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為什麼龐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我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支艦隊北洋海軍,正式成立於1888年10月7日。甲午海戰爆發前夕,北洋艦隊艦艇總數已達42艘,45000餘噸位,數量居遠東第一,使各國都刮目相看。遙想當年,威海劉公島前,舳艫相接,旌旗蔽空,可謂盛極一時。然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相搏的結果,是全軍覆沒,灰飛煙滅。從軍事上講,究竟有些什麼教訓呢?

一是裝備落後,實力懸殊過大。本來,北洋海軍實力是超過日本的,尤其“定遠”、“鎮遠”兩艘7000噸級的鐵甲艦,令日本海軍既恨又怕。為了發動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日本明治政府銳意擴建海軍,天皇睦仁甚至節省宮中費用,撥內帑以為造艦經費。日本海軍還以打敗“定遠”、“鎮遠”為目標,專門設計製造了“橋立”、“鬆島”、“嚴島”三艘4000噸級的戰艦。而清朝統治集團在北洋海軍成立後,就再也不增添一艘新艦,也不再更新一門火炮,反而“挪用”、“劃撥”海軍經費。由此,在海軍實力上形成敵強我弱的局麵。當時,也有少數官員以日本“增修武備,必為我患”的嚴峻現實,呼籲加強海軍力量,卻被最高決策者置之不理。直到甲午戰爭爆發的前兩個月,李鴻章看到日本“歲添巨艦”的威脅,這才發出“竊慮後難為繼”的慨歎,無奈為時已晚。

二是軍事理論陳舊,軍製落後。日本明治維新,引起一係列革新,對其軍事改革推動極大,但清廷視而不見,不是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反而在軍事思想上抱殘守缺,夜郎自大。北洋海軍建立後,他們盲目以為聲威已壯,“就勃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可以高枕無憂了。因而在軍事上固步自封,不研究和吸收新的軍事理論,仍“以新法而參舊製”,死死抱著封建主義的陳規陋習不放,依舊保留著封建軍製。用艦隊將領的話說,我國海軍章程,與列強不同,“皆因我朝製所限,難以盡行仿效,所以難操勝算也。”

三是組織指揮混亂,艦隊作戰配合協調不力,不能形成整體打擊力量。開戰後,有的一遇強敵就驚慌失措、舉止失調、被動挨打;有的則是死打硬拚,白白消耗;有的自相碰撞,不戰自亂。更為嚴重的是“南、北洋各守一方”,首尾不能呼應,“水陸各具一見”,不能互相支援;“調動皆不靈便,且多方牽製,號令難行”,“欲其不敗實無可能”。

四是管理混亂,治軍不嚴,戰鬥力日益削弱。北洋艦隊內部渙散,軍紀廢馳,賞罰不嚴,兵士日嫖夜賭,吸毒成性;武器裝備損壞後無人問津,得不到及時修理和更換;彈藥保障更成問題,所供彈藥,或被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或被暗中搗鬼,以假冒真。作戰中,日艦數艘中彈,竟無一艘沉沒,其中奧秘就在於此。

失敗和恥辱告訴我們,落後、虛弱必然挨打。盡管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多數官兵英勇殺敵,浴血奮戰,但卻無力回天,終難挽回覆滅的命運。

