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隆美爾稱為“沙漠之狐”
隆美爾,是納粹德國的著名戰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參加和指揮過侵吞波蘭、進攻西歐、遠征北非以及抵抗諾曼底登陸等重大戰役。在1941年至1943年擔任德國駐北非遠征軍司令期間,曾多次打敗優勢的英軍,被稱為“沙漠之狐”。那末,一個法西斯軍人,為什麼能得此雅號,甚至受到後代軍人的稱羨呢?
1941年3月的一天,意屬利比亞的黎波裏政府大樓前廣場上,正在舉行隆重威武的閱兵式,隆美爾在眾人簇擁下,向“強大”的裝甲部隊頻頻揮手致意。一批批坦克從檢閱台前開過,發出震耳欲聾的轟嗚,經過主要街道和圍觀人群,往東殺向前線,大有一舉吞噬北非英軍的聲威。英軍設在開羅的“中東司令部”獲得這一情報後一片驚慌。防守阿格拉前線的英軍與德軍稍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隆美爾揮師沙漠,窮追猛打,兩個星期橫掃800公裏,包圍了英軍在北非的戰略據點托卜魯克,直逼埃及。
其實,英軍上了隆美爾的當。當年,德國正擬大舉入侵蘇聯,哪來的坦克增援北非?黎波裏的檢閱不過是隆美爾的疑兵之計而已。他讓僅有的一個坦克團,在檢閱台前反複環繞,虛張聲勢,還將卡車偽裝成坦克,又用木頭和紙板糊成坦克以蒙騙英國人。不久,退守埃及的英軍獲得大批增援,向德軍發起了代號為“戰斧”的反攻。英軍信心十足,因為他們摸清了隆美爾非洲軍的實力,而且增援的200輛坦克大多是“堅不可摧”的馬蒂爾達重型坦克。6月15日,英軍直撲哈勒法亞山口,企圖一舉攻克,報隆美爾一箭之仇。山口前一馬平川,馬蒂爾達坦克噴著團團火舌蜂擁而來,眼看勝利唾手可得。突然一陣巨響,衝在最前麵的5輛英軍坦克立即癱瘓在火海裏。哈勒法亞山口前激戰三天,英軍未能前進半步,反倒損失91輛馬蒂爾達坦克,“戰斧”反攻就此告終。一名被俘的英軍少校,對德軍究竟用何火炮擊毀了自己的坦克百思不解,要求看看這一“秘密武器”。原來,隆美爾是用高射炮搞的平射。麵對高炮,少校憤怒高喊:“太不公平了,你們竟用打飛機的武器來對付坦克!”
可見,作戰機警狡詐,善於出奇製勝,是隆美爾“榮獲”“沙漠之狐”雅號的原因之一。進攻神速,突然襲擊,敢於合理冒險,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則是隆美爾被稱為“沙漠之狐”的又一原因。1940年,隆美爾率部進攻法國時,竟以每天60—80公裏的速度長驅直入,最快時一天突進350公裏。德軍常常突然出現在敵方縱深,使得法國人多次把他們錯當作英軍來歡迎。一次,戰俘中的兩名法國將軍驚詫地對他說,你的行動太快了,簡直像偷雞的狐狸一樣迅捷!1942年6月,隆美爾攻克托卜魯克後,立即向非洲軍下達了進軍埃及的命令。英軍原認為隆美爾還要稍事休整,殊不知他第二天就幹開了。丘吉爾為此遭到議會的攻擊,他連連嘖歎:隆美爾真是“沙漠之狐”!此後,“沙漠之狐”的雅號便不脛而走。既有狐狸般的狡詐和迅捷,又有虎豹般奪人的膽魄,更有“虎毒不食子”的愛兵之心和身先士卒的帶兵之道,從而贏得士兵們的敬佩,願為他廝拚搏殺,這也是隆美爾能成為“沙漠之狐”的因素。純粹從軍人的角度去評價隆美爾,他對“沙漠之狐”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隆美爾恪守的指揮原則是“指揮位置就在前線”。