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途島海戰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美海軍在中途島海域進行的戰略性海上戰役。
珊瑚海海戰之後,日軍雖受挫折,但並未放棄南下太平洋戰略。為擴大“外圍防禦圈”,日軍決定奪占中途島,作為日軍南下的前進基地。日軍的企圖是:兵分兩路,首先攻擊阿留申群島,迷惑美軍,分散其注意力,爾後以主力突然攻擊中途島,並殲滅前來支援的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為進攻中途島,日軍投入海軍的基本力量,計各型作戰艦隻200餘艘,其中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11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65艘、潛艇21艘、艦載機約700架。日軍將這些兵力編成6個戰術編隊,由聯合艦隊部司令山本五十六上將任總指揮;南雲忠一中將指揮進攻中途島的航母編隊。美軍破譯日軍的密碼後,掌握了日軍進攻中途島的情況,遂進行周密的準備。美軍的企圖是:集中兵力,伏擊日軍航母編隊,削弱日軍的遠洋作戰能力。美軍參戰的為第16、第17特混艦隊,計有航空母艦3艘,其他艦隻23艘,艦載機233架。太平洋艦隊司令官CW尼米茲上將為戰役最高指揮官。1941年6月3日,日艦進入攻擊位置。4日淩晨,南雲航母編隊108架艦載機向中途島發起第一波次攻擊。美軍早有戒備,戰鬥機升空迎擊,雙方展開激烈空戰。由於第一波次攻擊效果不佳,加之未發現美艦已逼近,南雲遂令已裝好魚雷的飛機改裝炸彈,準備對中途島實施第二波次攻擊。此時,日偵察機發現中途島以北240海裏的美軍艦隊,南雲即收回第一波次攻擊機,並令未出動的飛機又換裝魚雷,準備攻擊美艦。美軍抓住這一有利戰機,連續出動兩批、200餘架魚雷攻擊機和俯衝轟炸機攻擊日艦。魚雷機攻擊未能奏效,但俯衝轟炸機則利用雲層的掩護攻擊得手,先後擊沉日軍“赤誠”號、“加賀”號和“蒼龍”號航空母艦。南雲編
隊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飛龍”號出動艦載機對美軍航空母艦“約克誠”號實施反擊,將其擊傷。美艦隊即以艦載機集中攻擊“飛機”號,將其擊沉。此後,美軍迅速撤離,使山本率主力戰列艦編隊報複的企圖落空。5日,山本下達總退卻令,中途島海戰遂告結束。此役,日軍損失航空母艦4艘,重巡洋艦1艘,重傷作戰艦隻3艘,損失飛機322架,亡2000餘人,美軍僅損失航空母艦1艘、驅逐艘1艘、飛機147架、亡307人。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從此,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喪失戰略主動權。
為什麼說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使日本徹底喪失了戰爭主動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美軍在南太平洋瓜達爾卡納爾島及附近海域進行的島嶼爭奪戰。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失利後,為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進逼澳大利亞,將作戰重點放在奪取新幾內亞莫爾茲比港上。為擴大航空兵作戰區域,日軍於1942年6~8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修建了一個機場。此時,日軍在西南太平洋的兵力,陸軍為第17軍(司令官百武中將),下轄約13個大隊,其主要任務是奪取莫爾茲比港;海軍為第8艦隊,巡洋艦7艘。日軍在瓜島的守備力量僅240人,工程兵2700人。1942年春,美軍製定了代號“〖HTXL〗?〖HT〗望台作戰”的太平洋反攻計劃。