為什麼一隻小花貓會害死一名將軍

事情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軍與德軍交戰的前沿陣地上。

一天中午,天氣睛朗,太陽把大地烤得暖烘烘的。突然間,隨著一聲巨響,法軍前沿陣地上一個隱蔽的秘密指揮所被德軍炮彈炸個粉碎。濃煙之中,殘缺不全的屍體橫七豎八地散在地上。地圖、電文在燃燒。發報機旁,法國陸軍部隊的一位將軍渾身是血,早已斷氣……法軍指揮總部聞知後非常震驚,偽裝極為巧妙的指揮所怎麼被敵人發現的呢? 原來,災禍來自指揮所裏一隻名貴的小花貓。這隻小花貓就是那位被炸死的將軍養的。每天中午,將軍都要把小花貓放到偽裝得十分嚴密的指揮所上麵曬太陽。這一情況被對麵德軍陣地上的偵察參謀發現了,這個狡猾的德軍參謀連續觀察幾天後認為,這是一隻家貓而不是野貓,並且是一隻名貴的貓。這樣名貴的花貓一般下層軍官是養不起的,他斷定這裏住著人,而且一定有大人物,這裏很可能是法軍的指揮所。於是這個德軍參謀報告了自己的發現,法軍指揮所便遭了橫禍。看起來好像是花貓害死了將軍,但實際上是將軍自己害死了自己。花貓雖然很可愛,但是,作為一名指揮員,在炮火連天的戰鬥中應該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用在如何指揮部隊去戰勝敵人上;養貓取樂雖無可厚非,粗心大意,不計後果則太不應當。更何況敵我對峙,針鋒相對,嚴守陣地紀律,不讓敵人看出任何破綻,這對於有效地保存自己,待機消滅敵人,尤其重要。那位倒黴的將軍卻違反了這個簡單的道理,竟不顧暴露自己的位置,在敵人眼皮下亮出自己的心愛之物,更是又昏又蠢!

軍隊生活的主要特點是緊張、辛苦、嚴肅、危險、紀律性強等,軍人的生活作風與興趣愛好應當與職業特點相適應,否則將誤大事。1802年,法國與英國爭奪澳大利亞殖民地,各派遣了艦隊前去征戰。法軍搶先一步登岸。這時候,法軍最高指揮官為了捕捉自己心愛的蝴蝶而忘記了加固陣地。當這位指揮官同士兵們一道高高興興地捉蝴蝶的時候,英國戰艦趕到,不費一槍一彈便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法軍的陣地。法軍為了幾隻蝴蝶竟喪失了已經取得的勝利。

為什麼許多國家都有無名烈士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為了表達人們對在戰爭中犧牲的無數先烈的崇敬心情,寄托哀思,鼓舞士氣,修建了無名烈士墓。英國的無名烈士長眠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下麵;埃及的無名烈士安息在開羅勝利城雕滿古蘭經文的“現代金字塔”下麵……我國人民為了緬懷先烈的英雄業績,在共和國誕生不久也在天安門廣場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世界各國為什麼要修建無名烈士墓呢?這還得從法國修建的第一座無名烈士墓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時候,大部分陣亡將士的屍骸都被其親人收殮了。可是,法國有幾千個家庭一直找不到親人的遺體。每當從戰場上運回一具法國無名戰士的遺體,幾千個未找到親人遺體的家庭,都一齊去認領。特別是那些陣亡將士的母親們,每次都要大哭一場,並獻上自己親手製作的花圈。這些陣亡將士母親們的行動,感動了法國當局。於是,法國政府作出決定:在法國建立一座無名戰士墓,供沒有找到親人屍骨的家庭寄托哀思。條件是,必須使幾千名母親都相信,埋在墓內的就是她們的兒子。政府授權安德烈-馬奇諾將軍負責挑選這名無名戰士。馬奇諾將軍接受任務後,立即委派一名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官,帶領部下到曾經戰鬥過的戰場,各自找回一具無任何軍種標記和姓名的法軍屍骸。,運回凡爾登要塞,安放在一個小禮堂裏然後,由馬奇諾將軍、風爾登大主教、一位法國議員和軍事代表,負責挑選其中的一具無名戰士屍骸作為法國的無名戰士。他們讓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兵負責挑選。當這位老兵走到馬奇諾將軍身前,馬奇諾將軍立即命令:戰士,拿起一個從凡爾登戰場烈士墓上采來的鮮花編成的花圈,把它放在一個靈柩上;明天,這個靈柩內的軀體就將成為法國的無名戰士……這個老兵激動地拿著花圈,圍著十個靈柩走了兩圈,最後停在從右數的第三個靈柩前,將花圈安放在靈柩上麵。隨後被挑選出來的這名無名戰士的靈柩運往巴黎。靈車剛一開動,一位陣亡將士的母親從送行的隊伍中跑出來,攔住靈車,撲在靈柩上,哭著吻她“可愛的兒子”的靈柩,送行的人們都禁不住哭了起來。

