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為什麼巴黎的共和國衛隊中還保留有中世紀騎士

巴黎的共和國衛隊是法國最後一支騎兵部隊,是中世紀傳統騎術的繼承者。拿破侖時期的法國宮廷貴族十分崇尚騎士威武的神韻,每當軍隊出征凱旋,在舉國歡慶、列隊遊行之時,總有一支騎士組成的衛隊走在最前麵。後來,這支衛隊又出現在檢閱儀式和護送貴賓的行列中。1880年,正式確立了巴黎共和國衛隊的旗號。現代騎士的製服基本上保留著1870年龍騎軍的原樣。在迎送國家元首的隆重儀式上,騎士穿上了雪白的馬褲;在威嚴壯觀的閱兵場上,它又沿襲了第一帝國以來的傳統,馬鞍上披垂著漂亮的毯子;軍官乘坐的馬,馬尾比士兵的馬尾長。其次,騎士盔帽上的鬃不是一種單純的裝飾,它有避過刀刃的特殊功能。因此,在一綹馬鬃的中間,就有一根細長的鞭,以防禦腦後突然襲來的冷刀。另外,每當衛隊出征前,軍馬的臂部都要被“梳妝美化”一番。如今,機械化已經代替了牲口。盡管騎士受人崇敬,但作為一種兵種,騎兵在世界各國已瀕臨消失。即使在依然保留下來的騎兵裏,也見不到中世紀時的風采了。當法國騎兵部隊解散時,法國統治者卻有意保留了這支具有中世紀特色的騎兵部隊。它是傳統騎術的真正繼承者和國民近衛軍的精華。對巴黎的共和國衛隊來說,騎馬是祖傳的一種文化,如同雨果的《悲慘世界》、小仲馬的《茶花女》、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那樣,在法蘭西民族曆史和現實生活中,享有一種獨特的榮譽。因而,保留下這支騎兵隊伍是為了“繼承傳統”,弘揚祖業。見到它,能使後人聯想到法蘭西民族輝煌的過去。

為什麼中國工農紅軍的序列中少了第三方麵軍

當你閱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時,一定會發現: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曾編成第一、二、四方麵軍,卻沒有第三方麵軍。缺編紅三方麵軍是有其曆史原因的。

工農紅軍由軍發展到方麵軍,經曆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中央對全國紅軍沒有統一的規劃,各地紅軍的編製和名稱很不統一。1930年1月,中央製定了編組紅軍的計劃,統一安排了部隊和番號。5月,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決定將紅軍整編為四個軍團。6、7月間,紅一、二、三軍團相繼成立,紅四軍團因種種原因而未成立。

1930年8月,紅一、二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會師後,根據第二次攻打長沙的需要,自發組成了紅一方麵軍。翌年11月,紅四軍和新成立的紅二十五軍在合攻黃安縣城的作戰中,為了便於統一指揮,成立了紅四方麵軍。這兩個方麵軍的成立,當時中央並無統一規劃,而是由於革命鬥爭的需要,為便於統一指揮而自行組成的。盡管紅一、四方麵軍不是中央統一規劃的,但畢竟已成事實。在那個時候,中央與各地的聯係因交通不便造成很多困難,各地的情況發展變化很快,發生這種情況是不奇怪的。所以,中央在後來的指示中承認了這些組織。1933年5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關於紅軍的組織機構的變更及幹部的任免給各軍的通知》中,就提到了一、二、四方麵軍,說明中央在承認一、四兩個方麵軍的同時,還另有組織紅二方麵軍的打算。那時,作為主力紅軍除一、四方麵軍外,尚有紅二、六軍團。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遵照中央指示合編為紅二方麵軍,而第三方麵軍隻好缺編。翌年8月,這三支主力紅軍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三方麵軍也就沒有再編的必要了。

