去講分上,連見也不去見他一見。董起麟對兒子說道:“新理刑既是你的好友,何不去候他候候?”董聞道:“正為他是孩兒的好友,嫌疑之際,不必先去求謁。此公為人極清政,極有品的,隻看別人巴不得做相府西席,他初時偏懷猶豫,不肯便就;今又別了楊公子,求補外任,其人品可知。他今到此,必然要做個清官。孩兒正該學那非公不至的澹台子羽。若去趨酬酢,外人未免生疑,隻道是講情,或是行賄,反損了他的清名。知己肝膽相照,不必以蹤跡之疏密也。”起麟聽說,點頭稱善。

正是:

笑他吸餌為陽鮓,得屑迎綸是大魚。

自此董聞竟不去見丁推官。那丁推官自到任之後,便想與董聞相見敘談,並請教地方利弊。卻見各鄉紳都來投帖拜會,偏隻董聞不見到來,丁公即具名帖,親到城外清溪村造廬請見。

董聞出來迎接了,各敘寒溫。董聞道:“敝地有幸,得邀大君子來郡。治年弟仰體清嚴,不敢溷瀆,故雖渴懷如積,卻還未及上謁。怎反重勞大駕相顧?”丁推官道:“小弟承之貴郡,喬為司馬。立願清官,上報國家,下濟百姓。但恐才力不及。

諸凡地方利弊,望老年翁明以教我。尚有不到之處,良朋過失相規,萬祈不時枉駕,勿吝齒類。”董聞道:“地方利弊,年祖台公能生明,自然洞鑒,何煩治年弟贅詞?治年弟景仰清風,正當足跡罕至,遠僻嫌疑。如必有冤抑難申,幽隱雖知之事,或者勉進一言,斷不敢常來溷瀆。”丁推官道:“年翁說那裏話?小弟正要不時請教。徐孺子雖養重,直虛陳蕃下榻之意?

“因笑道:“年翁若說此後不肯常來,小弟今日偏不肯便去,要在此過午,奉擾午飯了。”董聞道:“但恐野人之家,無物奉款。若不嫌簡褻,顧獻一芹。”說罷,便命家人治具,留丁公子飯。兩個直坐到天晚方別。自此之後,凡有人來求董聞說分上的,董聞便辭謝道:“丁公廉明清正,若是背理之事,要他將曲隱直,我不好去說得,他也決不肯聽。若是順理之事,他自然順理斷去,不消我去說得,我若去說,外人隻道聽了我私情,不是他公斷,反不見得他的廉明了。”董聞這幾句話,把眾人都一概謝絕。正是:

有此鄉紳,對此官府,

兩清相遇,正堪為伍。

董聞自此隻在家中靜坐,無故也不入城。丁推官或即便回家,並不在外聲揚,亦無私事幹瀆。一日正坐在家中,隻見舊朋友金畹氣忿忿的走來。相揖坐定,便開口要向董聞討個名帖,封一紙狀詞,到理刑廳告一個人。董聞問是何事,所告何人,金畹道:“可恨路小五這狗才,把舍侄一件古玩搠換了去,須要告官追究。”董聞道:“是甚古玩?”金畹道:“舍侄金楚胥欲為先兄營葬,苦無葬資,不得已,要把家傳的一方古硯賣了,以為葬親之助。因路小五慣會販賣古董,特地托他尋覓售主,他拿了硯去,過了兩日,依舊送還,隻說沒有人買。誰想這硯已非原物,卻被那廝搠換去了,可沒理麼?”董聞道:“這事甚小,何消到刑廳告狀?待小弟喚他來,把假硯退還了他,追出硯便了。”金畹道:“那廝最奸。舍侄再三諭之,他抵死硬賴。”董聞道:“這不難。待小弟設個法兒,賺他原物出來,包在四五日內,必有回音。”金畹道:“若得如此,可知好哩。“當下董聞留他吃了便飯,作別而去。

次日,董聞遣家人去分買幾件去送他,你可揀上好的將幾件來看。若有好古硯,一發妙,不論價錢。路小五欣然領命,便懷著三件東西,到董家來。董聞見那三件東西,都用黃布包裹,匣兒盛著,便教逐件打開來看,卻是一個古銅的番爐,一個鎮書的玉獅子,一方古硯。董聞看了道:“都留在此,待我再與識貨的估看一估看,明日來還你價錢。”小五領諾而去。到明日來問時,董聞道:“三件中隻有硯兒不甚好,那兩件東西,你要多少價錢?”小五道:“大爺麵上,不敢講價,兩件東西,共付五十兩銀子便罷。”董聞道:“價錢便依你,隻是銀子要到明日方有。”小五道:“就在明日來取罷了。”董聞道:“如此甚好!你今日且在這裏吃杯酒去。”小五欣然坐下,董聞呼童看酒,與他對酌。小五不知是計,被董聞冷一杯、熱一杯,灌得爛醉,方放他起身。臨別特取出硯兒來交付與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