當晚,無名戰士的靈柩被運到巴黎,並送往納菲羅殺羅廣場,安放在貝爾福獅子雕像前。一些法國老軍人陪伴著無名戰士,度過了寒冷的冬夜。次日清晨,數千名陣亡將士的母親及其他親人,手捧著花圈來到廣場,整個廣場一片抽泣聲,無名戰士的靈柩被花圈淹沒了。一個軍官在其他軍官的簇擁下捧著曾在1870年德國占領巴黎時,毅然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國的法國領袖岡貝塔的心髒,也來到了廣場。此後,無名戰士和盛放著岡貝塔心髒的靈柩被護送到潘提翁神殿,法國總統在那裏迎接。在法國總統和巴黎大主教的主持下,上萬名群眾為無名戰士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世界上的第一座無名戰士墓,就這樣在法國誕生。後來,法國老軍人們又在無名戰士墓上建起了小火炬,並天天添燃料,使其長年不滅。在火炬的下麵刻了一行字:“一個1914年至1918年為祖國捐軀的法國戰士安睡在這裏……”由此,許多國家紛紛仿效法國,都在本國“最神聖的地方”修建了無名戰士墓。

為什麼曆史名城耶路撒冷總是中東衝突的焦點

中東的宗教曆史名城耶路撒冷,意為“和平之城”。然而世界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它那樣有著如此漫長而又悲壯的“劍與火”、“血與淚”的曆史。

4000多年來,它曾三次被毀而又重建,50多次更換主人。至今仍處在以色列的軍事占領之下,成為中東衝突的一個焦點,人民無法享受和平的幸福生活。這裏的巴勒斯坦居民同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的被占領土人民一樣,進行著堅持不懈的反以鬥爭。耶路撒冷之所以成為中東衝突的焦點,是和中東地區民族衝突和宗教矛盾分不開的。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被三大宗教同時視為“聖地”的城市。對基督教來說,它是耶穌誕生和殉難之地;對伊斯蘭教來說,它是先知穆罕默德“登霄”得到天啟的場所;對猶太教徒來說,這裏有他們膜拜的“哭牆”。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耶路撒冷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彙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建在7個小山丘上,人口約40萬。它最早是生活在這裏的耶布斯人興建的。隨著曆史的變遷,聖城耶路撒冷的戰略地位愈來愈顯赫,加之這座城市建築宏偉壯觀,富麗堂皇,人行其間,有置身於《天方夜譚》時代之感。因而,那些貪婪的部落主、士族權貴和殖民主義者、帝國主義者總是對它垂涎三尺,屢屢率軍入侵,凶殘掠奪它的財富,肆意踐踏那裏的人民。公元前1000年,被猶太人視為“開國英雄”的大衛占領了耶路撒冷並將它作為都城。他的兒子所羅門王繼位後,大興土木,建起猶太教最神聖的“所羅門聖殿”。“聖殿”後來三次被毀,兩次重建,最後一次被毀後,猶太人被迫流亡世界各地,再也無力重建了。它唯一的遺跡是西麵的一段牆,其後成為猶太人憑吊他們曆史悲劇的“哭牆”。  公元638年,耶路撒冷被歐默爾哈裏發率領的阿拉伯大軍所占領,從這以後,這座曆盡滄桑的古城先後受到迦南人、埃及人、希伯萊人、腓力斯丁人、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希臘人、法國人、英國人和猶太人的統治或入侵。1099年7月15日,羅馬教皇和封建主、大商人以及一小撮傳教士中的冒險家,為擴大領地,控製港口與市場,擴充商業權益,率領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後,各大清真寺裏的珍寶被搶劫一空,有7萬多穆斯林和猶太人慘遭屠殺。1178年,阿拉伯民族英雄薩拉丁,率兵趕跑了十字軍,結束了長達80多年的十字軍的殘酷統治和破壞。耶路撒冷又回到了阿拉伯人民的手中。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後,耶路撒冷被分成東西兩部分,分別為以色列和約旦占領;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火焰又在這裏點燃,整個城市被以色列占領。1980年,以色列便宣布定都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為恢複家園,恢複民族的權利,多次進行武裝鬥爭,但是,妄圖永遠獨占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卻總是阻止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鬥爭。耶路撒冷的主權歸屬問題成為中東衝突的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