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犀利的新式武器,一旦投入戰場使用,可能會改變當時戰場的形勢。但是希特勒德國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一是新式武器本身存在著一些缺陷,需進一步改進完善。如V—4空對空導彈,在飛行範圍和機動性能方麵還需要研究改進;不反射電磁波的特殊塗料,也隻是對某一波長的雷達波有效,需要研製改進對全波長雷達波有效的塗料。
二是由於能源和原料緊缺,生產不足。戰前納粹德國儲備了大量的戰略資源,但是,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使能源和原料趨於緊缺。納粹德國雖然采取措施對一些軍工廠給予了重點保障,但在生產中,由於製約環節太多,使新式武器的定型生產受到很大影響。
三是盟軍在前線的勝利迅速發展,使這些新式武器還沒有來得及出頭露麵發揮其威力,就隨法西斯的失敗而喪失作用。如大伯薩遠程大炮,一共隻生產了兩門,但在布爾格戰役一開始,就被盟軍繳獲。V—2彈道導彈一直到戰爭結束才試驗成功。
四是盟軍派出間諜人員和特工部隊,對法西斯德國研製新式武器的軍工廠進行了有效打擊,使納粹德軍的一些新式武器研製項目被迫拖延或中斷。1943年2月,正當法西斯德國第一枚原子彈即將製成之際,英國派遣的奇襲部隊,炸毀了納粹德國年產萬磅重水的諾爾斯克電氣化工廠,使希特勒研製原子彈的計劃變成了泡影。
為什麼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飛機紛紛自殺
在人類曆史上空前規模的大海戰——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為挽救節節潰退的局麵,抗衡美軍海空優勢,欲與美國海空軍決一死戰。1944年10月19日,從第一航空隊201飛行隊中選出24名具有狂熱的宗教精神、學業成績較差的航校青年學生組編成“海空神風隊”。經過一周的“特攻訓練”後,命令這批亡命之徒駕駛陳舊的零式飛機執行一項“自殺轟炸”任務。臨行前,當局提出:要以“一架飛機換一艘軍艦”,否則格殺勿論。10月21日,西太平洋遇到了一個非常難得的好天氣。6點鍾左右,太陽躍出了海麵。遠眺菲律賓附近海域,幾艘航空母艦的輪廓映在朝暉中。突然,6架“神風”飛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徑直撞向“澳大利亞”號,該艦頓時火光衝天,濃煙滾滾。緊接著,“特攻隊”2架零式戰鬥機又向萊特灣美國護航航空母艦“桑提”號和“聖洛”號撞去,“桑提”號甲板上大火蔓延;“聖洛”號彈藥倉爆炸,不久便沉沒了。這是日軍“海空神風隊”第一次出擊。1945年4月1日,美軍向衝繩島發起猛烈進攻。駐島日軍“神風隊”飛機1456架分批對美航進行大規模攻擊。僅4月6、7日,出動自殺飛機355架,擊沉擊傷美軍艦數10艘。4月9日,美軍第58特混艦隊司令米切爾的旗艦“邦克山”號突遭兩架自殺飛機攻擊,官兵死傷369人,戰艦損失嚴重。米切爾被迫轉移到“企業”號航空母艦上,可不久,又遭日軍自殺飛機撞擊。這期間,英軍航空母艦、戰列艦等均遭日軍自殺飛機撞擊。然而,自殺飛機的亡命攻擊也沒能挽回日軍的已定敗局。6月底,自殺飛機攻擊基本結束。日本統治階層早在鐮倉幕府時期,就開始進行以“忠君、節義、勇武、堅韌”為內容的禪宗神道教育,推崇武士道精神,要武士們為其主子效勞。明治維新後,武士精神成為統治階級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被廣為宣傳和提倡。後來又有人把甲午和對馬海戰看成是武士道精神的勝利。“七七事變”和“珍珠港事件”中,軍隊把“為天皇殉國”視為最崇高的行動,武士道精神被鼓吹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無怪乎戰爭初期戰敗的步兵寧死不降,即將沉沒的艦艇水兵也拒不生還。太平洋戰爭中,統治階級又竭力向日本軍人灌輸“一機換一艦,名傳千秋”的亡命理論,日軍利用這種武士道精神有組織、大規模地實施自殺空襲。日軍認為,這樣不僅能發揚民族精神,而且可以縮短訓練周期,贏得戰機,節省燃料消耗,發揮陳舊飛機的效益,提高攻擊效果。但是,它仍然不能挽救日本法西斯覆滅的曆史命運。實踐證明,依靠奴化教育是不可能贏得戰爭勝利的。
為什麼被困孤島的日軍能死裏逃生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狼煙籠罩著太平洋,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美、日兩軍激戰正酣。被美軍鐵桶般嚴密圍困在島上的日軍,眼看已成甕中之鱉,麵臨著全軍覆滅的厄運。但在2月1日至7日晚,日軍卻突然戲劇性地擺脫了美軍的包圍封鎖,分三批悄悄逃離瓜島,安全撒回本土。日軍這支支離破碎的殘餘部隊,為什麼得以死裏逃生成功突圍呢?