為什麼紅軍要四渡赤水河

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曾往來穿梭,去而複返,四次橫渡長江支流的赤水河。要北上抗日的紅軍為什麼不揮師北上,而在赤水河兩岸徘徊不前呢?這得從當時紅軍的險惡處境說起。1934年底,紅軍長征到達遵義後,兵力已由長征初期的8萬人減少到3萬餘人。蔣介石為消滅所剩不多的紅軍,從四麵八方調集了150多個團約40多萬人的兵力,企圖將紅軍壓縮在長江以南、烏江以北、赤水河以東的狹窄地帶聚而殲之。就在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黨中央於1935年1月召開了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內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結束後,毛澤東同誌率領中央紅軍於當年1月19日從土城、元厚一帶一渡赤水,準備從四川瀘洲、宜賓一線渡過長江北上。當紅軍進入川南後,發現蔣介石已調集大批部隊沿長江北岸布防嚴守,紅軍此時渡江無異赴湯蹈火。毛澤東同誌當機立斷,命令紅軍由川南折向雲南紮西,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蔣介石也急忙改變部署,令川軍由北向南,滇軍由南向北,黔軍和中央軍由東向西,對紅軍又形成了新的包圍。看到大批敵軍已被吸引到川黔邊境,黔北已成空虛態勢,紅軍即迅速調頭東進。於2月18、19日由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又回到東岸,重新占領遵義,並在運動中殲滅了趕來增援的吳奇偉兩個師。兩次圍堵落空,前後損失了20多個團,蔣介石惱羞成怒,親抵重慶“督剿”。他再次增調兵力,企圖殲滅紅軍於遵義地區。毛澤東同誌將計就計,故意令紅軍在遵義地區徘徊,以引誘更多敵人前來合圍;當各路敵軍逼近時,我軍突然揮師西進,由敵間隙之中突出重圍,於3月16日由茅台鎮三渡赤水,到了川南古藺地區。蔣介石以為紅軍要二次渡江,急調重兵到川南圍堵。在敵包圍圈將成之際,紅軍又突然轉兵向東,於3月21日由二郎灘、太平渡、九溪四渡赤水,並乘虛東渡烏江,兵臨貴陽,直逼昆明,誘出滇軍。待雲南兵力空虛後,紅軍趁敵不備,由皎平渡勝利渡過金沙江,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紅軍轉來折去“四渡赤水”,雖然多走了些路,但若非此舉,要想擺脫蔣介石數十倍兵力的圍堵是相當困難的。在這次戰役中,我黨中央臨危不亂,巧妙運算,聲東擊西,避實搗虛,牽著敵人的牛鼻子東遊西轉,使之疲於奔命,雖敵軍有幾十倍於紅軍的優勢兵力,卻完全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四渡赤水”是毛澤東及老一輩革命家軍事指揮藝術的光輝傑作。

為什麼說德國隻用15個法郎就贏得了整個法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年輕的法國上尉軍官戴高樂,就讀於法國聖西爾軍校。他在學校刻苦鑽研軍事理論,認真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並根據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科學地預見到未來戰爭的形式,提出了防止戰敗的具體措施。他為了使自己的見解能引起法國當局的重視,嘔心瀝血地寫下了《機械化戰爭》一書,並於1934年出版。他在該書中寫道:“下一次戰爭將是坦克戰,機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意味著戰爭將是運動戰。”英國和美國由於有海洋阻隔,難以進攻;德國的權力中心和工業中心十分分散,不易一舉摧毀;西班牙有比利牛斯山為屏障;意大利有阿爾卑斯山的保護。相比之下,法國的心髒巴黎對任何來犯之敵都敝開著大門,因為巴黎周圍的平原開闊平坦,無法防守。”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法國要想有效地防範侵略者,他認為唯一可靠的防禦措施不是構築要塞,而是建立一支由10萬人組成的精悍職業軍——6個機動裝甲師,這支在航空兵支援下實施機動作戰的裝甲部隊,將是下一場戰爭中決定勝負的主要力量。

