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為什麼說《戰爭藝術概論》是軍事理論殿堂中的瑰寶

在近代資產階級軍事著作中,約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是倍受推崇的名著之一,人們常常把它和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相提並論。美國內戰時期南北兩軍的將領,幾乎人人手頭都有一本《戰爭藝術概論》。約米尼生於瑞士,是19世紀歐洲著名的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他最初服務於瑞士軍隊,後來在法國和俄國當過將軍,參加過拿破侖的多次遠征,兩次出任沙皇軍事顧問和戰略謀士,畢生有近60多個春秋是在戎馬中度過的。他借用“比較法”,從研究戰史入手,潛心探索戰爭理論,撰寫了多部軍事論著。恩格斯曾稱他是描寫拿破侖戰爭的“最好著作家”,認為他在軍事理論方麵同克勞塞維茨一樣“是全世界公認的權威人士”。《戰爭藝術概論》是約米尼的代表作。盡管它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作者勇於跳出前人的窠臼而對戰爭理論所提出的許多見解,今天仍具有研究和借鑒價值。 在約米尼之前,有人認為:“所有的科學都有原理,唯戰爭獨無。”他們把戰爭說成是“一種充滿了陰影的科學”,是不可知的怪物。約米尼批駁了這種偏見,並明確指出:“戰爭確有幾條基本原理,若是違反了它們,就一定會發生危險;反而言之,若能較好地運用,則差不多總是可以成功的。”他在書中具體闡述了戰爭指導規律,反複強調集中主要兵力投在決定點上就是一條“偉大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切環境中都可以適用”的原理。他給戰略、戰術等軍事術語下了明確的定義,對與戰爭相關的政策、戰略、戰術、阿中勤務和工程學等一一作了理論說明。因此,西方軍界認為,他是把戰爭藝術看成科學加以研究的理論開拓者。約米尼極力反對把戰爭理論絕對化,是《戰爭藝術概論》中最燦爛的一筆。他認為:“今天決不可以說戰爭的藝術,發展到了這種程度,就已經盡善盡美,不可能再進一步了。在太陽底下,沒有那一樣東西是盡善盡美的!就是把古今的名將,都集於一堂,讓他們組織一個委員會去研究這個問題,他們也還是不可能為戰爭的一切階段,製成一套完善、絕對和不變的理論。”他還主張,一支軍隊無論在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都不能墨守成規,而應根據不同的作戰時代、作戰地區、作戰手段隨機應變,對各種原則作極大限度的自由運用。“若是一切都作硬行規定,則非失敗不可”。約米尼在《戰爭藝術概論》中還闡述了慎選將帥、振奮士氣和加強協同的重要性。他猛烈地抨擊了那種按照相貌、資曆、私人好惡等標準選擇將帥的陋習,認為優良的將帥是保證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們應精通戰爭藝術,具有勇敢、堅定、正直的品質。選拔將帥必須嚴格、審慎、明智、公正。他把士氣看成決定戰爭命運的要素,認為“當軍隊士氣不振的時候,任何戰術上的規律都不能夠使其獲得勝利”,因而主張對軍隊不斷灌輸戰鬥精神,進行艱苦的戰鬥訓練,獎勵勇敢,懲罰怯懦,並預言“要想保證勝利,最重要的就是使各種兵種能作適當的聯合使用”。這一見解的科學性,已經為100多年來的戰爭曆史所證明。

《戰爭藝術概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戰爭的某些客觀規律,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受到了軍事學術界的廣泛重視。該書出版後,很快被翻譯成很多種文字,在全世界流傳。因此,約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可說是軍事理論輝煌殿堂中的燦爛瑰寶。

