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2 / 3)

和伊江島。美軍另2個師向南進攻,於24日突破南部日軍牧港防禦,5月31日突破首裏核心陣地,6月22日突破日軍最後一道防線。爾後,美軍轉入肅清殘敵的戰鬥。6月30日,衝繩島登陸戰役結束。 此役,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作戰飛機7830架(3000架毀於地麵),其中特攻機2200架、特攻艦艇200艘。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763架、艦船400餘艘。美軍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陣亡。

什麼是柏林戰役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攻占法西斯德國首都柏林的戰略性進攻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1945年春,蘇軍已進抵奧得河、尼斯河,盟軍先頭部隊也已進抵易北河,東西兩線相距僅150~200千米。備國陷入空前孤立狀態,敗局已定。A希特勒企圖固守柏林,拖延戰爭。在柏林地區組織防禦的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官G海因裏希上將,後由K施圖登上將接替)和“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F舍納元帥),從2月份起就構築由三道防禦地帶、縱深20~40千米的奧得河——尼斯河防區和3個環形防禦圍廓構成的柏林築壘地域。柏林德軍約100萬人,坦克強擊火炮1500輛、火炮104萬門、作戰飛機3300架,其主力位於第二防禦地帶,外層圍廓距市中心25~40千米。蘇軍最高統帥部為徹底摧毀法西斯德國最後巢穴,結束歐洲戰爭,並先於美、英軍攻占德國首都,決心迅速實施柏林戰役。蘇軍參加柏林戰役的是白俄羅斯第1、第2方麵軍、烏克蘭第1方麵軍、波羅的海艦隊和空軍遠程航空兵、國土防空軍一部,計250萬人,坦克自行火炮6250輛、火炮42萬門、作戰飛機7500架。蘇軍企圖以3個方

麵軍密切協同,突破德軍奧得河——尼斯河防線,分割圍殲德軍集團,迅速攻占柏林,並前出至易北河與美、英軍會合。4月16日,蘇軍發起進攻。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司令員蘇聯元帥TK朱可夫)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司令員蘇聯元帥NC科涅夫)經激烈戰鬥,分別於19日和18日突破奧得河——尼斯河德軍防線,並於21日起開始強攻柏林的戰鬥。24日,兩個方麵軍在柏林東南會合,完成對德軍法蘭克福——古本集團約20萬人的合圍。25日,兩個方麵軍又在柏林以西會合,柏林守軍20萬陷入重圍。同日,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部隊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與美軍會合。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司令員蘇聯元帥KK羅科索夫斯基)於4月20日發起進攻,強渡西奧得河,突破德軍的防禦,鉗製德軍坦克第3集團軍和德軍預備隊,保障了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右翼安全,26日,蘇軍開始強攻柏林城。蘇軍采取多路向心突擊的戰法,於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30日下午,蘇軍攻占國會大廈。同日,A希特勒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

部投降。8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簽署向蘇軍和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至此,柏林戰役結束。戰役中,蘇軍共殲滅德軍93個師,俘獲48萬人,繳獲火炮8600門、坦克強擊火炮1500輛、飛機4500架。蘇國共傷亡304萬人,損失坦克自行火炮2156輛、火炮1220門、飛機527架。柏林戰役的結束,標誌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

為什麼說越南戰爭改變了南亞戰爭格局

對於戰後的超級大國美國來說,越南戰爭似乎是一件令人難以啟齒的事。因為在這次戰爭中,美國不是敗在超級大國蘇聯或其他強國的手下,而是敗在不足持齒、貧窮落後的印支三國手下。這也說明了超級大國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它也有它的練功氣“門”。廣義地說,越南戰爭還包括1945年法國為恢複殖民統治而進行的“肮髒戰爭”,而且從範圍來說,參加者不僅包括越南、法國、美國,還包括老撾和柬埔寨。因此確切地說,越南戰爭應稱為印度支那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越南、老撾相繼宣布獨立(柬埔寨於1953年獨立)。日本勢力退出後,法國殖民者卷土重來。1945年9月23日法國在美、英支持下,入侵越南南部,占領西貢,在超南人民堅決抵抗下,法國被迫先後於1946年3月6日在河內簽訂初步協定和9月14日在巴黎簽訂臨時協定,但法國不斷違約,製造事端,並於12月間占領海防、諒山等地區,隨後向越南發動全麵軍事進攻,並於10月侵占柬埔寨,年底侵入老撾。越南、老撾、柬埔寨人民奮起抗擊,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為了挽回敗局,法國向美國求援,美國派遣軍事顧問,向法國提供大批武器裝備。從1950~1945年,美國負擔戰爭軍費的3/4以上。但仍未挽回敗局。

