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核軍備競賽,推進了戰術(小範圍使用)核武器的發展,為核彈流入社會,進而落入恐怖分子手中提供了可乘之機。蘇聯原子研究所副所長費奧克齊斯托夫說,快中子反應堆增殖的鈈239,不但是核燃料,而且也是核炸藥,隻要有47公斤的鈈239,就足以製造一枚核彈了。難怪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疾呼:在核安全方麵還有一個杜絕核恐怖主義分子的問題,我們一個極其主要的任務就是要研究防止出現任何核恐怖活動的具體措施。 其次,如今核武器結構“秘密”早已不複存在,公開的文獻資料及圖片中已有詳盡的描述;製造原子彈所需能力和工藝並非難以逾越的障礙;獲取核材料——濃縮鈾的關口也出現了漏洞。報載,美國阿波羅城的鈾加工廠近20年來共有42公斤高濃縮鈾“下落不明”,用這些高
濃縮鈾足以造出整整38顆相當於美國1945年投放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換句話說,如果把它用於核恐怖活動,將會毀滅38座相當於廣島的城市。
第三,國際上簽定的有關禁售核材料條約,約束力不大。瘋狂的軍火貿易也能誘使走私原子彈的機器在美元的潤滑下運轉起來——事實上曾經運轉過。1984年6月,發生了一條足可令全世界目瞪口呆的新聞:意大利有人要把3顆原子彈走私到阿位伯國家去!震驚不已的意大利警方發現,原來是澳大利亞大名鼎鼎的軍火走私犯尤金-巴塞洛米,通過秘密渠道與某兩個急需原子彈及核材料的阿拉伯國家接上頭,又通過中間商焦瓦內利輾轉搞到了3枚原子彈,準備高價拋售給他們。後來,焦瓦內利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卻把這一秘密捅給了這兩個阿拉伯國家的死對頭——以色列,才導致了原子彈走私交易的流產。上述事實十分嚴峻地提醒愛好和平的人們,對核炸彈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的可能性,對發生“核恐怖活動”的威脅,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要警惕嗬!
為什麼雪山是北約快速部隊的“自由王國”
挪威北部廣袤無垠的雪山邊陲,四季冰封雪飄,寒風凜冽,被生理學家視為“生命禁區”。然而,隨著戰場空間的擴大,機械化武器裝備的迅猛發展,這片神奇的土地,卻越來越受到北約快速步兵部隊的青睞,被譽為是未來戰爭中步兵的“王國”。 這曠無人煙的雪山,為什麼會引得北約部隊如此重視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北約八國1984年在這裏進行的一次演習吧。 3月的一個淩晨,鉛灰色的天空中雪飄風冽。350架武裝直升機的轟鳴聲劃破了挪威北部寂靜寒冷的天空,英國海軍陸戰隊乘飛機飛臨挪威西北部海岸,緊接著,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的傘兵從天而降,一時間,槍炮齊鳴,硝煙四起。北約快速部隊代號為“雪崩快車”的大規模實戰演習,在這裏拉開了帷幕。
挪威是北約中唯一與蘇聯接壤的國家,它與蘇聯最大的軍事基地——科拉半島相距不過96公裏,歐洲如果爆發戰爭,挪威將首當其衝。駐在原聯邦德國的北約快速部隊司令部指揮著一支“八國聯軍”,隨時準備支援挪威。為此,在挪威舉行大規模空戰演習,這次出動兵力25000人,主要是鍛煉部隊在高寒山區的生存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 這次演習,快速部隊隻使用了285輛輕型坦克,部隊由運輸機空投以後,主要靠各種雪具進行作戰。在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惡劣條件下,步兵肩扛反坦克導彈等輕型武器,或腳踩雪撬,穿山越嶺;或構築各種冰雪掩體,協同攻擊,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按照預先設想,戰爭爆發時,這支部隊在挪威,將麵臨至少1900輛蘇聯坦克的衝擊,而他們在演習中卻堅持以步兵裝備作戰為主,強調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可見,在雪地作戰,由於地形複雜,障礙多,觀察射擊條件差,以及後勤保障困難等因素的限製,不利於機械化部隊的機動、指揮和協同;而以空運、空降為主的快速步兵則可少受限製地縱橫馳騁,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和雪地氣候,取得戰爭中的主動權。正如北約快速部隊司令理查德-勞森將軍所說:“快速部隊如果適應挪威這樣的高寒多山環境,機械化部隊將失去它的作用。從南大西洋衝突的經驗來看,隻要經常這樣進行實戰演練,我們的快速步兵有能力擊潰蘇軍的坦克群。雪山是快速步兵的王國,而蘇聯坦克在這裏會感到不舒服的。”
