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3 / 3)

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進入大別山後,趁國民黨軍尾追部隊尚在淮河以北,其大別山區兵力空虛之際,以第1、第2縱隊和中原獨立旅及第6縱隊1個族,部署在大別山北麓,吸引鉗製國民黨軍;以第3縱隊和第6縱隊2個旅分別向皖西和豫東地區展開,創建根據地,建立共產黨組織,開展地方工作。9月上旬,國民黨尾追部隊整編第46、第58師分別進至六安、霍山和固始、商城地區;整編第85師進至羅山、信陽地區;整編第10、第40師經宣化店向黃安、麻城前進;武漢行轅整編第65師進至黃安;整編第52、第56師進至漢口、信陽間;整編第7、第48師由經扶(今新縣)向麻城尋野戰軍主力作戰。野戰軍一部兵力,經連續3次戰鬥,在商城、光山地區,殲整編第58師6000餘人,保障了進入豫東南、皖西、鄂東地區部隊迅速展開,至9月底,先後攻克縣城23座,在17個縣建立了民主政權,在此期間,陳賡、謝富治率右後一軍於潼關、洛陽間連續作戰,殲滅國民黨軍23萬餘人;陳毅、粟裕率左後一軍在沙土集戰役中,全殲整編第57師,於9月下旬以6個縱隊進入豫皖蘇邊區。至此,劉鄧、陳粟、陳謝3路大軍,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陣勢,對迫使國民黨軍處於被動地位起決定性的作用。

什麼是膠東保衛戰

中國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在山東東部粉碎國民黨軍進犯的戰役。亦稱“膠東保衛戰”。

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挺進豫皖蘇邊區,內線兵團留在山東膠東地區作戰,國民黨軍為迅速結束山東戰事,以便轉兵他用,製定了“九月攻勢”計劃,由陸軍副總司令範漢傑指揮5個整編師共16個旅組成的膠東兵團,進犯膠東解放區,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兼政治委員譚震林)遵照中央軍委關於要多打中小規模殲滅戰的指示,集中4個縱隊又2個師的兵力,隱蔽在膠濟路南諸城縣和路北掖縣地區,迎擊國民黨軍的進攻。9月1日,國民黨軍膠東兵團由濰縣、青島等地出犯。內線兵團以第13縱隊主力在萊陽縣至招遠縣之間地區,給進犯的整編第8、第9師以重大殺傷,並於22日轉至掖縣東南大澤山區。國民黨軍雖進占膠東10餘座縣城,但損失14萬餘人。內線兵團第2、第7縱隊在諸城殲整編第64師2700餘人,於24日北上,與第9縱隊會合於朱陽地區,又發起膠河戰役。10月2日,由平度西犯的第64師主力進至範家集、三戶山地區,被第2、第9縱隊及第1縱隊獨立師包圍2個團被殲。第64師告急後,整編第9、第45師即由亭口、高密、濰縣向範家集增援,內線兵團即轉向打援,8日在山陽莊地區殲整編第45師第211旅,俘800餘人;9日,攻克諸城、掖縣,殲國民黨軍一部。膠河戰役,解放軍殲國民黨軍12萬餘人,結束了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進攻,使內線兵團開始轉入反攻。11月上旬,中原戰局緊張,國民黨軍整編第9師由高密進至濰縣集中,以空運赴援。內線兵團遂即發起膠高追擊戰,阻止第9師他調。6日,整編第9師西進至朱陽、丈嶺地區,遭第7、第9縱隊阻擊,改道東去,會合高密的第64師向膠縣、城陽撤退。第7、第9縱隊即跟蹤追擊,第2縱隊乘機攻占高密縣城,殲整編第64師1個團。第13縱隊圍攻海陽整編第54師主力,該師第198旅由平度赴援,被第9縱隊包圍於現子灣地區。國民黨軍膠東兵團又調青島整編第9師第76旅及第57旅馳援,第7縱隊立即轉兵阻援,將等76旅包圍於南阡地區,阻第57旅於靈山一線。海陽之圍未解,國民黨軍又調藍村地區整編第64師及第8師一部增援。內線兵團為爭取主動,伺機再戰,遂於11月30日主動退出戰鬥。為肅清膠東腹地國民黨軍殘餘,徹底鞏固後方基地,內線兵團於12月4日發起萊陽戰役。第7縱隊圍攻萊陽城,激戰一周,守軍整編第54師1個團及保安隊大部被殲;餘部退守核心據點城隍廟,後被第13縱隊第37師殲滅。萊陽被圍時,國民黨軍調青島第54、第64、第8師等部8個旅北援,內線兵團以第2、第9、第13縱隊頑強阻擊,予以重大殺傷;第7縱隊及膠東南海軍分區部隊向援軍側後迂回,迫使整編第54師等部於12月27日撤回青島。至此,戰役結束。此役,解放軍共殲國民黨軍63萬餘人,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膠東的進攻。