1954年5月,越南在中國的支援下,取得了奠邊府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改變了整個印支戰爭局勢,為迫使法國簽訂停戰協定鋪平了道路。同年5月8日至7月21日召開了有中、蘇、美、英、法和越南民主共和國、老撾、柬埔寨、南越參加的日內瓦會議,簽訂了《日內瓦協議》,保證在尊重越、老、柬三國的主權、獨立、統一、領土完整的基礎上,恢複印度支那和平。結束了法國對印支三國的殖民統治。美國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拒絕簽署《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但聲明“將不使用威脅和武力”妨礙《日內瓦協議》的實施。不久美國粗暴地破壞協議,在南越扶植親美傀儡政權。1958年策動老撾極右派勢力顛覆棱發那-富馬聯合政府。1959年掀起老撾內戰。美國全麵介入印度支那戰爭。

1961~1964年,美國對南越發動特種戰爭,妄圖在18個月內平定南越。並策動老撾極右勢力於1964年4月19日再次顛覆民族聯合政府,並從5月17日起開始轟炸解放區,從而在老撾開辟“第二戰線”。同年8月5日製造“北部灣事件”,以此為借口,悍然轟炸越南北方。1956~1969年,美國將“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美國於1965年2月7日,開始對越南北部進行大規模連續轟炸,並於3月在峴港登陸,直接出兵南越。從1969年起,美國在南越,轉為推行“戰爭越南北”政策。同年6月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其他愛國組織宣布成立越南南方共和革命臨時政府,把越南南方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推向一個新的高潮。19

70年3月18日,在美國策動下,柬埔寨朗諾——施裏瑪達集團推翻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領導的柬埔寨王國政府。同年4月30日,美國派遣美國和西貢偽軍大舉入侵柬埔寨。柬埔寨於5月5日宣布成立在柬埔寒民族統一陣線領導下的王國民族團結政府。1970年4月,柬埔寨、老撾、越南南方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三國四方領導人舉行印度支那高級會議,聯合抗擊美國的侵略。在印支人民不斷的打擊下,美國和西貢政權被迫於1973年1月27日簽訂了《關於越南結束戰爭、恢複和平的協定》,協議規定,美軍及其仆從軍應在3月29日以前全部從南越撤走,但是,南越阮文紹政權在美國支持下破壞協定,對解放區進行蠶食。1975年春,越南軍民發動春季攻勢,於4月30日解放西貢(今胡誌明市),5月1日解放整個越南南方,勝利結束了抗美救國戰爭。同年,老撾和柬埔寨也取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

印度支那戰爭使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它裝備了約130多萬偽軍。直接參戰的美軍1969年達54萬人,另有7萬仆從軍。動員了本國70%陸軍、60%戰術空軍、40%海軍。出動了上萬架飛機投下近800萬噸炸彈,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總投彈量。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幾乎所有新式殺人武器,直接軍費開支高達1400億美元,加上間接開支,則達3500億美元。死亡美軍56萬多,傷30多萬。越南戰爭改變了亞太地區的戰略格局,美國從此從東南亞地區收縮力量,蘇聯則乘機南下擴張,改變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對比。而且越南戰爭後,美國因又遭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軍事力量發展緩慢,蘇聯則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從軍事力量低於美國一躍為與美國平起平坐。再則,美國力量的削弱,伴隨著西歐、日本的崛起,世界局勢從兩極逐漸走向多極。總之,越南戰爭是戰後美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最蹩腳的一幕。

