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經曆幾個階段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華民族進入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倡導和組織了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民族統一戰線。從此,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人民軍隊進行了8年艱苦卓絕的抗日作戰。戰爭開始後,區分為國民黨正麵戰場和解放區敵後戰場。太原失守後,共產黨領導的遊擊戰爭在華北進入主要地位;武漢失守後,敵後戰場逐步成為抗日的主要戰場。
其基本進程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77~193810),八路軍、新四軍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1937年7月7日,日軍向盧溝橋發動進攻。8月13日,日軍又大舉進攻上海。中國軍民奮起抗擊,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中共中央政治局於22日召開洛川會議,規定了共產黨的全麵抗戰路線,提出軍隊在新形勢下把過去的正規軍和運動戰,轉變為遊擊軍和遊擊戰,創建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第115、第120、第129師三支主力部隊,分散兵力積極在山地開展遊擊戰爭,先後創建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等抗日根據地,爾後又向平原挺進,在華北等地開展遊擊戰爭和發展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向華中敵後進軍,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
第二階段(193811~194012),八路軍、新四軍粉碎日軍“掃蕩”,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八路軍粉碎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大量殲滅有生力量,同時打退了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新四軍東進北上,八路軍一部南下,發展華中遊擊戰爭和抗日根據地。華南、華北軍民積極開展遊擊戰爭,堅持抗戰。1940年8月,八路軍組織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打破日軍對根據地的囚籠政策。至1940年底,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遊擊隊發展到50多萬人,根據地形成了晉察冀、晉冀豫、晉綏、山東華中、冀魯豫、華南等7大戰略區。
第三階段(19411~194212),八路軍、新四軍戰勝極端困難,堅持敵後鬥爭。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為放手南進,急謀結束對華戰爭,因此一方麵加強誘逼蔣介石屈服,一方麵集中兵力對華北、華中、華南根據地加緊進行“掃蕩”、“清鄉”,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同時,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配合日偽軍夾擊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最困難階段。華北軍民開展反“掃蕩”、反蠶食、反封鎖鬥爭,華中、華南軍民開展反“掃蕩”、反“清鄉”鬥爭和反頑軍的進攻,打退了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抗日軍民,渡過了抗戰最困難時期。
第四階段(19431~19458),抗日根據地的恢複和再發展,八路軍、新四軍開展攻勢作戰。1943年春,日軍從華北、華南抽調兵力增援太平洋,各地軍民趁機粉碎日軍“掃蕩”和“清鄉”,開始局部反攻,使華北、華中根據地和八路軍、新四軍都得到恢複和發展。從1945年開始,八路軍相繼開展春、夏季攻勢作戰,新四軍亦繼續開展攻勢作戰,迅速擴大了解放區,縮小淪陷區。
第五階段(19458~19459),八路軍、新四軍舉行戰略反攻,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蘇聯紅軍對日本關東軍展開大規模進攻。日軍占領的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於解放區軍民包圍之中,對日戰略反攻的形勢已形成。各解放區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同時開始全麵反攻。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書。
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在8年抗日戰爭中,抗日軍民共殲日軍52萬餘人,偽軍118萬餘人,解放區麵積達104萬平方千米,軍隊發展到127萬餘人。
武漢保衛戰的過程怎樣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抗擊日軍進攻武漢的戰役。亦稱“武漢會戰”。
1938年(中華民國27年)5月,日軍攻占徐州後,企圖攻取武漢。6月12日,日軍陷懷寧(今安徽安慶),7月初,攻占了控製長江和鄱陽湖水路的湖口。日軍旋即調整部署,先後調集9個師團又3個旅團和航空兵、海軍陸戰隊各一部,約25萬人,沿長江兩岸和大別山北麓合擊武漢。中國第5、第9戰區,共130個師和海、空軍各一部,約100萬人,分別在江北、江南利用有利地形組織防禦,保衛武漢。日軍第11軍主力沿長江南岸進攻,於7月26日至10月5日,攻陷九江、瑞昌、馬頭、箬溪等地。中國軍隊在江西德安西北萬家嶺實施反擊,一舉殲滅日軍約4個聯隊。日軍第11軍第6師團沿長江北岸進攻,於8月2日至9月29日,攻占黃梅、廣濟、武穴、田家鎮,10月19日,攻占浠水,直逼武漢。日軍第2軍沿大別山北麓進攻,於9月16日至10月12日,先後攻占商城、黃川、信陽,沿平漢路南下,協同第11軍進攻武漢。國民黨政府動用了幾乎所有可以調動的軍隊進行抵抗。由於武漢陷於被包圍之中,10月25日,中國守軍被迫撤退。至27日,武漢淪陷,戰役結束。此役,曆時4個半月,進行大小戰鬥數百次。日軍傷亡20萬人,中國軍隊傷亡達40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怎樣