首先應歸功於日軍電子戰的成功。長期以來,日軍為破譯美軍無線電報密碼而苦心孤詣,挖空心思,不惜劃撥巨款,抽調專人,建立一支精幹的密碼破譯隊伍。他們長期嚴密地偵察著美軍海上無線電通信網,截獲了大量信號,終於破譯了美軍海上無線電密碼,為瓜島突圍奠定了基礎。島上日軍被圍後,潛藏在拉巴維爾椰子林裏的日軍破譯隊,策劃了一次冒充美軍無線電台的行動,炮製了一份調動美軍機動部隊和航空兵力的假電報。他們使用美軍電台的工作頻率、呼喚信號、電台程式和聯絡時間,模仿美軍報務員的手法給美軍基地電台發出了報文:“發現日軍部隊,航空母艦2、戰艦2、驅逐艦10,方位東南。午前4時。”而美軍基地電台對此也深信不疑,立即回電答到:“電報收到,我是基地,保持聯絡。”並把剛收到的電報內容迅速轉發各艦隊,從而導致了一場錯誤的行動。正當美軍的海上機動部隊和航空兵力按照日軍冒充電台的指引,去搜尋追殲虛無的“日軍艦隊”時,瓜島殘餘日軍乘機登艦,逃之夭夭。顯而易見,日軍成功突圍,除了他們發出的冒充電報具有極強的欺騙性外,美軍基地指揮電台警惕性不高,麻痹大意也不能不算是一個原因。在冒充電台插入美軍通信網要求發報時,美軍基地報務員不查對聯絡暗號便毫不懷疑地同意發報,基地指揮員收到報文後,既不作周密的偵察,又沒有深入地分析,便盲目調動機動部隊,順利地讓日軍鑽了空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軍在上年的中途島海戰中獲勝,很大程度是得力於電子戰的成功,而這次他們似乎忘記了運用電子戰,更未料到日軍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瓜島日軍殘部得以脫逃,與其海軍仍有一定實力有關。雖然,年前的中途島一役,日本海軍遭到沉重打擊,失去了4艘航空母艦和330架飛機,然而尚存的實力對美軍艦隊有很大威脅,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在瓜島日軍殘部逃跑時,美軍艦隊未能及時組織阻截和追擊,而在這一過程中日軍隻損失一艘驅逐艦。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美軍在島上的推進也過分小心謹慎,使日軍得到了喘息和準備逃竄的機會,而且在“帝國大本營”被迫發出島上日軍撒退的命令後,美軍仍一步步地向前挪動,終於使“煮熟的鴨子”又飛了。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雖以日軍的潰敗而告終,但它的殘部2萬餘人得以逃脫,這對美軍,不能不說是美中不足。
為什麼“金三角”有一支沒有國籍的軍隊
“金三角”往往是和恐怖、黑暗、罪惡連在一起的。人們知道,近百年來,泰國、緬甸、老撾交界的“金三角”是“三不管”地區,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鴉片種植地之一。然而,這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存在著一支沒有國籍的軍隊,卻為很多人所不了解。在曼穀的中文報紙中有關旅遊的廣告欄內,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旅行社關於到“九十三師”旅遊的廣告。“九十三師”就是沒有國籍的軍隊。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幾十年來,這支軍隊為什麼成為“無娘兒”,成了沒有祖國的軍隊呢?原來這個九十三師,是1945年下半年,在日本投降指日可待的時候,應東南亞盟軍總司令的請求,中國派遣的一支入緬配合英軍作戰的遠征軍的番號。九十三師奉命開赴位於泰國北部的邊境城市——清萊。他們來這裏配合盟軍抗擊日軍,實際作戰範圍包括駐地幾十平方公裏的山區和緬甸東部,湄公河以西,中國雲南南部和泰國北部與緬甸交界的地區。中國軍隊英勇作戰,戰績輝煌,頗得盟軍讚賞,也深受東南亞地區人們的崇敬。抗日戰爭結束後,這支軍隊還沒有來得及回國(當時是為了協助英軍作戰而留在緬甸東部駐防),大陸就被解放了。在全國大陸解放之後,九十三師處境非常艱難。去台灣吧,二萬多軍隊談何容易!再說,老蔣也不同意;回大陸嗎,他們對共產黨不了解,內心有一層無形的屏障;留在緬甸,總是異國他鄉,何況,道理上說不過去。