為什麼斯大林對德國發動侵蘇戰爭判斷失誤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未經宣戰,就以190年師——其中有19個坦克師、16個摩托化師——和5100架飛機,在2000公裏正麵上,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蘇戰爭。當時,蘇聯軍隊尚未動員起來和推進到邊界上去,擔任國境掩護任務的軍隊距國境過遠,許多兵團的炮兵沒有牽引車或缺乏器材,坦克部隊沒有油槽車和其它特種車輛,新建的兵團沒有配齊武器。戰爭的頭三周,德軍就在西北方向上推進了400—500公裏,在正西方向上推進了460—600公裏,在西南方向上推進了300—350公裏。戰爭初期,蘇聯遭受了巨大損失,數十萬人白白犧牲。嚴酷的戰爭現實,使斯大林迅速從震驚中醒悟過來,真正認請了希特勒法西斯的本質,率領蘇聯軍民掀起了偉大的衛國戰爭,粉碎了希特勒的“閃擊戰”,打敗了德國法西斯。斯大林為什麼會對德國發動侵蘇戰爭判斷失誤呢?除當時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和納粹德國施放“和平煙幕”等客觀因素外,從斯大林主觀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和教訓:斯大林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對德國法西斯的本質缺乏足夠的認識。20年代至30年代初,當法西斯主義在德國迅速興起,納粹黨成為德國第一大黨的時候,斯大林對此缺乏深刻的洞察力,未能正確估量這些勢力給世界格局帶來的影響。1923年8月,斯大林在給季諾維也夫和布哈林的信中說:“我們得到的一切情報表明,德國的法西斯主義是軟弱的。”當時,他甚至認為歐洲的社會民主黨比納粹黨還壞。顯然,斯大林這時同情的是作為戰敗國的德國。雖然在同一時期,共產國際包括聯共(布)黨內不少有識之士,對於德國法西斯主義早有警覺,並向世界發出了警告。可是,這些並未引起斯大林的重視。結果,斯大林在這個重要的曆史時期,不僅沒有指出誰是和平的主要威脅,反而把社會民主黨同法西斯黨相提並論,把法國視為“世界一切侵略性的軍國主義國家中最有侵略性的軍國主義國家”。在複雜的國際風雲中迷失方向,必然導致在對德決策上的失誤。斯大林在對德國法西斯主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卻沒有適時地把這個認識轉化為具體政策。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歐洲新的世界戰爭策源地開始形成。許多國家的共產黨展開了反法西斯鬥爭。1935年7月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統一了對法西斯主義和社會民主黨的認識,調整了政策,號召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從而完成了戰略轉變。在這一時期,斯大林明確地指出戰爭的危險主要來自德國和日本這兩個法西斯國家,這對於正確認識國際形勢和動員反戰力量,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斯大林對法西斯國家發動戰爭的危險程度估計不足,並不時地流露出對法西斯國家的幻想,認為法西斯頭子“一下子就掙脫鎖鏈而直接奔向戰爭,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同時,斯大林還長期存有贏得時間加強經濟建設而“贖買和平”的思想。所以他匆忙同意在1939年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來又簽訂了《蘇德友好邊界條約》。具體分析和區別對待,是製定國際政策的重要原則。世界的政治格局是複雜的、多元的,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種簡單的兩分法所能概括的。發展不平衡規律既然是一個普遍規律,它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體係不可能是鐵板一塊。但是,斯大林對英法美等資產階級民主國家懷有根深蒂固的疑慮,認為當時英、法、美與德、日、意的區別僅僅在於,後者是戰爭的直接製造者,而前者則是在幕後慫恿侵略、暫時還沒有出台的侵略者,它們最終將聯合起來進攻蘇聯。這樣,斯大林混淆了它們之間的區別,沒有把發動侵略戰爭的德、日、意同沒有發動侵略戰爭的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相區別,沒有把十月革命後對年輕的蘇維埃國家發動過武裝幹涉的英法美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英法美相區別。

為什麼艾森豪威爾不進軍柏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爾一直把柏林當作主要目標,決心集中所有兵力迅速突向柏林。可是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1945年3月,他卻改變了主意,決定不進軍柏林,而讓蘇軍單獨去攻占。艾森豪威爾為什麼改變主意呢?人們對此眾說紛紜。有的猜測說他是出於政治方麵的原因,而放棄進軍柏林的。其實,艾森豪威爾在柏林問題上所作的決定,並不是出於政治方麵的原因,而完全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出於他對柏林作為軍事目標的價值以及對歐洲戰略形勢的估價。