7月2日,美軍發現日軍瓜島機場,認為它將嚴重威脅爾後的作戰,遂決定將奪占瓜島作為望台作戰”的第一步任務,以打亂日軍部署,破壞其新幾內亞作戰。奪占瓜島由美軍太平洋戰區南太平洋部隊實施。南太平洋部隊下轄2個特混編隊(共有作戰艦隻50艘,其中航空母艦3艘)和海軍第1陸戰師及第2陸戰師一部。 8月7日,美軍在瓜島登陸並奪占該島。日軍第8艦隊聞訊出擊,擊沉擊傷美艦7艘,但未攻擊美軍瓜島密集登陸船團即撤離,故對美軍行動影響不大。美軍奪占瓜島後,日軍未予以足夠重視,隻投入少量部隊,企圖奪回瓜島,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上將率作戰艦隻50艘(艦載機150架)前往所羅門群島海域,企圖誘殲美艦,被美軍識破。24日,美軍在所羅門群島海域與日軍展開航母艦載機對攻戰,結果日軍失利,使瓜島登陸日軍失去強有力的海上掩護,登陸行動不得不在儲備間分散進行。9月12日,日軍發起奪占瓜島的第一次總攻,激戰2天,日軍失利。此時,日軍才將作戰重點轉向瓜島的爭奪。10月初,日軍在瓜島再次登陸。10月24日,日軍發起奪占瓜島的第二次總攻,但再次失利。此後,日軍多次企圖增兵瓜島,均因在爭奪製海、製空權中失敗而未能達到目的,島上已登陸的3萬多名日軍由於補給中斷而陷入絕境,減員嚴重。此時,美軍在瓜島力量不斷增強,日軍在奪島無望的情況下,承認作戰失利,準備撤離。1943年2月1~7日,日軍利用夜暗將島上12萬人撤出。至此,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結束。
瓜島爭奪戰曆時6個月。作戰中,雙方共進行海戰30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6次。雙方損失驅逐艦以上各24艘,日軍損失各型飛機600餘架。陸上爭奪也十分激烈。美軍共投入6萬餘人,傷亡5800人;日軍先後投入35萬人,損失約24萬人。瓜島作戰的失利,使日軍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的企圖徹底破滅。
什麼是阿留申群島登陸戰役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在阿留申群島西部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實施的一次登陸戰役。是美軍太平洋島嶼進攻戰的起點。 經過1942年的太平洋爭奪戰,美軍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43年1月,美、英兩國決定,在太平洋發起反攻,以保持對日本的強大壓力。在北太平洋,盟軍決定收複阿留申群島。1943年5月,美軍完成反攻準備,開始逐島爭奪戰。此時,日軍在阿圖島和基斯卡島的守島兵力分別為2500人和6000人。美軍登陸兵力為1個步兵師,約11萬人,直接支援作戰的各型艦船約67艘、飛機236架。5月11日,美軍在阿圖島登陸,30日全殲守島日軍,攻占該島。6月底,美軍開始對基斯卡島實施航空和艦炮火力準備。日軍鑒於基斯卡島難以堅守,遂於7月29日前利用大霧的掩護,將該島守軍6000人撤至千島群島。8月15日,美軍35萬人登上這座空島。此役,日軍亡2321人,被俘29人。美軍亡600人,傷1200人。日軍損失作戰艦船12艘。
美、英、中盟軍為什麼要在緬甸對日軍展開進攻
太平洋戰爭中,美、英、中盟軍在緬甸對日軍實施的進攻戰役。
1943年底,美、英、中三國首腦舉行的開羅會議決定,在南緬、中緬及孟加拉灣進行大規模聯合作戰,以切斷日本與東南亞的聯係,打通中印公路,收複緬甸。盟軍參戰部隊為:英軍第14集團軍、中國駐印遠征軍、國民黨軍第11、第20集團軍,共8個軍。中國遠征軍司令為陳誠(實為蔣介石直接指揮)。日軍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河邊下三中將)轄3個軍,共8個師團,1943年9月,中國遠征軍1個師由印度利多進入緬甸,向新背陽、孟關、密支那方向實施攻擊,緬甸戰役拉開序幕。1944年1月,英軍沿阿拉幹山脈向日軍發起進攻。3月,中、美軍攻占孟關,重創日軍第18師團。