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應給狗樹碑立傳
我們知道,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紀念碑數不清。然而,知道專門為狗建立紀念碑的人卻不多。人們為什麼要建立“狗紀念碑”呢?請看狗的“事跡”:在蘇聯列寧格勒城附近的一個小鎮裏,有座狗的紀念碑,因為這隻狗曾幫助蘇聯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創立了偉大的學說,為了紀念這隻死去的狗,巴甫洛夫自己掏錢建造了這座紀念碑。在法國巴黎也有一座狗的紀念碑,這隻名叫“芭麗”的狗,在一次雪崩中連續救過40人的生命,它的四條腿都受傷了,鮮血直流,可是,就在它正奮力搶救第41個人時,卻被這個人誤認為是狼而開槍打死了它。被救的人悲痛地為“芭麗”立了紀念碑。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群勇敢的軍犬,舍身炸毀了三百多輛法西斯的坦克,卻沒有人給它們建立紀念碑。1941年8月,德軍的坦克瘋狂地在蘇聯國土上橫衝直撞,蘇聯紅軍的反坦克火炮不夠用,便選軍犬作為“爆破手”。蘇聯紅軍建立了四個反坦克軍犬連,每個連隊都編配有126隻軍犬。這些軍犬都是經過蘇聯紅軍中央軍犬學校專門訓練,拿到了畢業證書後補充到部隊的。
作戰時,蘇聯紅軍就把這些勇敢的“爆破手”配置在受敵人坦克威脅最大的方向上,每條軍犬由一名紅軍戰士作引導員。引導員和軍犬都有散兵坑,並且與其它交通壕、塹壕相連接,這樣,不僅便於隱蔽,不易被敵發現,同時更便於迅速勇猛地出擊,與部隊的反坦克火炮一起打擊德軍的坦克。戰鬥中,德軍坦克凶猛地向蘇軍陣地奔馳而來,蘇軍反坦克火炮開炮了,隻見一輛輛坦克中彈起火。與此同時,躲在散兵坑裏的引導員把事先準備好的烈性炸藥捆在軍犬身上,抓住了軍犬的項帶,目視著運動中的敵坦克。當闖過火網的敵坦克距離散兵坑100來米時,引導員迅速拉燃導火索,將軍犬放出。軍犬毫不畏懼地帶著即將爆炸的炸藥包,躍過障礙物撲向敵坦克,隻聽見一聲聲巨響,敵坦克報銷了,而勇敢的“爆破手”——軍犬也獻出了生命。陣地內的紅軍戰士,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戰鬥結束後,他們默默地把殘缺不全的軍犬屍骨收集在一起,埋在陣地高坡上。在這裏,雖然沒留下任何醒目的標記,但卻在紅軍戰士心中留下了一座軍犬紀念碑。其實在這個隻有極少數人知道的地方,也應該高高地建造一座軍犬紀念碑!
為什麼巨資修築的馬奇諾防線成了擺設
馬奇諾防線位於法國東北部與德國、盧森堡及比利時毗連的邊境線上,它是由混凝土、鋼鐵和大炮組成的巨大軍事屏障,始建於1924年,曆時10年竣工,耗資2000億法郎。因當時法國陸軍部長安德烈-馬奇諾是這項工程的直接籌劃者,防線由此而得名。馬奇諾防線全長700餘公裏,縱深12公裏,由築壘障礙地帶、前方防禦地帶和主要築壘地帶編成。防線共有永備工事5600個,其中火炮工事520個,機槍工事3200個,在威脅最大的方向上築有22個大型永備防禦工事群。工事間有地下坑道相通。工事裏有炮塔、暗堡、人員休息所和能放三個月糧食的倉庫。工事水泥頂蓋厚度能承受兩發420毫米口徑炮彈的直接命中。1930年至1936年間,法軍再次將防線所有工事加固,並派有50個師駐守。法國當局堅信,有了馬奇諾防線,猶如英國憑借英吉利海峽,可據天險而確保國家安全無虞。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二年,即1940年5月10日,德軍地麵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向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發起攻擊,並於20日占領了阿布維爾。6月5日,德軍調整部署後揮師南下,向法國腹地發起進攻,迅速突破盟軍沿索姆河、埃納河構築的防線。10日意大利對英、法宣戰,進入法國南部。14日德軍占領巴黎,並迂回到馬奇諾防線側後。德軍C集團軍群從馬奇諾防線正麵發起攻擊,法軍腹背受敵。這道經過法軍苦心經營數十載,被視為“固若金湯”永遠“不可逾越”的馬奇諾防線迅即崩潰。法國政府不得不向德意投降。為什麼如此堅固的馬奇諾防線成為擺設,沒能發揮作用呢?