什麼是印巴戰爭

印巴戰爭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軍隊之間發生的衝突。其原因是原不列顛殖民地印度被劃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後而出現的問題造成兩國關係緊張所致。某些帝國主義國家隨後的幹涉,使得兩國關係更加複雜化了。1947~1949年衝突是印巴兩國競相為歸並查謨和克什米爾公國而鬥爭的結果。1947年10月22

日巴基斯坦的普什圖武裝民軍(2000人)進入查謨和克什米爾的領土,並開始向公國國都斯利那加城推進,從此開始了衝突。查謨和克什米爾的大君向印度求援,並宣稱願意歸屬印度。

10月27日簽署了公國歸屬印度的條約,於是印軍被調往公國境內,結果普什圖人的隊伍被驅出了斯利那加。隨後印軍對在公國領土上行動的巴基斯坦正規軍作戰。1949年1月1日在聯合國調停下停止了戰鬥行動,1949年7月27日雙方簽署了關於停火線的協定。巴基斯坦控製了查謨和克什米爾的西部和西北部(91萬平方公裏,150萬人口),印度則控製了南部、東部和中部,含克什米爾盆地(128萬平方公裏,350萬人口)。1965年衝突(1)發生於4月間,由有爭議的地區——庫奇蘭恩沙漠北部歸屬問題引起的。在這個地區印巴之間的邊界沒有劃定。印巴兩軍的分隊之間發生了戰鬥。6月30日簽訂了停火協定。1969年2月19日國際法庭在聯合國的庇護下作了裁決,對印巴有爭議的地區劃定界線。1969年4月印巴兩國同意了這一裁決。(2)8月5日,受過專門訓練的武裝分隊從巴基斯坦控製

的克什米爾進入克什米爾盆地。截至8月中旬印巴兩軍之間的戰鬥行動實際上已在停火線一帶全麵展開。在聯合國安理會敦促下,雙方於9月23日停火。根據蘇聯政府的倡議,巴基斯坦總統和印度總理於1966年1月4日~10日在塔什幹舉行了會談。會談中達成了協議,雙方武裝力量隨後撤到1965年8月5日前各自所占據的陣地。1971年衝突和東巴基斯坦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有關。巴基斯坦發生的危機造成數百萬東巴難民湧向印度,這就導致了印巴兩國關係激化。11月21日印巴兩國在東巴基斯坦開戰。12月3日巴軍又在印度的西部邊境開始了軍事行動。在東巴,印軍在當地“解放軍”遊擊隊的協助下於12月中旬前出到達卡。12月16日在東巴作戰的巴軍投降。次日西線也停止了軍事行動。東巴基斯坦獲得獨立。

為什麼說巴勒斯坦戰爭是中東衝突的起點

這是戰後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的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把巴勒斯坦劃為兩部分,即麵積為15萬多平方公裏的猶太國和麵積為11萬多平方公裏的阿拉伯國家;耶路撒冷為獨立實體,由聯合國管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拒絕接受該決議。1948年5月14日,根據該決議以色列國成立,美國立即予以承認。阿拉伯國家對此極為憤慨,決定發動“聖戰”。5月15日即以色列建國第二天,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宣戰。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的軍隊分別進入巴基斯坦,一場大規模的阿以戰爭爆發。戰爭伊始,阿拉伯國家在人數、武器及士氣上均占絕對優勢,連戰告捷,占領了巴勒斯坦大部分土地。以色列隻控製阿克、海法、特拉維夫等沿海城市,耶路撒冷新城至地中海一條狹長地帶和北部拿撒勒及其周圍地區,處境危急。5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阿以雙方停火4周的提案。在6月11日至7月9日的停火期間,以色列擴充兵員,從國外運進包括飛機、坦克、大炮在內的大量武器彈藥,戰鬥力大為加強,而阿拉伯國家不但沒有有效地部署下一步的戰鬥,其內部矛盾反而有所暴露和發展,這削弱了它們的戰鬥力。7月9日停火期滿後,以色列馬上從四條戰線對阿拉伯軍隊發起全麵進攻,迅速取得戰場上的優勢,占領拉馬拉、利達和加利利地區。7月15日安理會又通過美國提出的無限期停火的提案。在第二次停火期間,以色列進一步補充武器和兵員,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矛盾則有增無減。10月15日以色列破壞停戰協議,再次向阿拉伯國家發起進攻,以色列軍隊入侵內格夫,12月底又侵入西奈半島,在戰場上取得全麵勝利。在聯合國調解下,1949年2月到7月以色列分別與埃及、黎巴嫩、外約旦和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聯合國分治決議中劃歸阿拉伯人的4850平方公裏,從而占領整個巴勒斯坦80%以上的土地,96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戰爭中埃及占領了加沙地帶,外約旦兼並了約旦河西岸。此後,阿以衝突愈演愈烈,中東成為世界上一個戰火頻繁的地區。