為什麼不少國家要在地下建築城池
血腥的戰爭曆史,沉痛地教訓了人類,尤其是大量和平居民在戰爭中無辜地遭到殺戮,使人們轉向地道尋求庇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居民死亡率隻有戰爭死亡總人數的5%,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則上升為48%,朝鮮戰爭時增長到85%,而美越戰爭中卻猛增到95%。這是因為發達的工業基地、經濟繁榮的城市、人口密集的居民點,日益成為狂轟濫炸的目標。堅固的地道恰恰能夠有效地抗住狂轟濫炸,就連一般的原子武器也奈何不了它。因為隻要一米厚的泥土,就能將核彈爆炸產生的威力減弱97%!目前,美、蘇等國已建有可容納全國總人口一半以上的
地道;而瑞士的地道則可容納全國5/6的人口;瑞典可將全國的7/8的人口“裝”進地道;以色列甚至能把全國人口一個不剩地藏入地下……
地道的功用並不隻在於能夠防空襲和原子武器的打擊,更為重要的,它是殺敵的好戰場。這一點,無論是在原始的地道戰,還是近代的地道戰中,都已得到有力證明。可以想見,在材料科學和建築技術高度發達條件下修築的地道,敵方是不敢冒然侵入的。迷宮一樣的地道,裏三層,外三層、上三層、下三層,暗道機關處處皆是,令人防不勝防。 除了重大的軍事用途之外,地道還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價值。戰時,它是隱蔽的地下指揮中心,堅固的地下掩蔽部,神出鬼沒的地下戰場;而平時則是吸引顧客的地下商業中心,令人留連忘返的地下酒吧、舞廳,涼熱可人的地下賓館,機聲隆隆的地下工廠,幹燥通風的地下倉庫,四通八達的地下鐵路,書聲朗朗的地下學校……在人口急劇膨脹的今天,大量“地下
街道”、地下城市的建成並投入使用,能有效的減少地麵人口流量,緩解擁擠程度。日本每天就有近2000萬人次活動於地下街,幾乎占全國人口的20%。由於這些優點,地道理所當然地受到各國的重視,因此,不惜耗費巨資,大量修築一座座“地下城”。
為什麼說“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一切”
隨著曆史的發展,海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格外青睞,為了擁有它而不惜兵戎相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全球發生的近300次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海軍卷入戰爭的就達80%以上。60年代以來,美蘇兩國在太平洋特別是西太平洋地區的角逐,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在地中海上的數度交鋒,英阿在南大西洋的海戰,兩伊圍繞海上石油運輸線的控製與反控製的廝殺,無一不是著海洋權益的爭奪,就連在國際舞台上並不十分起眼的越南,也對我南中國垂涎不止,屢屢侵犯我國領海,霸占我海島。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海洋已成為國際爭奪的“熱點”。大海為什麼會成為軍事爭奪的熱點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它的經濟價值吧。海洋,占地球表麵積的71%,被譽為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在這裏,蘊藏著數經億萬計的海洋動物、植物、礦物,以及石油、天然氣和可以生永不枯竭的潮汐能、波浪能、風能、溫差能等能源。據估計,地球生物資源的80%在海洋;海水中含有70多種元素和豐富的重水,一旦人們掌握了重水的大規模核聚變技術,人類將與“能源危機”絕緣。早在2000年前,古希臘海洋學者狄米斯托克利就曾預言:“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一切。”
