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炮兵家庭成員眾多,陣容強大。不僅有傳統的地麵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炮,而且還有各式各樣的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和戰役戰術火箭、核火炮,以及初速每秒10至15公裏的輕氣體炮等。炮彈的種類也由原來的幾種發展到幾十種。可以預言,在未來戰場上,炮兵打一個幾平方公裏乃至幾十平方公裏的目標,已用不著集中上百門火炮,隻要一二發核炮彈就足夠了。打運動裝甲目標,隻要一二發製導炮彈便解決問題。對付集群坦克,子母彈可大奏奇效。打飛機,地空導彈和“三統一體”多管高炮結成同盟兄弟,可使空中鐵鳥在劫難逃。此外,炮兵的許多重大變化和新發展,使其在未來戰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現代炮兵不僅能夠勝任傳統的火力支援任務,而且,還能夠在敵遠離己方步兵、坦克時,完成直接殲滅敵有生力量,擊退敵裝甲集群的進攻,摧毀敵指揮機關、導彈發射裝置等重要任務。隨著炮兵火力體係日趨完善,地麵火箭、炮兵,在上千公裏範圍內,可組成多炮種、多層次,緊密銜接的遠、中、近火力網;現代火炮的射程已比原來增長了幾十倍、上百倍,在戰役戰術範圍內已無火力空白區。高射火箭炮構成了高、中、低立體火網,加上各種性能的“千裏眼”——雷達,成為飛機和巡航導彈難以逾越的障礙。火炮自動化,已成為炮兵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目前,一些軍事強國的自動火炮已占火炮總數的1/3甚至更多,隨著炮兵火力的增強,火炮自行化程度還在不斷提高,機動性和隱蔽性也將更高。蘇軍提出“一個陣地,一項射擊任務”,完成任務後立即轉移陣地。美軍提出“打了就跑”。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處於劣勢的以色列炮兵,實行每執行一次任務,變換一
次射擊陣地,有些炮兵分隊平均每天要變換十幾次陣地,因此以軍的火炮很少被阿軍擊毀。在未來戰場上,炮兵傳統的比較固定的“陣地戰”觀念,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代之以“流動式”陣地,“輕騎式”火力襲擊。
炮兵由“陣地戰”變為流動式作戰之後,炮兵火力支援,也將變得更加短促有力,節奏明顯加快。隨著炮兵火力節奏加快,將更有利於炮、步、坦協同迅速前進和大膽對敵縱深進行戰術、戰役迂回包圍。指揮自動化將加快火力節奏。自從50年代後期美軍開始研製第一部野戰炮兵自動數字計算機起,經過20多年的發展,炮兵射擊指揮係統正出現了微電子技術化的趨勢。從炮兵最高一級機關,至末端的單炮和通觀器材,已組成一個完整的電子計算機係統,指揮、通信、控製、情報“四位一體”構成全自動化指揮。炮兵指揮的自動化,大大縮短了情報的邏輯分析時間,幾倍、幾十倍地加快了各種數據的計算速度,大大提高了射擊精度,使“首發命中”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現代炮兵的這些新變化、新發展,又使其有了許多新的優勢。“戰爭之神”威風不減當年。誰想贏得未來戰爭的勝利,誰就不會讓它退休。
為什麼鐵路是戰時運輸的主力
現代戰爭,已由過去單一軍兵種發展成為多軍兵種的合成軍隊作戰,天上、海上、地麵一起行動,飛機、大炮、軍艦、坦克輪番進攻。武器裝備越現代化,戰爭就越激烈,消耗的物資就越多。沒有物資保障做基礎,強者就會轉化為弱者。因為沒有彈藥,再好的槍炮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油料,飛機、坦克就會成為一堆擺設。因此,在戰爭中能否不間斷地運送軍用物資,將直接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第四次中東戰爭隻打了18天,雙方消耗了上百億美元的物資,幾乎用完了貯備的全部武器和彈藥。美國五角大樓的軍事家們驚呼:現在打一場高度激烈的戰爭,第一周就可能消耗數百億美元的彈藥。現代化戰爭中的消耗如此之大,怎樣才能把前線所需的大量兵力、彈藥物資運送上去,又怎樣才能把前線的傷員及時地轉運到後方去治療呢?尤其是現代戰爭,對時間的要求更為嚴格,軍隊運動的速度,不是以天計算,而是以小時甚至以分秒來計算的。在一個大的戰役中,往往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整師整團的兵力,從這一戰區調到另一戰區;戰爭打響後,某些時候要求預備隊在最短的時間內,源源不斷地補到第一線。對於軍隊來說,時間就是勝利,就是生命。