馬來亞是怎樣獨立的

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戰爭。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馬來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46年3月,馬來亞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組成馬來亞人民聯合陣線和全國行動委員會。1947年7月20日,馬共領導發動了全國規模的抵抗運動。1948年2月1日,英國當局宣布成立馬來亞聯邦政府,6月18日,頌布“特別緊急條例”,取締馬來亞共產黨及“全馬行動委員會”、“馬來亞人民聯合陣線”等組織,許多領導人被逮捕。馬共遂領導人民開始了武裝爭取民族獨立的遊擊戰爭。駐馬來亞的英軍共11個步兵營。馬來亞政府警察部隊1萬人,特別警察部隊約24萬人,輔助警察部隊約15萬人。馬共領導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有6000~8000人,編9個團。1949年至1951年間,解放軍在廣泛開展敵後遊擊活動,襲擊警察據點,破壞公路、鐵路運輸的同時,先後三次向英軍發起了強大攻勢。英軍動用大量兵力,對解放軍多次實施“圍剿”,後又強製推行“布裏格斯”計劃,造成大片“無人區”。解放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遊擊戰爭,不斷壯大自己,給英軍以沉重打擊。至1951年8月,遊擊活動區擴展到馬來亞的四分之三以上領土。1952年,英軍利用解放軍的內部分裂之機,連續進行“清剿”。解放軍被迫退至馬來亞北部和東部熱帶叢林地區,並轉入小群分散活動。在馬來亞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下,英國不得不妥協。1955年7月,以馬來亞民族聯合機構主席阿卜杜勒-拉赫曼為首的政府組成。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共產黨為取得合法地位,宣布停止武裝鬥爭。

什麼是埃及民族解放戰爭

埃及爭取國家民主、獨立的武裝鬥爭。1945年12月20日,埃及政府照會英國,要求修改1936年的英埃條約。英國複照拒絕。由此,埃及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群眾性示威抗議活動。1951年10月15日,埃及議會通過決議,廢除1936年的英埃條約,取消關於英埃共管蘇丹的協定。英國為繼續控製埃及,遂進行武裝幹涉。17日,英軍進駐蘇伊士運河區的主要據點塞得港、伊士美裏亞和阿格魯伯要塞,並包圍了蘇伊士城,打死打傷埃及平民500餘人。11月13日,亞曆山大城20萬人舉行大示威。14日,開羅爆發100餘萬人的抗議活動。埃及解放軍團廣泛開展遊擊戰,打擊蘇伊士運河區的英軍。1952年1月26日,開羅人民舉行示威遊行,抗議英軍在前一天屠殺伊斯梅利亞的和平居民。示威群眾焚毀了屬於英國的建築物。美國乘機向埃及國王法魯克提出了“終止混亂狀態”的特別備忘錄。封建王室便殘酷地鎮壓罷工和示威遊行群眾,導致“七月革命”的爆發。7月22日,“自由軍官組織”決定在埃及首都開羅發動武裝起義(埃及稱“七月革命”)。當日午夜11時,起義部隊在坦克、裝甲車的支援下,迅速占領埃軍軍營內各兵種的重要據點,拘捕了各兵種的全部高級軍官,奪取了軍隊的領導權。至23日淩晨2時,起義軍完全控製了首都,武裝起義成功。之後,由“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所組成的革命領導委員會接管了全國政權,並宣布廢黑出國王法魯克。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成立,英軍被迫撤出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