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尼米茲集中使用太平洋艦隊的全部兵力,全力打擊日軍主力艦隊,尤其是重點打擊其航空母艦,即使日軍攻擊荷蘭港,進攻阿留申群島也絕不動搖,這是獲勝的戰術基礎。美軍在珍珠港事件中吃了大虧後,吸取了經驗教訓,十分重視奪取海戰的製空權。在這次作戰中,美軍一方麵注意協調各種艦隻的作用,以確保自己的航空母艦的安全,另一方麵傾全力去打擊敵航空母艦,短時間內擊沉敵航母4艘,確保了自己的打擊力量,從而剝奪了日軍艦隊的空中優勢。
第三,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們雖然對進攻中途島作了周密準備,但一直憧憬著第二個突襲“珍珠港”的勝利前景,從而喪失了應有的警覺。當時美國一家報紙已經對日本即將進攻中途島作了公開報道,但沒有引起日本人的重視;美軍一支艦隊悄悄穿過日軍潛艇警戒線,駛抵中途島北側設伏也未被日軍發現。因此,日軍的失敗和美軍的勝利,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為什麼所向無敵的盟軍勇士成為“黃色風”的俘虜
1943年的非洲北部,塵煙滾滾,炮聲隆隆。 英美盟軍在蒙哥馬利和巴頓將軍的率領下,向德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勝利的喜訊一個接一個地傳向倫敦和紐約。然而,就在盟軍即將席卷北非,獲得徹底勝利的緊要關頭,一股可怕的“黃色風”從倫敦和紐約吹到北非前線。它使盟軍遭受了一個又一個的意外損失,以至錯過了決戰勝利的機會。這股“黃色風”是怎樣刮起來的呢?事情是這樣的:
遠離家鄉和親人的美國、英國士兵隨著戰線一天天拉長,思鄉心情也在與日俱增。在戰鬥的間隙,在行軍路上,甚至在塹壕裏,他們的話題越來越多地談論著家鄉和妻子兒女。越談心越悶,越談越想家,越談越厭倦戰爭。部隊一進城市,士兵們便把煩悶的情緒,傾注在酒中,發泄在舞場上,根本不再想向前開進了。
士兵的戰地生活,通過一些隨軍記者傳到了倫敦和紐約。這時候,一些專搞邪門歪道的書商們,以特有的嗅覺,敏感地意識到這裏麵有大錢可撈。他們急急忙忙趕印了大量的不堪入目的淫穢書刊、畫片,源源不斷地通過一些特殊途徑運到了前線。軍官、士兵成天陶醉在色情書刊之中,思想鬆懈,鬥誌衰退,軍心動搖,賭博、酗酒、打架、開小差一時成風。部隊無心打仗,戰鬥力銳減。蒙哥馬利和巴頓將軍非常生氣,不得不痛心地下令整個部隊停止進攻,原地整頓。這支銳氣正盛的得勝之師敗倒在“黃色風”“腳下”的原因,在於官兵思想作風不過硬。
戰鬥最緊張最艱苦的時候,也正是檢驗部隊作風能否過得硬的時候,一個優秀的軍人無論在什麼樣的時刻,他的吃苦精神、獻身精神、戰勝困難的精神是不會動搖的。這種精神就是一種戰鬥力,一種可貴的無形的巨大力量。
軍隊是一個特殊的武裝集團,麵臨艱苦複雜的戰爭環境,如不具備這種“無形”的精神戰鬥力,是難以打勝仗的。所以,現在世界上許多軍隊都非常注重培養軍隊頑強的作戰精神、艱苦奮鬥精神,按照戰時的要求培養軍人良好的思想作風和生活作風。就像一位軍事家所說:“軍隊的戰鬥不光由技術組成,更重要的是在於精神。”“精神不衰之師,乃常勝之師!”