1945年3月30日,艾森豪威爾在給馬歇爾將軍的電報中說:“我可以說,柏林本身已經不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目標。它對德國人來說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就連德國政府也在準備遷往別處。現在重要的是集中我們的部隊,對德軍發起一次攻勢,解放挪威,奪取海上航線和瑞典的港口,而不應該分散我們的兵力。”從這封電報中可以看到,消除“國家堡壘”的威脅,切斷德軍對丹麥和挪威的支援,是艾森豪威爾放棄進軍柏林的重要原因。艾森豪威爾在這裏所說的“德國政府準備遷往別處”,是指納粹德國打算把軍隊撤到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裏,建立一個“國家堡壘”,作最後的掙紮,以期得到除無條件投降之外的解決辦法。這對艾森豪威爾無疑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在進軍柏林和消除“國家堡壘”的威脅兩個軍事目標上,艾森豪威爾進行了權衡,認為在軍事上後者比前者更有價值,於是就把籌碼壓到了後者。因此,他計劃從西方盟軍中抽調一大部分軍隊到德國南部,以消除建立此種據點的一切可能性。他決心集中盟軍部隊,向德軍發起一次攻勢。派遣盟軍部隊到波羅的海北麵奪占德國的盧貝克港,同時,他又命令盟軍的一支大部隊包圍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達到切斷德軍對丹麥和挪威的支援,解放挪威,奪取海上航線和瑞典港口的目標。艾森豪威爾不進軍柏林的最主要原因還在於蘇軍的部署。當時,柏林距蘇軍的戰線隻有35英裏,而盟軍在易北河,距柏林卻有250英裏之遙,如果盟軍要從易北河進軍柏林,在地形條件極其複雜情況下開進,不僅行動遲緩,還會遭到德軍的頑強阻擊,造成重大傷亡。因此,艾森豪威爾在1945年4月7日給馬歇爾的一份電報中說,除非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盟軍占領柏林的意義遠遠超過純軍事考慮”,否則他就不改變計劃。因為他們在到達柏林之前,蘇軍很可能早就到達那裏了。所以,艾森豪威爾認為,柏林已經失去了戰略重要性,失去了它應有的軍事價值,盟軍進軍柏林將會是得不償失。因此,他的任務不再是進軍柏林,而是應盡快地結束戰爭。

為什麼巴頓將軍迷上了坦克

凡是讀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國有個“坦克將軍”叫巴頓。這位坦克將軍迷上坦克和他從一名騎兵上尉成長為赫赫有名的指揮官一樣,有著艱辛而又帶傳奇色彩的經曆。巴頓本來是騎兵,特別熱衷於騎術和劍道,曾在奧運會手槍射擊、300米遊泳、劍道、騎術和越野競走近代五項全能比賽中獲得過第五名。以後又遊曆歐洲學劍道,獲得“劍道大師”的頭銜。1917年,他作為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的副官來到法國,那時坦克剛誕生不到一年,由於英國人在索姆河使用不當,這個未滿周歲的“嬰兒”頗受非議。巴頓就是眾多嘲笑者中的一個。那麼,這位曾對坦克持懷疑態度,生怕在這不可靠的“鐵烏龜”前栽跟鬥的巴頓,又為什麼會迷上坦克,最終成為“坦克將軍”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軍也準備建立一支坦克部隊,潘興將軍問年輕的巴頓上尉是否願意去。巴頓猶豫不決,既想去擺弄擺弄那玩藝,又怕搞不出名堂,遭人笑話。於是,他寫信征求嶽父的意見。那位在紡織業當資本家,從未當過兵打過仗的嶽父答複說:“應該選擇那種你認為對敵人打擊最沉重、又能使自己傷亡最小的武器。”這句既簡單又深刻的話,喚醒了巴頓探險精神和創造意識,促使他下決心去碰碰這“帶軲轆的東西”。他用參加奧動會的闖勁去拚命學習坦克技術。後來,他又先後上了英國和法國的坦克學校,認真研究了所有的坦克戰戰例,並在緊張的訓練中摸索使用坦克的規律,漸漸地巴頓對坦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迷上了被他稱之為“早產而患有無數先天疾病的嬰兒”的“鐵烏龜”。當然,巴頓迷上坦克的原因,主要還在於他自身具有的開拓精神,對新式武器的執著追求。盡管坦克在發展過程中遭到了各種保守勢力的聯合反對,盡管巴頓被別人攻擊為“瘋子”、“騎兵的叛逆”,但他仍堅持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走下去。即使在被迫離開心愛的坦克部隊,回去當騎兵時,他仍然沒有放鬆對坦克戰理論的研究。他將德國軍隊機械化作戰的戰例一一再現在沙盤上,反複琢磨。他發現,坦克正是他嶽父所講的那種“對敵人打擊最沉重,又能使自己傷亡最小的武器”。隻不過還不太完善,還需要逐步改進而已,一旦它的羽翼豐滿,將會成為“武器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因此,他在騎兵隊竟然設計和演練著不用馬匹的進攻戰術,當部下感到迷惑不解時,他大聲回答:“不管那些老頑固對未來戰爭中乘馬騎兵的前途如何高談闊論,我還是對你們說,當戰爭來臨時,美國軍隊中不會有幾匹馬的。”如果沒有對新事物的執著追求,對事業的開拓精神,巴頓是不會去冒失敗和遭圍攻的危險真正迷上坦克並最終成為“坦克將軍”的。