其主要原因在於法國當局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除長期執行“禍水東引”的綏靖主義政策外,在軍事指導上犯有極大錯誤。一是法國的軍事思想落後,墨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依托堅固工事的陣地防禦經驗,而忽視了現代空軍、裝甲部隊、機械化部隊的作戰威力,使法軍不如德軍的攻擊力強。二是消極待戰,消極防禦,把作戰主動權奉送給了敵人。9月3日,英法兩國對德國宣戰後,扼守馬奇諾防線的法軍,在兵力上占了絕對優勢,但是,他們奉上級命令:“必須靜待敵人進攻,要在由堡壘、壕塹構成的無法突破的綿亙戰線前遏製住敵人。”這樣,德軍僥幸地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危險,使侵略波蘭的戰爭得以速戰速決。三是法軍指揮員缺乏靈活的戰略戰術手段。當德軍改變主攻方向,從法軍防禦薄弱的阿登山區實施突擊,並從側後進逼馬奇諾防線時,法軍卻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把大量的兵力束縛在防禦陣地上。四是對德軍裝甲坦克部隊的快速突擊認識不足。當德軍裝甲部隊向法國南方腹地疾進時,法軍由於沒有強大的戰略預備隊,無法阻止德軍挺進,至使這支德軍接連拿下聖迪齊埃、朗格勒、貝桑鬆等地,並攻下戰略據點貝爾福,完成對馬奇諾防線的迂回,切斷了屯紮在馬奇諾防線地區全部法軍的後路。五是馬奇諾防線本身也存在許多缺陷,主要是法軍在設防上隻注意了“線”,而沒有抓住“點”和“麵”的結合,防禦縱深淺,缺乏彈性,致使防線重點成了孤零零的、互不聯係的、大間隙的築壘式點狀陣地防禦。正如一些外國軍事評論家指出的,“馬奇諾防線”隻是一麵盾牌,而法國人還缺少一把利劍。這把“利劍”是什麼?那就是當時的法國政府必須在政治上和軍事戰略上屏棄第一次世界大戰過時的經驗,用新的軍事理論指導戰爭實踐,貫徹積極防禦、靈活反應的戰略方針。
為什麼土豆能“擊沉”潛艇
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小小的土豆怎麼會把鋼鐵潛艇給擊沉了呢?戰爭中有些事情的確是神奇莫測的,不管你信不信,土豆的確曾使一艘潛艇葬身海底。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的事。有一天,美軍奧班農號驅逐艦正在所羅門群島附近海域巡邏,一切都很正常,不見敵情。突然,一艘潛艇從水底冒出,暴露在奧班農號射程內。奧班農號驅逐艦上的軍官一看,是日本的潛艇,便慌忙下令開火,土兵們手忙腳亂地打了一陣,卻沒傷日本潛艇一塊鐵皮。此時,日軍潛艇指揮官見施放魚雷已經來不及了,便下令掉頭回撒。然而,日本潛艇操作手早已被美軍炮火嚇得魂飛魄散,手腳竟不聽使喚了,回撒時卻按下了加速前進的鍵頭,潛艇直奔美軍驅逐艦而去。驅逐艦上的美軍見日本潛艇不但不躲開,反而一頭撞了過來,感到非常突然,措手不及,一個個東奔西竄,忙亂之中,有的士兵竟抓起甲板上小艙裏的土豆,擲向潛艇。土豆雨點般飛向潛艇,日軍以為是手榴彈,一片驚慌,哇哇亂叫,連滾帶爬往艇內亂鑽。潛艇慌忙之中匆匆下沉,也來不及辨認方向了,以最大的速度一邊下潛一邊奪路而逃,“轟隆……”隨著一聲悶雷似的震響,潛艇重重地撞在暗礁上,連人帶艇一起埋葬深淵。戰爭中,軍人的心理狀態對戰爭的勝敗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戰鬥的緊要關頭,隻有沉著、冷靜,才能不失去理智,不動信念,才能采取正確措施,及時轉危為安。日本官兵在危急關頭,正常的心態被突然出現的意外情況打破了,繼而被恐懼心理緊緊纏住,完全失去了正確的處置辦法,把小小的土豆看成了威力無窮的“炸彈”,隻顧逃奔,不顧其他,結果遭至艇毀人亡的下場。
為什麼美妙的樂曲招來從天而降的炸彈
