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3 / 3)

什麼是列寧格勒會戰

蘇德戰爭期間,蘇軍在列寧格勒地區為粉碎德軍對列寧格勒的進攻和封鎖而進行的一係列防禦和進攻戰役。亦稱“列寧格勒保衛戰”。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將迅速奪取蘇聯西北戰略要地列寧格勒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德軍企圖集中“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W萊布元帥)3個集團軍、1個坦克集群,共23個師,約1070架作戰飛機,由東普魯士向東北;以芬蘭軍2個集團軍15個師23個旅,約547架作戰飛機從其本土向東南方向實施鉗形突擊,首先殲滅波羅的海沿岸和卡累利阿蘇軍,爾後攻占列寧格勒,切斷蘇聯內地與其北方各港口的聯係,為集中兵力奪占莫斯科創造有利條件。為穩定西北戰線,減輕莫斯科方向壓力,蘇軍決心堅守列寧格勒,積極鉗製和消耗德、芬軍,待機配合主力轉入反攻。蘇軍先後參加會戰的兵力有:6個方麵軍、3個艦隊以及遠程轟炸航空兵及國土防空軍兵團。德軍大舉入侵蘇聯後,迅速粉碎波羅的海沿岸蘇軍重兵集團,於1941年7月初前出至奧斯特羅夫和普斯科夫地區。7月10日,德、芬軍分別從韋利卡亞河、拉多湖以北向列寧格勒發起進攻。蘇軍西北方麵軍和北方方麵軍在南北兩個方向進行頑強防禦。7月底,德軍前出至納爾瓦河、盧加河、姆沙加河地區,進攻受阻,被迫轉入防禦。8月初,德軍調整部署,編成北、中、南3個突擊集團,再度發起進攻。北路德軍於8月21日逼近赤衛軍城築壘地域,為蘇軍所阻;中路德軍在盧加方向進攻緩慢;南路德軍攻占丘多沃後,遭蘇軍反突擊而被迫停止進攻。8月底,德軍沿莫斯科——列寧格勒公路又一次發起強大攻勢,9月8日攻占施呂瑟爾堡,切斷了列寧格勒與內地的陸上聯係,蘇軍隻能通過拉多加湖和空中向該城運送軍需物資。芬軍卡累利阿集團軍在卡累利阿地峽突破蘇軍防禦後,於9月初前出至蘇芬1939年舊國境線附近,並為蘇軍所阻。11月上旬,德軍再度發起進攻,企圖在斯維裏河與芬軍會合,完全封鎖列寧格勒。蘇軍於12月9日奪回季赫溫,將德軍擊退至沃爾霍夫河以西地區,粉碎了德軍的企圖。1942年,蘇軍曾數次發起進攻,均未能突破封鎖。在城市被圍的900天裏,蘇軍處境十分困難,城內餓死平民達64萬多人,但該城軍民英勇不屈,頑強戰鬥。1943年1月12日,蘇軍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在施呂瑟爾堡、錫尼亞維諾之間的突出部實施向心突擊,在拉多加湖以南打開一條寬8~11千米的走廓,恢複了列寧格勒與內地的陸上聯係。此後,蘇軍在夏季作戰中,進一步改善了防禦態勢。1944年1月14日~3月1日,蘇軍集中3個方麵軍、1個艦隊,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發起強大攻勢(即第一次突擊),全殲德軍3個整師、擊潰18個師,徹底解除了德軍封鎖,解放了列寧格勒州全部和加裏寧州部分地區。6月10日~8月9日,蘇軍實施了維堡戰役和斯維裏河彼得羅紮沃茨克戰役(即第四次突擊),粉碎了列寧格勒以北及東北芬軍2個集團軍。收複了維堡和彼得羅紮沃茨克,迫使芬蘭退出蘇德戰爭。至此,列寧格勒會戰結束。會戰期間,蘇軍鉗製了15~20%的侵蘇德軍及芬軍全部,殲其50個師。

什麼是莫斯科會戰

蘇德戰爭期間,蘇軍為保衛莫斯科而進行的一係列防禦和進攻戰役。至1941年9月底,德軍在蘇德戰場北翼封鎖了列寧格勒;在南翼占領了基鋪;在中央攻占了斯摩棱斯克,距莫斯科僅300~400千米,打開了通向莫斯科的門戶。9月初,德軍重新製定了以奪取莫斯科為主要目標的進攻計劃(代號為“台風”),企圖以“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Fvon博克元帥)從北、西和西南三個方向割裂蘇軍防禦部署,圍殲蘇軍主力於莫斯科以西地區,爾後從南北兩個方向包圍莫斯科,於入冬前攻占蘇聯首都。德軍“中央”集團群轄第2、第4、第9集團軍和坦克第2、第4、第9集團軍和坦克第2、第3、第4集團軍及第2航空隊,計78個師(內有14個坦克師、8個摩托化步兵師),約180萬人,坦克1700輛、各型火炮14萬門、作戰飛機1390架。為保衛莫斯科,蘇軍決心集中3個方麵軍,建立縱深梯次的防禦體係,製止德軍突擊,大量消耗德軍,爭取時間,為反攻創造有利條件。參加會戰的蘇軍西方方麵軍(司令員NC科涅夫上將)、布良斯克方麵軍(司令員AH葉廖緬科上將)和預備隊方麵軍(司令員CM布瓊尼元帥)共5個集團軍、1個作戰集群,計75個師,約120萬人,坦克990輛、火炮7600門、作戰飛機677架。蘇軍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正麵寬700千米、縱深300千米的三道防線。