為什麼演員的高超演技贏得了一場戰爭
1944年春,西方盟軍製定了諾曼底登陸戰役計劃。為了迷惑敵人,出奇製勝,英美聯軍情報部門精心策劃了一個騙敵行動:讓德國人相信英國登陸部隊的司令官蒙哥馬利元帥已離本土。為此,英軍情報部門物色了一位相貌酷似蒙哥馬利元帥的人——陸軍中尉傑姆士來扮演蒙哥馬利元帥。
傑姆士是個有25年曆史的職業演員,具有高超的演技。英國情報部門先讓傑姆士同蒙哥馬利元帥生活在一起,模仿蒙哥馬利元帥的一切生活習慣,直到使人難辨真假為止。5月15日,由傑姆士裝扮的蒙哥馬利元帥,乘專機飛抵直布羅陀和阿爾及爾。在高級將領的歡迎聲中,他裝得維妙維肖,頻頻向迎接的人們揮手致意。由於他表演逼真,德軍統帥部誤信了西方盟軍要在法國的加來地區登陸,而減少了防守諾曼底的兵力,使盟軍取得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
這次“冒名頂替”的成功,關鍵在於盟軍對德軍實施了有效的“心理戰”。戰爭,是敵我雙方科學技術的對抗,也是智慧、心理的較量。心理戰廣泛存在於戰場內外,它是一種無形的戰爭。盟軍及時抓住了德軍急於獲知盟軍登陸點的心態,展開了別開生麵的心理戰,收到了迷惑德軍之效。在德軍看來,盟軍從英國東南部渡過加來海峽,在法國的加來地區登陸,是最理想的攻擊路線。盟軍獲知德軍有此認識後,就決心進一步加深德軍的這一錯覺,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心理戰。讓陸軍中尉傑姆士作出一番精采的表演之後,德軍果然上當受騙了。假蒙哥馬利的這番行動,報界的大肆宣染,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盟軍的真實意圖,使德軍產生錯覺,這就為最後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蘇軍心理學家認為,戰爭中,“心理戰不僅在個別戰鬥中進行,而且在一個戰區、一個海域或一個戰役方向上的戰鬥行動過程中進行”。美軍認為,派出人員秘密進入敵占區,傳播來源不明的消息和謠言,或模仿敵方宣傳,散布偽造文件,從而可以從精神、心理上搞垮對方,以達到槍炮所達不到的目的。
為什麼奔馳原野的坦克砸沉了遊弋深海的潛艇
如果告訴你,坦克這頭凶猛的鐵牛,在地麵上橫衝直撞,厲害無比,你一定不會感到驚奇。如果告訴你,在波濤洶湧的海上,坦克擊沉了隱藏在水下的惡狼——潛艇,那你一定會睜大眼睛懷疑地問:這真是嗎?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就偏偏發生過這樣的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月光明亮的夜晚,一艘德國新型潛艇在海上遊來遊去,正焦急地等待著獵物的出現。兩天前,它接到報告說英國一艘運輸艦在沒有護衛的情況下要經過這裏。可是兩天過去了,仍不見英艦的蹤影。就在這時,遠處海麵上傳來陣陣發動機聲,英國運輸艦“奧立夫-伯朗奇”號載著一箱箱炸藥和十多輛坦克出現了。狡猾的德軍潛艇一見獵物出現馬上就潛入水底,一步步逼進英艦。1500米,1000米,600米……德軍指揮官激動得幾乎是在吼叫:“魚雷準備!發射!”隻見一條條魚雷呼呼地貼著海麵,直奔英艦。英艦被擊中了,巨大的爆炸聲打破了寧靜的海空……德軍潛艇上的官兵從潛望鏡中看到了戰果,好一陣狂喜,竟不等英艦沉下去,便急急忙忙浮到水麵上,想在海麵上欣賞自己創造的戰績。潛艦就要露出水麵的當兒,說時遲,那時快,一輛坦克從天而降,不斜不歪,正好落在德軍潛艇腰部,隻聽見“轟隆,哢嚓……”的巨響,潛艇上的德軍還不知道怎麼回事,整個潛艇就被攔腰劈斷,沉入海底。
坦克怎麼從天上飛來了呢?原來,當運輸艦被德軍魚雷擊中後,幾十箱炸藥爆炸了,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將坦克拋上了天空;坦克落下時,恰好砸在倒黴的德軍潛艇上,從而創造出坦克在海上擊毀潛艇的奇跡!