為什麼“血膽將軍”巴頓也會“膽怯”

美國陸軍上將巴頓,不但身材魁梧,相貌威武,而且素以“膽大包天”、英武果決著稱於世,被西方軍事界奉為“血膽將軍”,成為後代軍人崇拜的偶像。然而這位血膽將軍也曾有過“膽怯”的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巴頓曾率領本國僅有的174輛坦克遠征法國,並在聖米耶耳和馬斯—阿貢納戰役中大顯身手,在實戰中親身體驗了坦克這一新式武器的強大威力。戰後,他一直領導著美軍坦克部隊的籌建工作,為發展坦克部隊奔走呼號,操心勞力。但後來他卻在各種阻力和困難麵前被迫地打了“退堂鼓”。還言不由衷地跟著眾人大罵坦克。巴頓為什麼會由愛坦克變得“怕”坦克呢?頑固守舊的傳統思想,落後陳腐的軍事觀念,就像觀音菩薩的“緊箍咒”一樣束縛著新理論、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一股強大的絞殺勢力,巴頓將軍不能不望而生畏,卻步不前,當這位勇敢的改革者竭盡全力為建立坦克部隊、探索坦克戰而奔忙時,那些自以為高明,沉醉於步騎兵決定戰爭勝敗夢幻之中的權貴們,認為巴頓的坦克戰理論與他們的“步騎觀念”格格不入,是標新立異的邪門歪道,於是紛紛橫加幹涉和阻撓。他們將坦克用油減少到每天隻能發動幾分鍾的量,弄得巴頓隻好去托熟人“走後門”,有時甚至自己掏腰包買油。他為了改進坦克的性能,試製輕便靈活的坦克,隻得借助嶽父的家產,自費與機械師沃爾特-克裏斯蒂合作,絞盡腦汁,改進設計。為了讓他的上司相信坦克的優越性,他不惜讓自己的夫人拋頭露麵,在眾目睽睽之下去給陸軍部的高官們作坦克駕駛表演。但那些大小官員卻對他們賣力的表演和熱情的介紹嗤之以鼻,弄得巴頓將軍和夫人非常尷尬。這些暮氣沉沉、抱殘守缺、觀念陳舊的權貴,麵孔冷若冰霜,對巴頓將軍那一套毫無興趣,還處處掣肘、刁難,使巴頓的坦克之夢不得不半途而廢。任何冒犯、觸怒最高軍事當局和那些傳統保守勢力的言行都將招致不幸。甚至有丟掉軍籍被逐出軍界的危險。頑強而又疲憊的巴頓十分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嚴重後果。為了保住自己為之傾心並甘願獻身的軍人生涯,以便悄悄地繼續坦克理論研究,他隻好作出在表麵上讓步的抉擇,離開了他心愛的坦克部隊,可笑的是,就在巴頓向傳統勢力作出表演似的悔過時,他和克裏斯蒂設計的坦克改造資料,卻被俄國情報人員偷回國去,製成了他們20世紀30年代的主戰坦克。當然,巴頓雖然表麵退出了坦克改革的試驗,但內心一直沒有服氣,一刻也未停止對坦克戰理論的潛心鑽研,終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派上用場,在橫掃北非、席卷歐洲的曆次戰役中一展雄風,了卻了平生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