要及時把部隊和作戰物資輸送到作戰地區,單靠一種運輸方式是難完成任務的,需要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運輸相結合,互為補充。在這五大運輸方式中,鐵路運輸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鐵路運輸和其它運輸工具相比,具有很多獨特的優點:一是裝載量大,一列掛30節車廂的火車,運輸量相當於近400輛汽車的運輸量;二是火車的運行速度比較快,受氣候的影響小,不論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刮風、下雨、下雪,一般影響不了火車運行;三是重型坦克、裝甲車等大型武器,它都能裝得下,拉得走;四是運距遠,續行力強。現代戰爭規模大,地域廣,戰區遠離後方,在幾百公裏,上千公裏的運輸線上,隻有火車能勝任這一工作,而且比較經濟。因此,火車是一種強有力的現代化的戰時運輸工具,是連接前後方的紐帶,是保障軍隊機動和“前供後送”的主要手段。
為什麼恩格斯被稱為“倫敦的頭號軍事權威”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8月底,普魯士總參謀長毛奇指揮的軍隊,逼迫法國麥克馬洪部隊退到靠近比利時邊境的色當要塞周圍。9月2日,倫敦出版的報紙《派爾-麥爾新聞》上刊登了一則軍事評論指出,色當穀地對法軍不利,如果法軍不離開此地,就會被普軍包圍並被迫投降。果然,兩天之後,這些預言應驗了。這引起了英國輿論界的極大注意。人們紛紛猜測:這位料事如神的匿名作者是誰? 他既不是普魯士總參謀部的將軍,也不是英國白廳的軍事專家,而是被資產階級視為“叛逆者”的大名鼎鼎的恩格斯。恩格斯對戰爭作出如此準確的判斷不隻此一次。他對奧、意、法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的發展,甚至對他去世20年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性質及後果,都作過確切的預言。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奠基人,有極深的軍事藝術修養和獨特的軍事研究方法及先進的軍事哲學觀念,這是當時資產階級最有學問的軍事專家都無法比擬的。為此,馬克思幽默地稱他為“倫敦的頭號軍事權威”,他的朋友們送他一個綽號“將軍”。恩格斯從青少年時代開始就愛好軍事,21歲時在一個炮兵旅當誌願兵,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指揮過一支起義軍炮兵。從革命實踐中,他深感軍事科學的重要,31歲時開始係統地研究軍事問題,擔負起創立無產階級軍事理論的使命。他廣泛閱讀古希臘、羅馬作家所寫的軍事史書籍以及中世紀軍事作家的傑作,對19世紀資產階級軍事學術觀點作了深入的研究,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在戰略戰術、軍事工程和軍事曆史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他撰寫的軍事評論觀點新、內容廣泛,尤其對當時世界上發生的各次戰爭,對戰爭中反映出來的最新的軍事科學技術了如指掌。恩格斯作為“倫敦的頭號軍事權威”,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先進的軍事分析方法和軍事哲學觀念。無產階級的軍事辯證法和曆史唯物觀,不僅可以全麵觀察軍事、戰爭活動的表象,更能正確揭示戰爭變化發展的實質。這就使恩格斯能夠準確把握軍事和戰爭活動發展演變的規律,作出正確可靠的預言。在恩格斯的眼裏,軍事戰爭活動不是大海中與世隔絕的孤島,而與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傳統有著極其緊密的聯係。恩格斯從來不像資產階級軍事家,“就戰爭而談戰爭”,他總是把軍事、戰爭活動置於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大舞台上進行分析研究,因而往往得出驚人的準確結論。就連恩格斯的風度舉止、生活習慣和工作作風,也都是標準的軍人式的。恩格斯身材修長,精神抖擻,始終保持挺拔的軍人姿態。他的工作室像營房一樣整潔,工作極有條理,平時很注意收集材料,細心地將有用的軍事資料抄錄下來,分門別類地整理保存。因此,他在分析戰爭情況時,無論資產階級政府如何吹牛皮,打馬虎眼,都瞞不過他的眼睛。“凡是他接觸的東西,都被他的光芒照亮了。”恩格斯的戰友們這樣讚歎。的確,恩格斯的智慧之光使軍事科學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恩格斯被稱為“倫敦的頭號軍事權威”是當之無愧的。