為什麼“愛斯基摩人”行動大獲全勝應歸功於“潛在因素”
1943年初,英國盟軍與納粹德國“非洲軍”的角逐,已近尾聲,盟軍勝券在握。三年前被納粹德軍逐出歐洲大陸的盟軍,又準備重返歐洲戰場。盟軍統帥部經過反複醞釀,最後批準了由突尼斯進攻意大利西西裏島的登陸作戰行動,代號為“愛斯基摩人”。在7月10日—8月17日實施的“愛斯基摩人”行動中,盟軍以傷亡21000餘人的輕微代價,斃、傷、俘德意軍227000餘人,擊毀敵機600餘架,各種火炮500餘門,車輛近萬部,奪占了具有戰略意義的西西裏島,創造出敵我損失率為10:1的戰爭奇跡。在戰爭中,進攻一方的損失往往高於守方,損失率一般為3:1,即使能做到1:1,也是很了不起的,更何況1:10!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評論說,“愛斯基摩人”行動之所以大獲全勝,“更多地應歸功於一係列潛在的因素”。那麼,都有些什麼“潛在因素”、又為什麼應歸功於“潛在因素”呢?
首先,由於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和墨索裏尼都力圖挽回在非洲的敗局,保全帝國的“麵子”,導致戰略失算。年前,隆美爾的“非洲軍”在非洲沙漠得逞時,他們不肯增援足夠兵力去擴大戰果,而“非洲軍”被打得抱頭鼠竄、逃入北非突尼斯時,卻又從歐洲派出大量部隊渡海增援,企圖作孤注一擲,致使他們“在突尼斯的8個師(包括隆美爾的大部分老戰士和意軍精銳部隊)全部被俘,從而削弱了歐洲的防務力量,使意大利及其所屬島嶼幾乎完全處於無戒備狀態”。這些部隊本可以為意大利提供十分堅強的防衛,卻被作為挽回非洲敗局的賭注輸掉了,洞開了歐洲的門戶。
其次是德意兩國各懷鬼胎,勾心鬥角。墨索裏尼對他的德國盟友懷著妨懼交加的心理,並不希望德國派更多的軍隊來加強他的力量,“他希望由意大利人自己防守,既急於把盟軍拒之門外,也同樣急於把德國人拒之門外”。當他發現盟軍的予頭直指自己鼻尖而開始著慌,希望得到希特勒更多的援助時,希特勒又顧慮重重起來。一方麵他認為盟軍不會在西西裏島登陸,另一方麵擔心自己的“盟友”一旦潰敗或倒戈時,他的增援部隊就會有去無回。這樣,意大利未能得到德國更多的增援,難於應付盟軍的強大攻勢。
第三,盟軍除了占有478萬對德意軍255萬的兵力優勢之外,還占有登陸地區的製海權和空中優勢。他們可以憑借這種力量廣泛地選擇進攻目標,借以分散敵人的注意力和兵力,使他們感到處處都有遭到進攻的威脅,處處都必須防守,而不敢集中兵力於一地。
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戰略詐騙——“肉餡”行動,使希特勒上了大當。為了助長德國人認為盟軍將在撒丁島或希臘登陸的想法,英國情報部門策劃了一個巧妙的騙局:4月30日,一位漁民在西班牙海岸發現了被海浪卷上岸的“英國軍官”威廉-馬丁少校的屍體,納粹在西班牙的特務從死者身上找到了大量“重要”文件,除了死者的身份證和個人通訊錄外,還有英國勳爵蒙巴頓、參謀部副參謀長阿奇博爾將軍寫給艾森豪威爾和亞曆山大等人的信件。信上說,為了迷惑敵人,打算佯攻西西裏島來掩護對撒丁島和希臘的登陸。這一係列完全符合邏輯、偽裝得天衣無縫的文件、信件等,竟使德國情報部門的頭頭們信以為真。從而促使希特勒在盟軍對西西裏島的攻擊來臨之前,把準備增援的幾個師調到了撒丁島和希臘,挽救西西裏島敗局的最後希望也破滅了。
最後,像希特勒和墨索裏尼那樣好鬥的戰爭狂人畢竟是少數,不義而無休止的戰爭使法西斯軍隊裏大多數官兵感到十分厭倦。納粹當局一廂情願地認為,守島部隊大多是西西裏人,他們定會為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戰鬥到底,因而忽略了他們憎恨戰爭、憎惡德軍的情緒。其實,這些西西裏人已經意識到作戰愈賣力,留給他們家園裏的東西就會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