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3 / 3)

為什麼把凡爾登戰役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德軍在法國凡爾登地區與法軍進行的一次決定性戰役。為大量殲滅法軍,奪取法軍防禦樞紐凡爾登要塞,1916年2月21日,德軍以第5集團軍(轄7個軍共18個師,火炮1200門、飛機約170架,後陸續增至50個師)向凡爾登地區之法軍(3個軍共11個師,後增至71個師)發動凡爾登戰役。16時45分,德軍在經過9.5小時的炮火準備之後發起進攻。法軍在德軍炮火突擊下損失慘重。德軍當日即占領第一道陣地。5天內,德軍前進5千米,並占領法軍第三道陣地上的重要支撐點杜奧蒙堡。法軍援軍及時趕到,防線日漸穩定,並利用巴勒迪克通往凡爾登的公路,組織3900輛卡車突擊運輸,一周內運送人員19萬、彈藥25萬噸及其他物資。這是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公路運輸。3月6日起,德軍把進攻範圍擴展到馬斯河西岸,以圖從西麵包圍凡爾登;同時加強了對河東法軍右翼的進攻。在法軍頑強抗擊下,德軍進展緩慢。4~5月,德軍繼續在兩個方麵上進攻,重點是河西,並推進至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線。6月上旬,德軍攻占沃堡。下旬和7月初,德軍在發射大量窒息性毒劑炮彈之後,曾一度推進至距凡爾登不足3千米的地區,但在法軍的頑強抗擊下被擊退。7月1日,英、法聯軍在索姆河地區發起進攻戰役後,德軍未再投入新的兵力,其後一些進攻行動,旨在鉗製當麵法軍。8月是旬和9月初,法軍曾2次反擊,奪回個別陣地。9月2日,德皇批準停止進攻凡爾登。10月24日,法軍反攻,奪回杜奧蒙堡,11月初,收複沃堡。12月15日,法軍以8個師再次反攻,3天內基本恢複2月25日以來馬斯河東岸被德軍攻占的陣地。此役,德軍傷亡、被俘和失蹤計45萬人;法軍傷亡、被俘和失蹤計55萬人。

國共合作為什麼要進行北伐

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而進行的革命戰爭。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有中國共產黨參加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次年,孫中山創立黃埔軍官學校,成立國民政府,建立國民革命軍,並成功地進行了兩次東征和一次南征,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別會議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主張。6月5日,國民黨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迅速出師北伐案。當時,北洋軍閥直接掌握的軍隊有70萬人,而國民革命軍(蔣介石任總司令)僅有10萬人左右。在蘇聯顧問的協助下,國民革命軍製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1926年5月,湖南省代省長唐生智歸附國民政府。軍閥吳佩孚令湘軍葉開鑫部進攻唐生智部。國民政府派革命軍第7軍一部和第4軍葉挺獨立團先期入湘,援助唐生智部。7月9日,國民革命軍10萬人從廣東正式出師北伐。第一路北伐軍由國民革命軍第4、第7軍主力和第8軍組成,於7月11日進占長沙,8月22日占領嶽陽,隨後進入湖北,直逼武漢。8月26~27日,在湖北鹹寧的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北伐軍第4軍擊潰吳佩孚軍主力,並於10月10日攻克武昌,殲吳軍2萬餘人。9月,第二路北伐軍由國民革命軍第2、第3、第6軍組成,進攻江西,11月占領南昌、九江,並殲滅了軍閥孫傳芳的主力。與此同時,孫傳芳軍駐福建周蔭人部約3萬人,也遭到國民革命第1軍2個師的打擊。12月中旬,孫傳芳軍敗退,國民革命軍輕取福州。1927年初,國民革命軍分三路進軍,肅清長江下遊之軍閥。中路軍主攻南京,東路軍進軍淞滬、助攻南京,西路軍由鄂入豫,鉗製北麵之敵。各路北伐軍英勇作戰,進展順利。3月22日,北伐軍占領南京。正當北伐勝利進軍之中,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於1927年4月和7月發動反革命政變,另立“國民政府”,反對國共合作,屠殺共產黨人,北伐戰爭夭折。

為什麼把八月一日定為我軍的建軍節

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南昌舉行的武裝起義。

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準備集合黨能夠掌握的武裝,聯合武漢國民政府第2方麵軍總指揮張發奎,南下廣東,支援當地農民起義,實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然後進行新的北伐。下旬,中共中央根據張發奎與汪精衛緊密勾結,並在第2方麵軍中開始“清黨”的情況,決定集中黨掌握和影響下的部隊,在南昌舉行起義,單獨打到廣東去,並派周恩來組織中央前敵委員會,領導這次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第2方麵軍第11軍第24師、第10師一部,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第20軍;第5方麵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警備武裝等部,共2萬餘人。在南昌附近,國民黨軍隻有第5方麵軍指揮部及警備團,第3、第9、第6軍各一部,共3000餘人。7月27日,中央前敵委員會正式組成。前委決定於8月1日準備舉行起義,並成立了軍事領導機關——起義總指揮部。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起義開始。按預定計劃,起義部隊對南昌國民黨守軍發起全麵進攻。第20軍主力在賀龍、劉伯承的指揮下,首先以一部兵力搶占了附近製高點鼓樓,主力從側後突入舊藩台衙門警備團固守的營區,迫其全部繳械投降。第24師和第10師在葉挺指揮下,迅速殲滅了駐貢院背、鬆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和老營房等處守軍。與此同時,起義軍還分別殲滅了百花洲、呂祖祠、高升巷、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經過5小時的激戰,起義部隊全殲駐南昌的國民黨軍,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至天明完全控製了全城。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國民黨軍第25師第73、第75團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領導下舉行起義,次日開到南昌集中。起義成功後,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2方麵軍的番號,由賀龍兼代總指揮,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起義部隊編為三個軍:第11軍,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20軍,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第9軍,朱德任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南昌起義後,汪精衛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率部向南昌進攻。中共前委按照中央原定計劃,南下廣東,以便求得外援,充實實力,再行北伐。8月3日,起義部隊未經整頓,即開始撤離南昌,取道臨川、廣昌南下。蔣介石急令留守廣東的第8路軍總指揮李濟深抽調8個師的兵力,組成左、中、右三路軍,分別向江西、湖南南部前進,截擊南下起義軍。在會昌地區雙方激戰後,國民黨軍被殲數千,起義軍也傷亡千餘。經過一個月的行軍戰鬥,起義軍減員近萬人,於9月下旬進入廣東潮州(今潮安)、汕頭地區。南昌起義,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一部分部隊,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骨幹之一。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過程怎樣