中國的解放戰爭過程怎樣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為推翻以國民黨蔣介石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權而進行的革命戰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最後勝利的一次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這場中國曆史空前的戰爭,基本進程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59~19466),共產黨力爭和平民主,解放軍準備自衛戰爭。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瘋狂搶奪抗戰勝利果實,調兵遣將,搶占戰略要地,積極準備內戰。共產黨針對抗戰勝利後的形勢,一方麵為爭取和平民主而鬥爭;一方麵告誡全黨和全軍對蔣介石不應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應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壯大人民的力量,應付最壞的可能上。8月底,毛澤東等到重訂與蔣介石談判。9月上旬,中共中央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麵對國民黨軍的猖狂進攻,解放軍相繼發起上黨、察綏、邯鄲、津浦路等戰役,推遲了國民黨軍進占華北、東北的計劃。1946年1月,國共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但蔣介石蓄意內戰。解放軍遵循共產黨爭取和、準備打的方針,積極作好應付全麵內戰的準備,為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19466~19476),內戰全麵爆發,解放軍實行戰略防禦。1946年6月24日,蔣介石撕毀一切協議,向解放軍實行全麵進攻,企圖首先圍攻中原,爾後攻占蘇皖,先“解決關內問題”,然後再“解決東北問題”。解放軍首先實行戰略防禦的內線作戰,從中原突圍到西北、華東粉碎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及晉冀魯豫、東北、晉察冀展開戰略性反攻,先後取得蘇中、定陶、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以及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榆林、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贏得了轉入戰略進攻的主動權。

第三階段(19476~19487),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戰爭發生根本轉折。內戰全麵爆發後的第二年,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解放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進軍大別山,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1948年1月至6月,華東、中原野戰軍進行了豫東、襄樊等戰役改變了戰局。解放軍在山東、西北、華北、東北戰場先後進行了膠濟路、津浦路戰役;宣瓦、西府戰役;臨汾、晉中戰役和冬季攻勢作戰,奠定了與國民黨民主力戰略決戰的基礎。第四階段(19488~19491),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1948年秋,戰爭形勢出現了更加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重大變化,國民黨軍被鉗製在東北、華北、化東、中原、西北5個戰場,分別以徐州、沈陽、北平、漢口、西安為中心實行重點防禦戰略。1948年9月16日的濟南戰役,揭開了解放軍戰略決戰序幕。中共中央軍委因勢利導,逐次發動了遼沈、淮海、平律三大戰役,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

第五階段(19492~19505),解放軍實施戰略追擊,解放全國大陸。經過戰略決戰,國民黨軍主力雖被殲,但不甘心失敗,在美帝國主義指使下,收集殘部布守長江防線,同時偽裝和平,爭取時間。解放軍繼續向江南進軍,完成解放全中國的任務。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21日,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並於23日解放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此後,解放軍迅速向東南、中南、西北進軍,肅清了在大陸上的國民黨軍殘部,並於1951年5月2日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灣外,中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曆時4年的解放戰爭中,共殲滅國民黨軍807萬人,解放軍發展到530萬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開始。

為什麼劉鄧千裏挺進大別山

中國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向國民黨統治區的大別山地區進行的戰略進攻。1947年6月,中共中央製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占領區,並將戰略進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國民黨軍要害又是其防禦薄弱的中原地區。為此,中央軍委決定,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實行中央突破,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建立根據地;以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為右後一軍,直出豫陝鄂,在豫西、陝南建立根據地;以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組成的外線兵團為左後一軍,從魯西南挺進皖蘇地區,擴大原有根據地。晉冀魯豫野戰軍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線後,發起了魯西南戰役,為挺進大別山創造了有利條件。魯西南戰役結束後,晉冀魯豫野戰軍擬就地休整半月再南進大別山,但因連日降雨,河水猛漲,黃河南岸老堤時有決口的危險,加之國民黨軍調重兵分進合擊,並準備掘開黃河堤壩,以水助戰,為擺脫困境,決定提前南進。8月7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乘國民黨軍合圍尚未達成之際,以第1、第2、第3、第6縱隊及中原獨立旅,分3路南進。國民黨軍以20個旅分路尾追,並令整編第46師一部沿沙(潁)河南岸布防;以4個旅在平漢鐵路側擊。野戰軍主力於17日越過近20千米寬的黃泛區,18日渡過沙(潁)河。23日,當第1、第2縱隊渡過汝河,第3縱隊抵近淮河,中原局與野戰軍指揮部及第6縱隊先頭到達汝河北岸時,國民黨軍已抵汝河南岸,控製了汝南埠等渡口,尾追的3個師僅距汝河20千米。當日下午,第6縱隊先頭部隊不顧國民黨軍飛機的轟炸掃射,在汝河上架起浮橋,是夜,主力開始強渡,於24日指曉渡過汝河。27日,野戰軍各路部隊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區,完成了千裏躍進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