他認為高級軍官親臨戰場,不用花時間等情報,就可很快作出決策;統帥親臨前線將為部下點燃信心之火和希望之光,使他盡最大努力去作戰;他善於把自己“奇怪而又不可思議的力量”注入每個兵卒身上;他要求士兵很嚴格卻又懂得去關心和撫慰他們,認為所有勝利和榮譽,首先應歸功於士兵。他從“不曾隱蔽自己的軍銜和外貌”,哪裏形勢險惡,就出現在哪裏。1942年5月的阿姆德戰鬥,“是一場空前的廝殺”。英軍的坦克群突破了他的右翼,德軍潰敗在即,隆美爾突然出現在“完全被驚慌失措包圍著”的德軍士兵麵前,以鎮定的指揮和堅決的抗擊,很快把危機應付過去。
為什麼富勒將軍被撤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上戰爭。1944年6月,美軍根據整個戰爭的發展進程,決心奪取太平洋上的比阿克島。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行動的,是美國著名的鐵膽將軍麥克阿瑟的部下——富勒少將。他是麥克阿瑟十分信賴的愛將,與麥克阿瑟有著多年的交情和十分密切的關係。盡管如此,他還是在這次戰役中被麥克阿瑟撤了職。為什麼呢? 富勒之所以遭到撤職處分,全在於他違背了指揮官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信條:冷靜、周全。因為富勒將軍受令奪占比阿克島的任務後,沒有仔細偵察、周密分析判斷島上日軍實力,而是想當然地估計守島日軍不過4000人左右,而且一半不是作戰部隊。事實上,日軍在比阿克島上有戰鬥部隊11400人,飛機100多架,同時還有大量的隱藏在陣地內的輕重火炮。戰鬥打響後,日軍不慌不忙,利用蜂窩狀洞穴,巧妙地組織防禦,頑強抵抗美軍進攻。美軍組織了多次衝鋒都被打退了,損失相當慘重!俄國傑出的軍事家亞-瓦沃夫在談到一個指揮員應該具有的素質時說:“要勇敢,但是不能急躁;要行動迅速,但是不能輕舉妄動。”粗心大意的軍官決不是好軍官。戰爭是血和肉的搏殺,戰爭中情況是不斷變化的。作為一名指揮員,特別是一名高級指揮員,要想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必須及時準確地掌握戰爭的真實情況,冷靜地思考,認真地分析,製定出科學的作戰方案,勝利才有把握。正確的作戰決心,來自於正確的判斷,而正確的判斷又來自於對情況周密仔細的分析。特別是在緊要關頭,指揮員無論如何也必須獲知戰爭的一些真實的關鍵性的情況,而要達此目的,作為指揮員來說,首要的就是沉著冷靜,然後對掌握的情況作出“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判斷,這樣才能抓住關鍵,把握住對戰爭勝敗起決定作用的關節點。古代軍事家指出:“用兵之前,必先察敵情。”“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拿破侖之所以征戰萬裏,取得輝煌戰績,原因之一就在於他能冷靜周密地分析與戰爭有關的一切情況,而後抓住最關鍵的東西。他說:“如果說,看來我經常對一切都胸有成竹,那是因為我在做一件事情以前,早已考慮很久了。這完全不是冥冥中有什麼天才對我的突然啟示。”富勒將軍憑自己的估計來指揮打仗,不但打不了勝仗,而且也葬送了成百上千個戰士的生命,這樣的將軍當然應該撤職!
