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為什麼馬島戰爭獲勝的英國急於改革國防體製

英阿馬島之戰,英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勝利。當戰爭的硝煙還未完全消散,世界各國軍事界還在評長論短,研究這場局部戰爭的經驗及其對未來的影響時,英國政府卻根據馬島戰爭的經驗教訓,為進一步加強對三軍的集中領導,提高各軍協同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對國防體製進行重大改革。他們重新確定了國防領導核心,加強了高度集中統一,提高了決策效率;擴大了國防參謀部的權限,把各軍種總部下達作戰命令,製定本軍種的方針政策等職權,統統交給國防參謀部,從而提高了協同作戰能力;成立了預算與管理辦公室,加強了對軍費開支的集中管理,使有限的軍費發揮更大的效益;精簡機構,裁減人員,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時還減少了勤務支援部隊的行政人員,加強和充實了一線作戰部隊。戰爭是鐵麵無私的,它是檢驗軍隊戰鬥力的尺度。隻有根據戰爭的特點和軍隊在實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認真加以改進,才能在威武雄壯的戰爭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英軍在馬島戰爭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在作戰中也暴露出國防體製上的不少弊端。一是高層決策機構人員多,決策效率低。按原體製,國防大臣有8名主要顧問,即國防參謀長、國防副參謀長、3個軍種參謀長、常務次官、科學總顧問和裝備采購部長等。由於人多,在研究問題、作決策時,意見難以統一,影響迅速決策。二是指揮體製較亂,不利於協同作戰。過去,英軍各軍種總部,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各自都有下達作戰命令、製定本軍種的方針政策的職權。作戰中,國防參謀部對三軍協同難度較大。三是軍費開支難以集中控製,使用不當,浪費較大。以前,各軍種根據確定的概略指標自由使用軍費,這樣,不僅造成軍費開支不分輕重緩急,沒有先後秩序,不能把軍費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軍費發揮更大的效益,而且對軍費開支與分配不便進行監督、審查和控製,還經常出現使用不當和浪費現象。四是機構重疊,勤務和行政人員過多,一線作戰部隊人員減少。以前,國防參謀部和各軍種總部,都有一些職責相同的業務局。例如,國防部有科學顧問局,3個軍種總部也有自己的科學顧問機構。這些重疊機構經常扯皮,工作效率很低。英國取得了馬島戰爭的勝利,但他們沒有被勝利所陶醉,而是冷靜地進行思考,根據戰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從國防體製上找原因,大膽地進行改革,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借鑒。

為什麼號稱現代世界上最長的兩伊之戰戛然而止

兩伊戰爭,從1980年9月爆發,1988年8月停火,曆時8年時間。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號稱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損失消耗最大,舉世矚目的兩伊之戰為什麼戛然而止了呢?任何事物的出現、發展、結束,都有其自身規律。兩伊戰爭突然爆發有起因,戛然停火也有深刻背景。軍事被動,國際壓力,經濟惡化,人民厭戰,是伊朗最終接受停火的主要因素,也是兩伊戰爭戛然停火的原因所在。1980年,伊拉克首開戰端,希望朝夕之間贏得勝利,可短短幾個月裏接連受挫。此後,兩伊之爭成為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折騰到1988年初,伊朗陷入被動局麵。伊拉克利用伊朗麵臨的困難,加緊推行“以戰迫和”的方針,頻頻發動地麵攻勢,基本收複失地,改變了戰爭態勢。伊朗軍事上連連失利,戰場主動權去不複回,再戰處境更為困難。近八年來,世界不結盟組織、阿拉伯首腦會議、伊斯蘭首腦會議、歐洲會議和有關國際組織一再敦促兩伊罷戰言和。聯合國安理會曾先後形成八個決議要求停火。這些無疑對交戰雙方形成了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美國對伊朗軟硬兼施,一麵實施多次有限規模的軍事打擊,一麵秘密誘壓其接受停火。阿拉伯國家也對伊朗堅持戰爭立場十分不滿,自從沙特阿拉伯決定同