《機械化戰爭》一書出版後,並沒有引起法國當局的重視。正如戴高樂在《戰爭回憶錄》中所說的,當時的法國統治集團,玩弄著“沒完沒了的走馬燈把戲”,這種“政治把戲消磨了他們的時間,使他們變得麻木不仁”,無心去製訂一項係統的連貫的國防政策;軍事領導人因循守舊,思想保守,頑固地推行消極防禦戰略,認為有銅牆鐵壁般的馬奇諾防線,就可以抵禦任何強大的敵人,法國完全可以在“和平的圈子裏過日子了”,擔心德軍的進攻是多餘的、是杞人憂天。就連當時十分器重戴高樂的法國陸軍部長貝當將軍,對戴高樂的《機械化戰爭》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法國當局固步自封,沒有接受戴高樂新的軍事思想,更沒料到這本書卻給法國的敵人幫了大忙。當時售價15法郎的《機械化戰爭》一書,引起了德國納粹將軍們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古德裏安,得到這本書後如獲至寶,潛心鑽研。他對這本書給予了高度評價,極為欣賞戴高樂新的軍事思想;並依據戴高樂的理論,形成了他的裝甲師編製和坦克戰術。在後來的侵略戰爭中,古德裏安被納粹德國譽為“閃擊英雄”。1940年5月10日,納粹德國出動4500架飛機,組成強大的裝甲兵,閃擊法國。被法國吹為銅牆鐵壁的“馬奇諾防線”,沒能阻擋住德國的飛機和坦克。法國隻堅持了45天,就被迫投降了。事後,一位名叫博納爾的作家,在他撰寫的《夏爾-戴高樂》一書中,引用了一位法國人對德國人講的一句話:“德國人贏得了勝利,隻花了15個法郎——戴高樂那本書的售價”。

為什麼美軍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能以劣勝優

日本帝國主義於1942年3月調集了包括8艘航空母艦在內的200餘艘各型艦船、1000餘架作戰飛機、10萬官兵,組成了龐大的聯合艦隊由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親自指揮,企圖一舉拔掉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前哨陣地——中途島,並誘殲美太平洋艦隊。6月3日晨,龐大的日本艦隊在雨幕掩護下進入攻擊位置。6月4日拂曉,主力艦隊的4艘航空母艦上同時升空108架飛機,對中途島發起了第一次攻擊。美軍派出26架飛機迎戰,挫敗了日軍企圖一舉摧毀中途島美軍轟炸機的計劃。接著,美軍太平洋特混艦隊向日本的主力艦隊發起了攻擊。激戰中,日旗艦、航空母艦“赤城號”和另外三艘航空母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相繼被擊沉。在慘重的損失麵前,日軍被迫停止攻擊中途島。中途島之戰,美軍僅損失一艘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和104架飛機,而日本有4艘航空母艦和一艘巡洋艦被炸沉,損失飛機332架,數以千計的官兵葬身魚腹。從此,太平洋戰局發生了重大轉折,日本軍國主義每況愈下,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中途島大海戰,日美雙方兵力相差甚大,美軍參戰的隻有20餘艘作戰艦艇和348架作戰飛機,處於劣勢的美軍太平洋艦隊之所以能獲勝,首先在於美軍提前發覺了日本的攻擊計劃,正如美國著名海軍曆史學家塞繆爾-E-莫裏森教授所說,是“情報的勝利”。戰後發表的美國記錄表明,由於美國情報機構成功地破譯了日本海軍當時使用的主要密碼,甚至在日軍艦隊從日本本土出發之前,美國太平洋艦隊就已知道了日本突襲中途島的作戰計劃。到5月中旬,美軍還相當準確地弄清了日本在這場作戰中所使用的兵力。根據情報,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采取措施加強了中途島的守備力量,增加了防禦工事和設施。他們還將計就計,在中途島100至200海裏的地方,以20艘潛艇布設了三條弧形潛艇巡邏線,給日軍設置了可怕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