在今天,世界人口以每分鍾出生223個嬰兒的高速不斷增長;工業的迅速發展與日俱增地消耗著物質資源;人為的原因使耕地不斷減少,大自然的生態環境漸遭破壞。麵對這人口劇烈膨脹而生存空間卻日益縮小的嚴峻現實,使人得不尋求新的生存空間。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人類開發利用海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人類已強烈地意識到海洋是自己賴以生存的“第六大洲”。有人斷言,未來世界將是海洋和宇宙間的世界! 海洋擁有的軍事價值也不能小看。海洋對人類既可“興漁鹽之利”,更有“通舟楫之便”,是國家進出口和國際間各種交流的通道,是軍事上的戰略要津,“製海權”的奪得,將扼製敵方的經濟、軍事命脈。成千上萬的島嶼被譽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而這些不沉的母艦或是大陸的前哨據點,或控製海峽要隘,或是天然的海、空軍基地,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海洋理所當然成為軍事爭奪的熱點。
尤其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對領海有效的占有和對海洋有力的控製,是關係到每個瀕海國家安危的大事。在這方麵,中華民族有著血的教訓。1840—1949年的百餘年間,帝國主義列強倚仗“堅船利炮”入侵我國近480次之多。當年我船毀人亡,割地賠款的慘景尤曆曆在目,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這段屈辱的曆史,一定要為保衛和開發祖國的領海而奮鬥。
為什麼地形在軍事上的價值日益下降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總稱。它在戰爭中的作用主要有三點:一是障礙作用;二是遮障、防護作用;三是隱蔽作用。地形在軍隊武器裝備比較落後的時代,特別是冷兵器時代,是戰爭諸因素中具有重要價值的因素之一。那時,兩軍作戰,防禦一方堆土為城,挖溝為塹,就能構成使進攻一方難以逾越的障礙。占據雄關險隘,更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鬥轉星移,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地形在軍事上的重要價值正在日益下降。
自本世紀40年代第一架軍用直升機問世以來,軍隊在作戰中克服自然和人工障礙的能力產生了一次空前的革命。雄關險隘、江河湖泊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防禦者賴以取勝的地利在直升機的立體攻擊下被無情地剝奪。在阿富汗戰場上,即使遊擊隊占據製高點等有利地形,也不好擺脫蘇軍“空中坦克”——直升機的攻擊。
在現代戰爭中,由於曲射火炮、轟炸機、強擊機,特別是遠程精確製導導彈的大量使用,使複雜地形的遮蔽功能幾乎蕩然無存。防禦者企圖利用複雜地形進行遮蔽防護越來越困難。浩瀚的林海,遍地的青紗帳過去一直被視為軍隊伏兵、藏身的好地方。但是,隨著光電、紅外、聲波等現代偵察遙感兵器的出現,戰場的透明度空前加大。高明的電子眼能在茫茫黑夜和萬頃林海之中發現目標,再想利用這些地形得利,就不太容易。在越南戰場上,越軍曾企圖利用叢林作掩護對美軍所占領的溪山基地實施秘密包圍,但包圍圈還沒形成,就被美軍的遙控傳感監視係統所發現,繼而遭到強大的地空火力突擊,越軍損失慘重,秘密行動以敗北告終。 隨著軍隊機械化程度提高和機動、遠戰能力的大幅度增強,未來戰爭中的戰場也將變成動態。雙方將在廣闊的戰場空間流動、周旋。誰也不會再把製勝的砝碼壓在對某一有利地形的依賴上。地形在軍事上的價值降低是現代戰爭發展的客觀趨勢。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提出,預示著人類可能走向太空作戰的時代,到那時,地形在軍事上的價值還會進一步降低。
為什麼炮兵不會“退役”?
第二世界大戰中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炮兵,在進入“戰略核武器製勝”年代,曾一度受到了冷落。許多觀點認為:在核武器統治的戰場上,炮兵往日的威力已顯得微不足道;戰爭已不再需要炮兵火力,炮兵的發展失去了任何意義。然而,從70年代開始,炮兵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又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核戰爭隻是意味著戰爭雙方同歸於盡,意味著整個世界的毀滅,將沒有勝利者。誰也不敢輕易發動核大戰。常規戰爭仍將是未來戰爭的主要形式,常規武器仍將發揮重要作用。鑒於炮兵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和英阿馬島戰爭中再次大顯神威的事實,許多軍事評論家甚至把未來戰爭稱之為“炮兵決戰”。這雖不免有些偏頗,但“戰爭之神”確實不能退休,未來戰場上將需要它發揮巨大的火力骨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