伊朗斷交之後,在國際上處境空前孤立的伊朗,不得不作出棄戰求和的抉擇。 久拖不決戰爭,使兩國精疲力竭,損失摻重,代價巨大。據西方軍事分析家估計,戰爭雙方共損兵折將130餘萬,戰爭造成的災民有300萬之眾,數十個城鎮被夷為平地,千萬頃良田化為焦土,石油工業和其它工業設施遭到空前破壞,收入銳減,資金短缺,通貨膨脹嚴重,市場供應緊張,黑市異常猖獗,人民生活持續下降,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停戰呼聲此伏彼興。1988年動員的兵力不及預定指標的1/7。主和派利用這一時機強烈要求霍梅尼早日結束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兩伊除棄戰求和外,別無選擇。

為什麼徐州曆來多戰事

位於今江蘇省北部的徐州,古稱彭城,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近代史上聞名中外的台兒莊戰役和淮海戰役,均在徐州地區進行。1938年3月,侵華日軍集中13個師團合圍徐州。徐州軍民在李宗仁將軍指揮下,依托徐州東北台兒莊地區的有利地形,與日寇浴血奮戰,消滅了日軍第5、第10兩個精銳師團主力,殲敵兩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在解放戰爭中,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兩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的指揮下,以徐州為中心,與國民黨軍主力激戰65晝夜,全殲國民黨軍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555萬餘人,為全國的解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自公元前21世紀以來,發生在徐州而有史可查的較大規模戰爭就有150多起,“自古彭城

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這兩句詩高度形象地概括了徐州“多戰事”的曆史。  為什麼曆代兵家總愛在這裏兵戎相見呢?主要原因就是徐州處所的戰略地理位置重要。徐州地處中原稍偏東,城四周有子房山、九裏山、泉山等山巒拱衛,城池“宏偉堅峻”、“南北所無”。占據徐州可以控江淮、製齊魯、瞰視中原。徐州距古都汴梁(開封)、洛陽較近,盤踞於此既可以捍衛京城,也可以直接威脅京城安全。徐州不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交通發達。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江淮、山東地區的漕糧西運,皆由徐州擔負。漢武帝時經徐州運送的漕糧每年達600萬石之多。徐州一旦失守,就會斷絕國家糧道。到了近代,徐州更成為交通要衝。連接我國南北東西的交通命脈京滬、隴海鐵路在此交彙。控製徐州,就可以切斷東西南北的交通。駐軍徐州,往東、南、西、北調動和增援十分便利。 徐州良好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交通條件,使這塊土地戰事頻繁,曆代不斷,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為什麼美國要重新組建輕型步兵師

美軍從1985年起,在5年之內將組建五個新的輕型步兵師。每師編有三個步兵旅,一個裝備直升機的空中戰鬥旅,一個105榴彈炮旅。全師無裝甲部隊,無大口徑火炮,汽車也很少,作戰士兵主要靠徒步運動。在武器裝備日益發展的今天,摩托化、機械化是部隊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誌。而美軍卻回過頭來,重建早已過時的徒步步兵,豈不令人費解?但仔細一想,道理也很簡單。戰爭是力量的比賽,而不同的力量組合,隻有在適合它的用武之地才能發揮出來。陸上拚搏,“浪裏白條”戰不過“黑旋風”,水中交鋒,情況就倒過來了。在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中,由於英國驅逐艦上沒有高炮,而對空導彈隻能打擊空中目標,麵對緊貼海麵來襲的阿根廷飛機,隻好由士兵站在甲板上用機槍、步槍、衝鋒槍來對付。可見,任何先進的東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步兵與裝甲兵的作用來講,在一般地形上作戰時,裝甲兵在火力、機動力、突擊力方麵都大大優於步兵;倘若在山區和密林地帶作戰,或進行城市巷戰,步兵又比甲兵優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軍在柏林戰役中,最先突入市區的裝甲部隊遭到德軍反坦克手的阻擊後無法前進,不得不停下來等待步兵開辟前進的道路。美軍決定重新組建輕型步兵