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從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進行的戰略轉移。亦稱“二萬五千裏長征”。

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根據地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10月初,國民黨軍重兵集團繼續向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心區推進。10日晚,紅一方麵軍從瑞金、古城等地出發,開始長征。21日至27日,紅一方麵軍先後突破了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經過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進至西延地區。至此,紅一方麵軍由86萬餘人減為3萬餘人。1935年1月7日,紅一方麵軍占領遵義城。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擴大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紅一方麵軍進占遵義後,國民黨軍以幾十萬兵力進逼,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邊境地區。紅一方麵軍,於1月19日至3月21日進行了四渡赤水戰役。接著,紅一方麵軍渡過烏江、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5月25日至6月2日,紅一方麵軍強渡大渡河,攻占瀘定橋,衝入瀘定城。此後,紅一方麵軍繼續北進,占領天全,突破蘆山、寶興防線,翻越雪山,於18日在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麵軍會師。8月29日至31日,紅一方麵軍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49師約5000人。9月10日,紅一方麵軍第1、第3軍繼續北上,17日奪取天險臘子口,18日占領哈達鋪,進入甘南。接著,紅一方麵軍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甘根據地吳起鎮。至此,紅一方麵軍主力曆時一年,縱橫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裏的長征勝利結束。11月初,紅一方麵軍在甘泉附近地區與紅15軍團會師,21日至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紅四方麵軍取得嘉陵江戰役勝利後,張國燾擅自決定放棄川陝根據地,向西轉移。5月初,紅四方麵軍開始長征,於中旬占領了以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6月18日,紅四方麵軍在懋功地區與紅一方麵軍會師。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紅一、紅四方麵軍共同北上,創建川陝根據地。張國燾拒不執行中共中央決定,令其第4、第30軍南下,企圖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創建根據地。紅四方麵軍於10月8日至20日和24日,分別發動了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和天(全)蘆(山)名(山)雅(山)邛(崍)大(邑)戰役。11月13日至19日,紅四方麵軍在名山東北百丈地區雖殲滅川軍15萬餘人,但紅軍傷亡近萬餘人。至1936年4月,紅四方麵軍由8萬餘人減少為4萬餘人,張國燾被迫於6月接受中共北上的戰略方針。1936年冬,國民黨軍集中40多個團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圍攻,紅25軍2900餘人於11月16日從河南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征。12月,紅25軍轉戰至鄂豫陝根據地,於1935年5月至7月,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一、第二次“圍剿”。為配合紅一、紅四方麵軍北上,紅25軍於16日西進甘肅,攻占兩當,轉而北上,於9月16日在陝甘根據地永坪鎮與紅26、紅27軍會師,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1935年9月,國民黨軍集中130多個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發動新的“圍剿”。紅2、紅6軍團在國民黨軍重兵進攻下,為開辟新的根據地,於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地區出發,開始長征。紅2、紅6軍團轉戰4個月,於1936年3月30日進至貴州西南盤縣、亦資孔地區。根據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會張國燾的命令,紅2、紅6軍團繼續西進,轉而北上,連續翻過幾座大雪山,克服重重困難,通過茫茫數百裏草地,擊潰了國民黨的攔截。10月9日和22日,紅四、紅二方麵軍先後在甘肅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台堡與紅一方麵軍會師。至此,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部勝利結束。

為什麼說盧溝橋事變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

抗日戰爭前夕,中國軍隊在中國北平(今北京)地區奮起抗擊日軍侵略的作戰。亦稱“‘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935年(中華民國24年),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的陰謀未逞,遂準備以武力攻占天津,進而奪取整個華北。1937年6月起,日軍在北平西南宛平附近連續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7月7日夜,駐豐台日軍聲稱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宛城搜查。遭拒絕後,即向城西盧溝橋實施炮擊,並發起進攻,企圖截斷北平南麵通道,攻占北平。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第37師第100旅第219團,在全中國人民抗日熱潮的推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的影響下,不顧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的命令,奮起抗擊日軍。8日,中國共產黨發出《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民族抗戰。當日夜,守軍奪回龍王廟及鐵路橋,向八寶山以南、長辛店以北地區反擊。10日,日軍再次發起進攻,受挫。11日,日本首相近衛文決定增兵華北。17日,蔣介石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發表談話,表示準備應戰,但不放棄和談。24日,日軍進逼北平。25日,日軍在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指揮下,向北平城發起進攻,至27日先後攻占廊坊、寶珠寺、團河等地。28日,中國守軍反擊,一舉收複豐台。日軍主力猛攻南苑,守軍傷亡甚眾,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遂放棄南苑等地,撤向保定。29日,北平陷落,日軍又進犯天津、大沽。守軍反擊,並圍攻日軍東局子軍用機場及海光寺兵營,遭日軍攻擊不支,退向馬廠。30日,天津失守。盧溝橋抗戰爆發,推動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