50年代初期,老蔣還給他們一定的給養,要他們時刻準備“反攻大陸”。起初,他們還抱有幻想,鬥轉星移,他們的心淡漠了。為了軍隊的生存,二萬多官兵的命運,他們與緬甸、泰國正規軍作戰,與當地少數民族發生武裝衝突,與當地各種販毒集團爭奪……輾轉來到泰、緬、老三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總算有了插足之地。經過30多年生存與死亡的搏鬥,他們終於在這個“三不管”的地區,建立了自由的“獨立王國”。這麼多年來,九十三師人員變化很大,但是,他們始終是以軍隊的編製來管理軍人和他們的家屬。每戶的男孩到了16歲,就要入伍當兵,受軍訓。迄今為止,他們已擁有一支三萬人的正規軍。在“金三角”這一特殊地區,如果沒有武裝力量作後盾,若要生存,純屬夢想。無論緬甸政府,還是泰國政府,對自己的國土上有這麼一支“不明不白”的軍隊,實在感到惱火和不安。但是,這支軍隊曾為這一地區抗擊日寇作過貢獻,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又有一定威信,所以也不便將他們怎麼樣,隻好對其生存權表示默認。
在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時期,美國人曾請求他們協助美軍作戰。在越南入侵柬埔寨、老撾,並把戰火燒到泰國邊境的時候,泰國政府又請求他們協助泰國軍隊還擊越南侵略軍。泰國政府對這支軍隊抱有極大興趣,泰國國王曾數次表示:願意接受九十三師全部人員歸化泰國,並改編為泰國軍隊,但是他們拒絕了。數十年來,九十三師就是在這一動蕩地區與各種政治、武裝力量周旋,並得以生存和發展。但是,這支沒有祖國的軍隊,是十分痛苦的,也是沒有前途的。在國際人士的心目中,昔日的九十三師已不再是抗日的軍隊了,隻不過是一支組織嚴密的有相對獨立性的臨時雇傭軍。
為什麼“橡皮傘兵”能順利奪占塞得港
1957年11月5日拂曉,埃及塞得港上空出現了第一批英法軍傘兵。守港埃軍司令穆古伊準將接到報告後,急忙組織部隊進行圍剿。突然,一批英法軍艦載殲擊轟炸機呼嘯而至,向正在運動中的埃軍和自己的“傘兵”進行狂轟濫炸,瘋狂掃射。兩小時後,英法軍第二批共3個傘兵營著陸,迅速占領了自來水廠、加密爾機場以及蘇伊士運河上的兩座橋梁。第二天拂曉,英法軍的海軍陸戰旅在艦炮和飛機的掩護下實施登陸作戰。守港埃軍遭到英法聯軍傘兵和海軍陸戰旅的前後夾擊,防禦迅速崩潰。英法聯軍僅以傷亡155人,損失飛機5架的代價,攻占了塞得港。英法軍的塞得港登陸作戰為什麼會如此順利?
眾所周知,塞得港登陸作戰行動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的一個配合行動。這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觸動了英法兩國的殖民利益,英法政府夥同以色列不惜動用武力向埃施加壓力,企圖先由以色列對埃及發動大規模的地麵進攻,將埃軍主力吸引到西奈半島,然後英法聯軍以優勢的陸海空軍力量在塞得港登陸,進而占領運河區,切斷埃及軍隊退路,將埃軍主力消滅於西奈半島,從而迫使埃及改變政策。為確保塞得港登陸作戰取得成功,英法軍並未仗著優勢的兵力死打硬拚,而是采取了一係列的欺騙誘敵措施。“橡皮傘兵”就是騙局中的一步棋。 為迷惑埃軍,達到突然攻擊的目的,英法聯軍一麵讓以軍在西奈半島發動大規模地麵進攻作戰,牽製埃及軍隊的主力,一麵於登陸作戰前兩天,製造登陸點在蘇伊士港的假象。不僅派出數艘攻擊艦炮擊蘇伊士港,實施佯動登陸,還利用各種報刊和廣播,故意“泄密”,大肆散布“英法將在蘇伊士港登陸”的假情報。這一係列活動,都是英法軍采用的示虛誘敵之“詭道”,以假象迷惑對方,給埃軍造成了許多錯覺。英法聯軍5日拂曉向塞得港空投的第一批“傘兵”,實際上都是木頭和橡皮傘兵,埃軍以假當真,一麵命令地麵炮兵猛烈射擊,一麵組織軍民圍殲。當埃軍火力、人員暴露後,英法軍航空兵趁機準確地摧毀了埃軍炮陣地、火力點,大量殺傷埃軍守港力量,保證第二批真傘兵迅速占領了塞得港的飛機場、自來水廠及橋梁等要地。在登陸作戰中,英軍第三陸戰旅的兩個營還身著埃及軍服,乘坐塗有埃軍標誌的英國坦克,假冒埃軍援兵登陸,使埃軍海岸防禦部隊上當,順利搶占了灘頭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