師也是這個道理。

美國陸軍中的現行師,編製龐大,重裝備多,在類似歐洲戰場的平原地帶作戰比較適合,而在山區密林地帶和城市作戰則弊端很多;到國外作戰時,無論空運或是海運,都很不輕便。因此,美軍重建以徒步為主的輕型步兵師,並使之成為一支能夠應付各種軍事衝突和實現空地一體作戰的強有力的部隊,以便對低強度戰爭的升級作出全球性的快速反應。從美國組建輕型步兵師可以看出,軍隊裝備的發展,體製的改革,是從作戰需要著眼,依作戰任務,戰場條件而定的。美軍重新組建的步兵師,並不是回到原來的起點,它是高級階段的步兵,不是裝備落後陳舊的步兵。它可在戰區內隨時進行快速轉移,也可深入敵後進行,甚至脫離重型步兵部隊單獨作戰或充當作戰預備隊。因此,未來戰爭中,輕型步兵師仍會是一支活躍的軍事力量。

為什麼說日本已成為潛在的軍事巨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被禁止保留和發軍事力量。但是,由於美國認為日本應當具有自衛能力,日本也感覺到隻靠美國的保護傘不足以捍衛本國利益,於是開始注重發展自己的自衛力量。它逐年增加軍費開支,並已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軍隊。原已解除武裝的日本,現已具備了作為軍事強國的物質條件。人力、財力和物力豐富,動員潛力雄厚。日本現有人口12億,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最高人口增加75%,兵源充足。國民生產總值1987年約24萬億美元,是戰前的30餘倍。1988年度軍費開支達到256億美元,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日本重工業發達。1987年鋼產量近1億噸,造船量700餘萬噸,汽車產量1200萬輛。一旦需要,日本可憑借巨大的工業潛力大規模轉產武器裝備,滿足迅速擴軍的需要。科學技術發達,研製武器的能力巨大。據外國有關專家分析,在日本整個工業體係中,約有40%的技術超過歐美,其中電子通訊技術達70%以上。外國專家評論說,由於日本在電子技術方麵走在世界前列,是最有能力參加未來電子戰爭的國家。日本麵向21世紀大力開發新技術、新材料,同美展開技術競爭。日本高技術的發展,為未來發展尖端武器創造了良好條件。宇航技術的發展也為未來生產核運載手段和軍事利用宇宙空間開辟了道路。盡管當前日本還

被拒於世界核俱樂部之外,但對於工業技術高度發達的日本來說,發展核力量並不是難事,一旦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可以研製出原子彈。1988年,日美雙方達成聯合研製新型常規武器的協議,也將大大促進日本軍事技術的發展。注意儲備骨幹,迅速擴編能力強。日本自衛隊組建於31年前。1954年,日本設立國防委員會,負責製定日本的軍事政策和管理自衛隊。當時由於受國際條約的約束,自衛隊不準擁有重型火箭、航空母艦、核武器等進攻性武器。但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日本於1979年發布防禦白皮書,作出了發展自衛力量的決定。白皮書說:“麵對蘇聯在遠東軍事力量的壯大,日本應當用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自衛隊,使之隨時作好戰鬥準備。”日本自衛隊現有總兵力約30萬人。陸上自衛隊約15萬人。裝備有技術先進的坦克、裝甲運輸車、遠程自行火炮、地對地戰術導彈等。海上自衛隊有75萬人。裝備有潛水艇、驅逐艦、巡洋艦、掃雷艇、大型護衛艦、海岸巡邏艇和反潛直升機。航空自衛隊有75萬人,裝備有技術性能先進的戰鬥機、運輸機和部分電子預警機等。在日本自衛隊中軍官和士官的人數約占總兵力的70%。可以這樣說,日本自衛隊的編製是一個現代化軍隊編製的雛形。日本人力資源充足,再加上先進的國防科學技術,一旦需要,自衛隊可迅速擴充,達到近百萬人。隨著日本經濟力量的日益強大,要求日本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內外壓力也與日俱增,具有雄厚經濟技術力量,巨大的軍事潛力,國內又有複活軍國主義的土壤的日本,也引起了世界戰略家和軍事家們的關注。

為什麼核彈可能成為恐怖分子手中的武器

近幾年來,國際上恐怖主義分子進行的綁架人質、劫持飛機、襲擊機場、暗殺要人,以及在辦公和娛樂場所製造爆炸事件等等恐怖活動,引起西方社會恐慌不安。一些人士甚至憂心忡忡地提出疑問:核彈(原子武器)是否會成為恐怖分子手中的武器,並由此引發核災難呢? 然而,西方恐怖活動的嚴重現狀,核武器製造和管理的混亂狀況,核炸彈確有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