為什麼克勞塞維茨是西方最傑出的軍事理論家
普魯士將軍克勞塞維茨,被世界各國軍事家們公認為是燦若星河的軍事理論界中最亮的一顆星。
1780年,克勞塞維茨生於馬格德堡小貴族家庭,12歲參加普軍。他先後參加過幹涉法國革命和反對拿破侖侵略的戰爭,擔任過教官、軍和軍團的參謀長,柏林軍官學校校長,第二炮兵總監部總監等職,受領過少將軍銜。晚年致力於寫作軍事史和軍事理論著作,1831年病逝。克勞塞維茨生活在歐洲多數國家從封建統治開始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1789年開始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新的軍隊和新的作戰方法隨之產生。法國資產階級軍隊在幾十年的戰爭中多次打敗君主製封建國家的軍隊。戰爭的實踐宣告了封建軍事理論的破產,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在戰爭中有了很大的發展。克勞塞維茨雖然對法國大革命持反對態度,卻清楚地看到了這次革命在軍事上引起的根本性變化。克勞塞維茨深受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第一次對戰爭和軍事學術中一係列現象的相互聯係和發展作了分析。他以自己參加這一時期戰爭的實踐為基礎,研究了130多個戰例,寫出了《戰爭論》這部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經典著作。《戰爭論》內容非常豐富,論述的問題範圍很廣,如戰爭的本質和戰爭計劃的實施,軍隊的作戰、編組、訓練、補給,戰略、戰役、戰術,進攻、防禦,一般戰鬥、特種戰鬥,正規軍和正規戰、民眾武裝和遊擊戰,戰爭中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戰爭理論的內容以及建立戰爭理論的原則、方法等等。《戰爭論》出版150多年來,在世界各國影響很大,被認為是軍人必讀書,美、蘇、英、德等國的一些軍界人士和研究者,都把該書視為軍事經典。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也對該書中某些觀點給予了很高評價。克勞塞維茨不僅在軍事理論的輝煌殿堂中“精雕細琢”,作了詳細而深刻的闡述,而且還在資產階級軍事理論這座“文明大廈”中獨樹一幟,在許多方麵發展了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科學。
首先,作者第一次明確和深刻地闡明了戰爭的實質和戰爭與政治的關係。戰爭是政治的工具,因而統帥應具有政治頭腦,正確認識和從事戰爭。“如果說戰爭有特殊的地方,那隻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而這個特殊性就是以劍、暴力作手段!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本質最著名的觀點:“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革命導師列寧指出,這是“至理名言”,“馬克思主義始終把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戰爭的意義的理論基礎”。其次,作者尖銳地批評了以前的軍事理論家若米尼-卡爾大公和波洛等人的數學戰爭理論,也批評了他們把軍隊的給養或者集中優勢兵力於一點上看作是戰爭的唯一規律的理論,深刻地指出了精神力量在戰爭中的作用。作者駁斥了那些忽視精神要素並把它排除在戰爭理論之外的庸俗看法,指出:精神要素貫穿整個戰爭領域,對軍事力量有決定性影響;它主要指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軍隊的民族精神、政府的智慧、作戰地區的民心等等。第三,作者還辯證地揭示了進攻和防禦這兩種作戰形式的關係。它認為:防禦和進攻互相作用,防禦中有進攻的因素,進攻中也有防禦的因素,兩者可以互相轉化;防禦不應是單純據守,其中要有進攻,“在戰爭中防守隻能是相對的”,“應該把轉入反攻看作是防禦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防禦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等。另外,對軍事藝術最一般的原則問題,作者比他之前的一些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論述得更為全麵、正確。因此,克勞塞維茨以此高屋建瓴的宏篇巨著,贏得了“最傑出的軍事理論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