為阻止盟軍推進,日軍第15軍約8萬餘人,越過親敦江向英帕爾地區英軍發起進攻。4月6日,日軍占領科希馬,切斷了英軍的交通線。10日,英軍第14集團軍發起反擊,18日收複科希馬,將日軍擊退。22日,日軍被迫退卻,最後僅剩3萬人撤回親敦江東岸。曆時4個月的英帕爾戰役以日軍慘敗而告終。5月,中國駐滇西遠征軍向緬北日軍發起強大攻勢。在艱苦征戰中,中國滇西遠征軍先後出動17個師約16萬餘人對日作戰,相繼收複緬北騰衝、龍陵、芒市等地。7月初,中國駐印遠征軍向密支那發起總攻,經一個月戰鬥,於8月5日攻占密支那。12月16日,中國駐印遠征軍攻克八莫。1945年1月下旬,中國兩支遠征軍在宛丁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盟軍在緬北獲勝後,即準備全線向緬中和緬南發展進攻。此時,駐緬日軍完全孤立,兵力不足,處境被動,但仍繼續頑強抵抗。10月中旬,盟軍發起強大攻勢。日軍不失望,節節南撤,盟軍奮起追擊。3月20日,盟軍收複曼德勒,5月2日,收複仰光。殘餘日軍一部分遁入泰國,一部分逃進馬來亞。至此,緬甸戰役結束。中國遠征軍在緬北作戰中,共殲日軍2個師團,擊潰2個師團,並牽製了日軍的方麵軍預備隊,為收複緬甸作出了重要貢獻。
什麼是萊特灣海戰
菲律賓戰役中,日、美海軍在萊特灣海域進行的大規模海上交戰。
美軍攻占馬裏亞納和加羅林群島後,決定實施菲律賓戰役,為進攻日本本土創造有利條件。日軍為確保日本本土和東南亞戰略資源地區的安全,決定集中力量,實行陸、海決戰,挫敗美軍進攻,扭轉戰局。為此,日軍製定了“捷號作戰”計劃。其中,“捷1號作戰”規定,日軍第14方麵軍堅守菲律賓群島,與美軍實施陸上決戰;海軍編隊在菲律賓海域進行海上決戰。日軍將全部作戰艦隻編成第1、2遊擊部隊、西村編隊、機動部隊,並分別在新加坡和日本內海待機,準備海上決戰。1944年9~10月,美軍猛烈突擊了菲律賓、台灣等地的日軍海、空軍基地,炸毀日機1200架,掌握了萊特島的製空權。10月17日,美軍開始在萊特島登陸。日軍聯合艦隊下令執行“捷1號作戰”。日軍企圖以機動部隊(司令官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轄航空母艦4艘、艦載機108架,其他艦艇15艘)由日本南下為誘餌,將美軍航母編隊引開,以第1、第2遊擊部隊及西村編隊分別穿過聖伯納迪諾海峽和蘇裏高海峽進入萊特灣,殲滅美軍登陸船團。18日,第1遊擊部隊(司令官栗田武雄海軍中將)駛離新加坡,23日晨在巴拉望外海遭美軍200架艦載機和潛艇的攻擊,戰列艦1艘、巡洋艦2艘被擊沉,巡洋艦1艘被擊傷。第1遊擊部隊不顧損失繼續前進,於25日夜通過聖伯納迪海峽進入薩馬海。小澤機動部隊於20日由日本南下,24日進至馬尼拉以東約400海裏處,發現美軍第38特混艦隊。為誘敵,小澤首先以艦載機56架發起攻擊。美艦隊立即出擊,並奮力向北追擊。至25日,美軍連續出動6批艦載機猛攻小澤艦隊。小澤機動部隊僅剩戰列艦和驅逐艦各2艘逃遁。當美艦追擊小澤艦隊時,第1遊擊部隊於25日上午在薩馬島以東與美軍掩護登陸的第7艦隊相遇。美軍遭重創後南撤。第1遊擊部隊追擊至萊
特灣時,正遇美軍80艘無掩護的登艦船卸載。栗田因懼怕美軍航母編隊攻擊,遂調頭原路撤退,失去戰機。西村編隊於18日駛離新加坡,24日夜在蘇裏高海峽北口遭美軍第34特混艦隊攻擊,損失艦艇5艘後倉皇撤離。第2遊擊部隊於15日由日本內海出發,25日進入蘇裏高海峽時,正遇敗退的西村編隊,遂一同撤往蘇祿海。此役,日軍損失艦艇24艘和全部艦載機。至此,日海軍的航空母艦已全部被殲,聯合艦隊失去遠洋作戰能力。美軍僅損失艦艇6艘。
什麼是硫黃島登陸戰役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為掃清進攻日本本土障礙,奪取前進基地而在硫黃島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硫黃島位於小笠原群島南部,麵積僅20平方千米,北距東京1200千米;南離塞班島100千米,是日軍抗擊中太平洋美軍攻勢的前沿陣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奪取硫黃島,美軍集中了3個陸戰師約11萬人,海軍約11萬人投入各型艦艇800餘艘作戰飛機2000餘架,並進行了長達四個半月的準備,硫黃島日軍守備部隊有1個步兵師團、1個混成旅團、1個步兵團以及海軍陸戰隊共23萬餘人,作戰飛機約30架。日軍在島上構築了堅固防禦工事,並采取縱深防禦作戰為主、灘岸防禦為輔的方針抗擊美軍登陸。2月16日~18日,美軍出動飛機2671架次,對日本本州及東京進行大規模空襲,同時,使用3