為什麼馬歇爾成為美國國防部長中唯一的職業軍官
美國自1947年增設國防部以來,曆屆國防部長中,除五星上將馬歇爾以外,沒有一人是職業軍官。職業軍人能夠出任的最高職位僅限於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隻能在文官國防部長的領導下工作。 這種由文官任國防部長的現象,是由美國的傳統意識決定的。過去,在美國人眼中,軍人濫用軍權對國家政權和社會自由構成的威脅是難以估量的,因此對高度集權化的軍隊始終懷有極高的警惕性。1776年,在《弗吉尼亞權利宣言》中明確指出:“平時常備軍對自由造成威脅,必須避免。在任何時候,軍隊都要嚴格服從文官,無條件接受其領導。”為了削弱軍隊對政權的幹預和對自由的威脅,憲法對軍隊的統帥權作出明確規定,把軍隊建設和使用的權力係於國會和總統,由文官出任軍種部長,形成文官對軍隊的多元控製製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解決陸、海、空軍的協調問題和加強文官在重大戰略決策方麵的參與能力,美國增設了國防部,並製訂了《國家安全法》。根據文官治軍的傳統,《國家安全法》明文規定:“國防部長由文官擔任,在得到參議院推薦和批準後,由總統任命,但在過去十年中以軍官身份在常備軍中服過現役者,不得任命為國防部長。”同時,對國防部副部長,助理國防部長也作出從文官選任的相應規定。在朝鮮戰爭期間,杜魯門總統決定由五星上將馬歇爾出任國防部長。這一決定觸犯了文官治軍的法律條款,引來了不少麻煩,在國會中發生了激烈的爭論,認為暴露了美國法律的虛偽性。但為了服從當時朝鮮戰爭緊迫形勢的需要,國會隻好變通處理,采取特別立法措施,明確規定:“在該五星上將任國防部長退職後,不得再任命職業軍人。”這就使馬歇爾成為美國曆屆國防部長中的唯一一名職業軍官。
為什麼把第一次世界大戰分五個階段
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三國同盟”,即同盟國。1892~1907年,逐步形成英國、法國、俄國“三國協約”,即協約國。由於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加速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和雙方擴軍備戰、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幹和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1914年6月28日,奧匈皇位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刺死的事件,成為大戰的導火索。7月28日,奧匈對塞宣戰;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3日,德國對法宣戰;4日,英國對德宣戰,大戰從此全麵爆發。戰爭爆發時,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餘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大戰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148~191411)德軍同英、法聯軍進行了“邊境之戰”。法軍南撤,德軍推進到巴黎以東馬恩河地區。9月,德軍同法軍進行了“馬恩河戰役”。德軍退至埃納河一線。至此,西線大部地段開始形成陣地戰。9~10月,德軍和英、法聯軍進行了“奔向大海”作戰。到11月,整個西線從運動戰轉入陣地戰。在東線,8~9月間,俄軍同德軍進行了“東普魯士戰役”,俄軍慘敗。與此同時,俄軍同奧匈軍進行了“加利西亞戰役”,奧匈軍退到桑河以西。11月,德軍同俄軍進行了“羅茲戰役”,雙方均未達成速決戰之目的。
第二階段(191412~191510)1915年,英、法聯軍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養精蓄銳;俄軍在東線加緊進攻。1~2月,俄軍西北方麵軍同德軍進行了東普魯士戰役,俄軍慘敗。1~3月,俄軍西南方麵軍同德、奧聯軍進行了“喀爾巴阡山冬季戰役”,俄軍形成了入侵匈牙利平原的態勢。5月,德軍同俄軍進行了“戈爾利采戰役”,俄軍全線潰退。9~10月,東線也由運動戰轉入陣地戰。西線,德軍同協約國軍進行了“伊珀爾戰役”。
第三階段(191511~191612)1916年,德國鑒於俄軍已大為削弱,遂將重點轉到西線,力爭打敗法軍。2~12月,德軍同法國進行了“凡爾登戰役”。6~11月,德軍同英軍進行了“索姆河戰役”。東線為策應西線,3月,俄軍同德軍進行了“納羅奇湖戰役”。5~6月,奧匈軍同意大利軍進行了“特蘭提諾戰役”,由於奧匈軍抽調兵力應付俄軍而被迫轉入防禦。6~9月,俄軍向奧匈軍發動了夏季進攻戰役,突破奧匈軍防線,但未能發展進攻。