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反對德國、意大利、日本等軸心國侵略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再次激化。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侵略中國、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阿爾巴尼亞、奧地利等局部戰爭,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隨後,德軍相繼占領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幹地區。在法國之戰中,歐洲強國法國戰敗投降,英國被趕出西歐大陸。意大利乘機於1940年6月10日向英、法宣戰,奪取英、法在地中海和東、北非的殖民地。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一個新階段,日軍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美、英對日宣戰。9月,中國國民黨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0月對德、意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至此,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人口卷入這場戰爭。1942年1月,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0月,英軍在阿拉曼戰役中大敗德軍,從而扭轉了非洲戰局。1943年初,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而且也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略態勢的轉變起了重大作用。同時,其他戰場的形勢,也開始向有利於反法西斯的方向變化。1943年5月,德、意軍非洲軍團在突尼斯投降,非洲戰局至此結束。日軍在先後占領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印度支那、香港以及在西太平洋全麵攻擊得手後,又在中太平洋與美軍展開島嶼爭奪戰,企圖建立海上防線。1942年6月4日,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失利,太平洋戰場發生有利於同盟國的轉變。1943年11月,盟軍在太平洋全麵轉入進攻。
中國抗日戰爭形成兩個戰場,即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抗戰初期,中國國民黨軍隊在正麵戰場對日軍進行了較積極的抵抗。但由於國民黨政府執行片麵抗戰路線,采取單純防禦戰略方針,數百萬軍隊在日軍壓力下節節敗退,大片土地淪陷。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麵抗戰的路線,堅持敵後持久作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力量,廣泛開展遊擊戰爭,牽製了大量侵華日軍,破壞了日軍北上侵蘇的計劃,從而使蘇聯能夠集中力量對德作戰,中國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不斷殲滅日偽軍,逐漸改變戰略態勢。
從1944年起,同盟國在歐洲戰場從東西兩線向德軍發起全麵戰略反攻。在東線,蘇軍對德軍實施了十次戰略性突擊,解放了蘇聯全境,並進入東南歐,支援東南歐各國反法西斯鬥爭。在西線,美、英盟軍在法國北部登陸,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至1945年初,美、英盟軍收複了西歐一些國家,挫敗了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撲,逼近德國本土。1945年3月,蘇軍包圍柏林,美、英盟軍亦強渡萊茵河,向德國腹地發起進攻。4月,蘇、美軍在易北河會師,歐洲東西戰場連成一片。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同日,美、英盟軍在意大利遊擊隊配合下,經過近兩年的艱苦作戰,迫使意大利投降,並肅清了意大利境內的德軍,結束了意大利戰場上的作戰行動。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11日,蘇軍消滅了盤踞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軍最後一個重兵集團,並與美軍在卡羅維發利、克拉托維地域會合,歐洲反法西斯戰爭至此結束。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英盟軍在太平洋兵分兩路實施全麵反攻:一路由西南太平洋的新幾內亞西進後北上,另一路由中太平洋的特魯島西進,兩路盟軍向菲律賓方向分進合擊。1944年初,盟軍占領了馬紹爾群島等島嶼,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正麵的外圍防線。同年8月,盟軍攻占馬裏亞納群島,粉碎了日軍太平洋內防禦圈。1945年3月6日,盟軍奪取了硫黃島和衝繩島,逼進日本本土。在東南亞戰場上,盟軍自1944年初向中印、中緬邊境日軍發起進攻。8月,盟軍收複被日軍占領的印度領土。至1945年8月,盟軍進抵泰、緬邊境地區,東南亞對日作戰行動結束。在中國戰場上,1944年日本鑒於太平洋戰局不利,企圖建立經中國大陸至南太平洋的大陸交通線。4月至12月,日軍進行打通交通線作戰,同時加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依照“敵進我進”的戰略方針,廣泛開展遊擊戰爭,並開始對日軍進行局部反攻,抗擊了約70%的侵華日軍和全部偽軍,殲其20多萬人,解放了大片國土。國民黨軍在正麵戰場上,進行了抗擊日軍打通交通線作戰,但接連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