2艘潛艇對硫黃島周圍海域實施封鎖,孤立該島,美海軍艦炮對硫黃島進行預先火力準備,發射炮彈達7500噸。19日6時40分,美艦隊對硫黃島開始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猛烈的直接火力準備,但效果很差。爾後,美軍第一梯隊2個陸戰師在硫黃島東部5個登陸點分別上岸。登陸時,因海岸陡峭,又遭日軍火力反擊,美軍傷亡2400多人。登陸後,美軍分別向日軍折缽山主陣地及南部機場攻擊。日終時,美軍上陸部隊已達3萬人。是日夜,日軍組織多次小規模反擊,均被美軍擊退。20日,美軍攻占南部機場。24日,攻占折缽山。同日,美軍預備隊1個陸戰師上陸完畢。25日以後,美軍3個陸戰師並肩向北部發展進攻。3月9日,美軍將日軍壓縮至島北端和東北部的狹長地帶內。苦戰一星期後,美軍才占領該島。3月26日,美軍宣布戰役結束,但肅清日軍殘部的作戰行動,一直持續到4月底。此役,美軍傷亡21萬多人;日軍亡25萬人,被俘1000人。
什麼是衝繩島登陸戰役
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在衝繩島及周圍島嶼對日軍實施的一次大規模的聯合登陸作戰。衝繩島是硫球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麵積1220平方千米,是日本重要的海軍基地,也是日本本土最後一道屏障,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美軍為掃清進攻日本本土障礙,決定集中45萬人(其中陸軍287萬人),投入各型艦船1200餘艘、飛機2500架,實施登陸作戰,奪占衝繩島。衝繩島日軍守備部隊為2個步兵師團、1個混成旅團、1支海軍基地部隊以及其他支援部(分),共約10萬人。日軍還在台灣、硫球群島及九州等地部署了作戰飛機2990架(含“神風”自殺攻擊機1200架),準備實施“天號作戰”計劃,突擊美軍艦隊,孤立美軍。衝繩島日軍集中兵力於島南部,形成以首裏為核心的堅固陣地防禦,準備與登陸美軍實施陸上決戰。美軍衝繩島登陸作戰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奪占慶良間列島、慶伊懶島及衝繩島南部,建立海、空軍基地;第二階段,奪占衝繩島北部及伊江島;第三階段,占領硫球群島其餘各島。3月24日,美軍開始對衝繩島和慶良間島實施預先火力準備,持續時間7天,至3月31日,共發射127毫米以上口徑炮彈4萬多發,但由於日軍工事堅固、隱蔽,破壞效果不佳。3月26日,美軍1個師經4天苦戰,全部占領慶良間列島,3月31日,美軍相繼攻占衝繩島以西諸島嶼。4月1日5時30分,美軍對衝繩島實施猛烈的直接火力準備。8時30分,美軍2個軍的第一梯隊開始在衝繩島西端的羽具岐海灘登陸。1小時後,美軍第一梯隊全部上陸完畢。由於未遇日軍抵抗,美軍登陸行動十分順利,並很快攻占了近岸的嘉手納和讀穀機場。日終時,登陸美軍已達6萬人。2日,美軍向縱深發展進攻,直插東海岸的中城灣,將衝繩島南北攔腰斬斷。3日以後,美國繼續發展進攻。5日起,日軍抵抗程度逐漸增強,陸上爭奪日趨激烈。6日,日軍開始實施“天號作戰”。當日,日軍出動飛機400架(包括自殺攻擊機),對衝繩島附近海域美軍艦隊及登陸船隻進行了猛烈攻擊。戰鬥一直持續至下午,雙方損失慘重。激戰中,美軍3艘驅逐艦、1艘坦克登陸艇、2艘運輸船被擊沉,日軍損失特攻機300架。7日美軍擊沉日艦7艘,解除了日軍的海上威脅。此後,日軍又實施代號為“菊水作戰”的自殺攻擊機作戰,但收效不大,反而加速了日軍航空兵的覆滅。在雙方海、空激戰同時,美軍2個陸戰師向衝繩島北部順利推進,於21日全部占領該島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