第四階段(19171~191712)1917年,德國人力物力瀕於枯竭,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協約國困難雖很大,但人力物力的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繼續進攻。在西線,4~5月,法軍同德軍進行了“尼韋爾攻勢”。英軍單獨連續發動有限進攻:6月的“梅森戰役”,7~11月的“伊珀爾戰役”,11~12月的“康布雷戰役”,進展都不大,但穩住了法軍。在東線,3月12日,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並發動“六月進攻”。9月,德軍發起裏加戰役。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義大戰。在意大利戰線,德、奧聯軍於10~11月對伊鬆佐河意軍發動進攻,迫使意軍全線後撤。4月,美國宣布加入協約國,參加大戰。
第五階段(19181~191811)俄國退出戰爭,使德國得以集中兵力於西線,形成局部兵力優勢。德軍企圖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聯軍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達後發動總攻。德軍先後發動5次進攻,均未取得戰略性突破,隻形成了幾個伸向英、法聯軍防線縱深的突出部。7~9月,英、法聯軍發動局部反攻,消除了德軍防線上馬恩河和亞眠突出部。9月,美軍消除了聖米耶勒突出部。26日,英、法、美軍發動總攻,德軍全線退卻。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奧匈投降。11日,德國投降。曆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戰爭期間,協約國軍傷亡2210萬餘人;同盟國軍傷亡1540萬餘人。
為什麼英法聯軍要對德軍實施馬恩河會戰
馬恩河交戰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中1914年9月5~12日,英法聯軍與德軍之間的馬恩河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遭遇戰。
英法軍隊邊境交戰(1914)失敗之後,為了擺脫德軍,英國集團軍、法軍第4和第5集團軍,於9月4日前撤過馬恩河(巴黎以東)。在追擊敵人過程中,德國第1集團軍(司令官馮-克盧克將軍)和第2集團軍(司令官比洛將軍)偏離了最初的進攻方向,前出到不是巴黎以西,而以東的地區。重新組建的莫努裏將軍的法國第6集團軍已經在該處集結。聯軍部隊的中心地帶(聖貢德沼澤以北)得到了法國第9集團軍的加強。9月4日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發布了進攻訓令。根據該訓令應當以聯軍左翼(法國第5集團軍、英國集團軍和法國第6集團軍)對敵人右翼(第1和第2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而是以法國第3集團軍的兵力在凡爾登以西實施輔助突擊。法國新編第9集團軍領受了在中部牽製敵人的任務。德國指揮部(總參謀長毛奇將軍)對在巴黎東北出現的法國新銳兵力深感不安,決定第1和第2集團軍在巴黎正麵展開之後即轉入防禦,而第3、4和第5集團軍則向南方和東南方向繼續進攻,以便會同從東麵進攻的第6集團軍包圍凡爾登以南的法國人。
已形成的戰役局勢,對於凡爾登—巴黎一帶擁有全麵優勢的聯軍較為有利:56個步兵師和10個騎兵師(1082萬人,2816門輕型和184門重型火炮)對付敵人44個步兵師和7個騎兵師(90萬人,2928門輕型和436門重型火炮)。在主要突擊方向上,英法軍隊在有生力量方麵幾乎超過了德軍1倍。此外,法國第6集團軍還威脅著德軍戰線的右翼,而且德國第2和第3集團軍的力量也減弱了,這是由於為反擊俄軍支援聯軍所組織的進攻,往東普魯士抽調了兩個軍和一個騎兵師(826)。9月5日在烏爾克河地區法國第6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和德國第1集團軍的右翼之間開始了戰鬥。克盧克將軍覺察到了對第1集團軍右翼和後方的威脅之後,從馬恩河陣地上抽調兩個軍到烏爾克河地區。9月6日,英法聯軍轉入全線反攻。克盧克沒有發現來自正麵的威脅,於9月6~8日把剩下的2個軍也調去對付法國第6集團軍去了。因此,在德國第1和第2集團軍相鄰翼側之間就出現了寬達50公裏的缺口。法國第5集團軍和英國集團軍向缺口運動,這就出現了德國第2集團軍暴露的右翼被夾擊以及德國第1集團軍被包圍的危險形勢。在這種情況下,第2集團軍令官於9月9日把自己右翼各軍從蒙米賴撤往北方。德國第1、第3和第4集團軍的推進也停下來了,並且撤過馬恩河。毛奇對部隊失去了控製,不得不批準他們撤過埃納河和退至蘭斯以東地區。馬恩河交戰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在寬達200公裏的地帶聯軍在8晝夜內推進60公裏,這次進攻是高度機動的一次戰役,是西戰場1914年戰局中有利於聯軍的轉折點。它意味著德國打算在西戰場迅速粉碎敵人的戰略計劃的徹底破產,並且暴露出部隊在指揮方麵的嚴重錯誤。法國指揮部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錯誤,在部隊指揮方麵表現得更加靈活,在戰區範圍內不僅利用鐵路,而且利用汽車運輸(把第6集團軍從巴黎運往前線)成功地實施了部隊的機動,以此開創了在戰鬥行動中大量使用汽車調運部隊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