這是一個真實而悲慘的故事:1940年夏秋之交的一個夜晚,微風給倫敦市民們送來了陣陣涼爽,在這難得的美妙夜晚,市民們都沒進防空洞,他們在街上散步,在酒吧喝酒,在舞廳跳舞。緊張地戰爭生活使他們想輕鬆輕鬆。教堂的巨鍾重重地敲了十下,倫敦廣播電台,應市民們的強烈要求,播放了一首世界著名交響曲。強大的電波信號傳到了大街小巷,市民們如癡如醉地聽著,他們不時地為樂曲中所展示的悲壯、憤懣、昂揚、不屈的精神所激動。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離倫敦城不遠的空中,有一架飛機躲在茫茫夜色裏也在靜靜地聽著這首世界名曲,它就是德軍轟炸機群的領航機。這架飛機上裝有接收方向很強的無線電收信機,是德國花費巨資新研製成功的導航設備,專門用於夜間導航。當飛機的航向對準倫敦的廣播信號發射塔時,收信機所收到的廣播信號就很強,一旦偏離了這個航向,信號就很弱或根本接收不到。這樣,轟炸機群就可依據信號的強弱來不斷修正航向,準確地飛向目標區域。強大的音樂電波幫了德軍轟炸機一個大忙,這些空中強盜順著電波,在音樂聲中突然飛臨倫敦上空。緊接著,炸彈像雨點般飛瀉而下,“轟隆隆……轟隆隆……”震耳的爆炸聲淹沒了美妙的音樂聲,頃刻間倫敦即陷入衝天的火光之中,許許多多市民還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慘死在收音機旁。倫敦市民們為聽音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導致這場災難的原因是倫敦廣播電台的麻痹,喪失了對敵人的警惕,忽視了對自己的保護。當電台無所顧忌地播放音樂,市民們如癡如醉地欣賞音樂時,卻忘掉了戰爭,忘掉了敵人的飛機和炸彈,以致造成嚴重損失。
為什麼幾張平庸無奇的風景照卻幫美軍打了勝仗
1942年8月,太平洋上波濤洶湧,美日海軍展開了空前的大海戰。美軍一支龐大的混合艦隊接到了一項緊急任務:攻占日軍重兵把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艦隊接到任務後立即奔赴瓜島海域,可就在這時,美軍艦隊指揮部遇到了一個難題:翻遍了艦隊所有資料,卻找不到一張瓜島的地形圖!這下可把最高指揮官急壞了。他想派飛機或派特別行動小組到瓜島現場偵察一下,但又怕暴露行動企圖。況且戰事緊迫,時間不允許這樣做。怎麼辦呢?沒有地形圖就無法選擇登陸點,就無法判斷日軍可能的軍事部署,就無法采取一係列軍事行動。這時,一個隨軍記者來到指揮部,他想了解臨戰前的一些情況。采訪完後,他與一位作戰參謀閑談起來,說他這次能再次登上瓜島,看看戰火中的島上風光,心情很激動。說著說著,記者拿出了幾張幾年前他上瓜島時拍的風景照,有海灘,有礁石,有島上小道,有居民住地等。此時,與記者閑談的那位參謀眼睛一亮,上前一把奪過風景照,連聲說:“好了!這下問題解決了!”也沒給記者搭話,就直奔最高指揮官的船艙。記者很納悶,搞不清發生了什麼事。最高指揮官一見風景照很是高興,他馬上叫來指揮部的僚屬對風景照作分析。結果出來了,艦隊據此選定了登陸點和主攻方向。一個靜悄悄的黎明,美軍對瓜島發起了突然襲擊。最後,美軍以傷亡一千餘人的代價,殲滅了日軍五萬人,奪得了瓜島戰役的勝利。幾張很不起眼的風景照幫了美軍一個大忙。這看起來有些偶然,但這卻說明,作為軍人,必須是一個“有心人”,對與戰爭有關或看似“無關”的諸因素,都應密切關注,以便捕捉一閃即逝的機會。
為什麼納粹德國威力強大的新式武器沒能發揮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技術專家在研究納粹武器裝備檔案時,驚奇地發現法西斯德國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曾彙集大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秘密地研製了大批新式武器。這些武器設計具有獨特的創新意識,有的成為現代武器設計的基礎。其中最著名的是曾經用來攻擊過英國的巡航導彈V—1和V—2彈道導彈。同時還有百餘種鮮為人知的新式武器,如能在海下遊弋15天不換氣的Ⅲ型大型瓦爾特發動機潛艇;運用艦船在海上航行引起海水壓力變化而引爆的“蛙雷”;由雷達聲納導向的火箭助飛魚雷;攜帶有1200磅炸藥,由無線電遙控的戰壕小型坦克壕狼;經過改進推進係統,可將25磅重的彈丸射至150英裏處的大伯薩遠程大炮;可以躲在樹後或戰壕裏向防禦工事或射擊死角裏的敵有生力量開火的MP—44型曲射槍;按下電鈕,可射出五支火箭的步兵防空導彈“對空鐵拳”;具有時代突破性的由電視製導的滑翔導彈;一種不反射電磁波的特殊塗料——“掃煙突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