莫斯科會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9.30~1941.12.5),蘇軍防禦。9月30日,德軍首先在布良斯克方向發起進攻,會戰開始。10月2日,德軍發起全線總攻,並迅速突破蘇軍防禦。7日,中路德軍在維亞濟馬地區合圍蘇軍4個集團軍。10月,蘇軍將預備隊方麵軍並入西方方麵軍,以加強莫斯科西線防禦。13日,被圍蘇軍大部被殲,德軍從正麵迫近莫斯科。10月底,蘇軍在莫紮伊斯防線阻止了從正麵突擊莫斯科的德軍。在布良斯克方向,南路德軍於10月3日攻占奧廖爾,10月底,猛攻圖拉未果。在加裏寧方向,北路德軍於10月14日攻占加裏寧。為縮短戰線,蘇軍於10月17日成立加裏寧方麵軍。至10月底,在蘇軍頑強抗擊下,德軍進攻銳勢被嚴重削弱,第一次總攻失敗。

11月15日,德軍經調整和補棄,再次發起進攻,企圖從南北兩個方麵迂回莫斯科,在莫斯科以東會合。在北翼,德軍於12月2日攻占距莫斯科僅20千米的伊斯特拉和亞赫羅馬。在南翼,備軍於12月3日合圍圖拉。蘇軍頑強抵抗,並以戰略預備隊實施強有力反擊。交戰中,德軍傷亡約15萬人,被迫於12月5日轉入防禦,第二次總攻失敗。 第二階段(1941 12 5~1942 1 7),蘇軍反攻。蘇軍利用德軍力量被嚴重削弱,轉入防禦立足未穩之機,從12月5日晨起進行反攻,蘇德戰場南北兩翼蘇軍也積極配合行動。至1942年1月初,蘇軍將德軍向西擊退100~250千米,殲滅德軍38個師,解除其對莫斯科的直接威脅。

第三階段(194218~1942420),蘇軍總攻。1月8日,蘇軍3個方麵軍計124萬人發起總攻,相繼實施了瑟喬夫卡——維亞濟馬、托羅佩茨——霍爾姆、勒熱夫和博爾霍夫進攻戰役。至4月20日,蘇軍收複了莫斯科州、加裏寧州、圖拉和梁讚州等地,向西推進100~350千米。會戰中,德軍損失50萬人,其中凍死傷10萬餘人,損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各種車輛15萬輛。蘇軍由於缺少坦克重兵集團,未能合圍並殲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

什麼是馬來亞戰役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攻占馬來亞半島的進攻戰役。英屬馬來亞位於馬來亞半島的南部,控製著馬六甲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清除英國在東南亞的主要根據地,為爾後奪占荷屬東印度群島建立前進基地,日本決定攻占馬來亞,日

軍的企圖是:以重兵集團在馬來亞半島北部登陸,並沿海岸快速發展進攻,攻占馬來亞半島和英國在東南亞的主要海軍基地——新加坡,擊敗英國艦隊。參戰日軍為陸軍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將,轄3個師團,共11萬人)、第3航空隊和海軍馬來亞戰役聯合編隊,有各型艦船46艘(其中航空母艦3艘),作戰飛機600架。駐守馬來亞半島的英軍有3個師及一些獨立部隊,共10萬餘人,並由英軍東方艦隊各型艦船14艘及岸基飛機250架支援作戰。在戰役中,英軍向新加坡增援45萬人,作戰飛機141架。1941年12月7日,日軍在哥打巴魯和宋卡登陸,英軍僅在哥打巴魯稍事抵抗。8日晚,英軍2艘戰列艦及4艘護衛艦由新加坡出擊日軍登陸艦船。由於缺乏空中掩護,英艦於10日在關丹以東海域被日機炸沉。至13日,日軍攻占英軍馬來亞北部全部機場。英軍首戰失利後,節節南退,以遲滯作戰手段,爭取時間,加強南部防禦。日軍則采取靈活的戰術,快速向南推進。1942年1月11日,馬來亞首府吉隆坡失守,爾後,日軍同時展開2個師團沿東西海岸迅猛南進,粉碎了英軍在新加坡以北設立新的北方屏障的企圖。1月31日,英軍全部撤至新加坡。退集新加坡島的英軍有十幾萬人。日軍在54天內占領馬來亞,傷亡4600人;英軍損失25萬人。退集新加坡島的英軍有十幾萬人,彈糧充足,但士氣十分低落,加之英海、空軍已損失殆盡,該島已孤立無援,且北部設防薄弱。2月8日,日軍分兩路強渡柔佛海峽,在新加坡島登陸,向英軍發起猛攻。15日,日軍進抵新加坡市郊。同日,英守軍10萬餘人向日軍投降,馬來亞戰役結束。 此役,英軍傷亡9000餘人,被俘13萬人。日軍傷亡9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