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1 / 3)

為什麼裁軍至今仍是一個變數和難題

軍控與裁軍曆經坎坷,終於在冷戰結束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然而,雄關漫道,荊棘載途。未來在繼續裁減軍隊員額、削減核軍備的同時,將有核、生、化武器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危險;在國際社會努力控製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同時,還將繼續存在常規的高技術武器競相研製、發展和大量采購的勢頭,加上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實施軍控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使軍控與裁軍仍將是一個變數和難題。在美俄兩個核大國削減核武器的同時,世界上卻存在著核武器技術、生物和化學武器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危機。如,雖然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1993年相繼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以及美、俄、烏1994年1月達成全部銷毀烏克蘭境內核武器協議,減少了原蘇聯核武器擴散的風險,但來自俄國的核材料走私又引起國際社會新的關注。在更多國家明確放棄發展核武器的同時,一些事實上的核國家已經或正在中東、南亞等地區形成。據國外估計,到20世紀末,會大約有9個發展中國家擁有核武器,30多個國家擁有化學武器,10個國家擁有生物武器,20個國家擁有遠程導彈。若有恐怖勢力或集團掌握這些武器技術,就可能給世界形勢和安全帶來更加錯綜複雜和危險的局麵。美國前國防部長阿斯平稱:“彈道導彈技術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在全球範圍的擴散,已成為冷戰後時代美國國家安全麵臨的最緊迫、最危險的威脅。”克林頓政府將其列為美國防務戰略急待解決的核心問題,要求從政治外交和軍事兩個方麵采取積極措施,對付核、生、化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威脅。對朝鮮、伊拉克的核查,就屬於這類行動。但應該指出,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防止和遏製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問題上采取了雙重的標準,一方麵將矛頭對準與其“敵對”的第三世界國家,千方百計施以高壓,甚至不惜以戰爭相威脅,另一方麵對個別親西方國家則采取緘默和姑息的態度。美國還借口防止化學武器擴散,一手炮製了針對中國的“銀河號”事件,使其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真麵目暴露無遺。防止核擴散和禁止核試驗,既有可能製約核競賽與核擴散,也利於西方國家擴大其核優勢。高技術兵器發展與競賽勢頭猛烈,常規軍備控製麵臨著艱難的任務。90年代初軍備控製取新的進展的同時,新的軍備競賽也在加速進行。海灣戰爭中大量高技術兵器的運用及其高效能,對新的軍備競賽起了催化劑的作用。美國製定的1995~1999年國防計劃,確定重點發展隱形飛機、空間係統、精密傳感器、精確製導和定向能等先進技術武器。其中,美國特別重視研製“智能”武器,該類武器比美國在海灣戰爭中使用的“靈巧”武器更為先進,能自動搜索、自動發射、自動跟蹤和命中目標,可在遠距離迅速摧毀坦克和裝甲車。雖然美國正在裁減核武器的數量,但它仍在發展新式核武器。美國國防部和能源部仍在繼續研究三種新型核彈頭:第一種是能摧毀來襲導彈核彈頭或化學彈頭的低能量反導核彈頭;第二種是能打擊地下深處指揮所的核彈頭;第三種是能破壞電子設備和通信聯絡的電磁脈衝核彈頭。1993年5月美國國防部長阿斯平宣布結束“星球大戰”計劃,但又提出要建立“彈道導彈防禦係統”。該係統將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準備從90年代中期開始在美國本土部署750枚陸基反彈道導彈,從而為美國大陸提供有限的反導彈係統,以對付“恐怖主義國家”對美國可能進行的核攻擊;二是研製比“愛國者”導彈更新式的戰區反戰術導彈防禦係統,以對付類似“飛毛腿”導彈這樣的近程彈道導彈的襲擊。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仍在繼續研究原“星球大戰”計劃中的“智能卵石”等太空基反彈道導彈係統。美國政府1994財年撥給“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研製經費達38億美元。此外,美國和其它一些北約國家還計劃在地中海部署艦基反彈道導彈係統,以保護西歐國家免遭來自某些中東國家的彈道導彈襲擊。

日本1991~1995年度防務費預算總額為2276萬億日元(約合1720億美元),年增長率為3%,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中唯一軍費增長的國家。其中1995年防務費實際支出可能達到450多億美元,居世界第二或第三位。日本自衛隊的常規軍事裝備絕大部分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海上自衛隊的總噸位和空中自衛隊的戰鬥力都已居世界第三位。它將同美國一起實施戰術導彈防禦計劃,引進E-2C空中預警與指揮機,加速研製FSX戰鬥機。俄羅斯在國內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仍在研製“胖孩”等新型彈道導彈,並著重發展隱形武器、精確製導武器,以及新型戰鬥機、新型艦艇和電子戰係統等技術武器裝備。發達國家在裁軍的同時向世界一些主要地區大量傾銷先進常規武器,成為軍備控製的新難題。冷戰的結束使美國、俄羅斯和大多數歐洲國家政府急劇減少對武器的需求。這些國家把大力加強軍火銷售作為適應國防采購預算降低和本國軍品需求減少的新形勢所作的戰略調整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些大量向外傾銷的武器裝備中,美國所占比例最大。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表明,1992年世界常規武器交易額中,美國占46%,1994年已增至60%以上。美國出口的武器種類齊全,而且多為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同時,德國、英國和法國等也競相出口先進的常規武器裝備。據報道,德國已取代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二大軍火出口國。俄羅斯由於國內經濟困難和外彙短缺,更把廉價推銷前蘇聯的大批先進武器裝備,作為一種重要的創彙措施。

自海灣戰爭結束至1994年底,美國等西方國家已簽約向中東地區出售軍火逾300億美元,估計到1996年將達到600億美元,再加上培訓費與維修費,將達1300億美元。出售的武器包括F—16、F—15、“旋風式”戰鬥機,“阿帕奇”、“眼鏡蛇”武裝直升機,E—2C空中預警機,共1250多架,還有“愛國者”、“霍克”等防空導彈,“小牛式”地空導彈;俄羅斯的蘇—22、蘇—27攻擊機,改進型薩姆防空導彈和C—300能攔截導彈的防空導彈,還有大量的坦克,裝甲車輛等。美國和法國1992年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還向中國台灣出售大量先進的戰鬥機。東盟國家也用大量軍費采購先進的作戰飛機和艦艇。據統計,僅美國一家,1991年向世界上50多個國家簽約或銷售的武器出口額就達90億美元,1992年超過100億美元,1993年達到157億美元。這說明,本世紀末下世紀初,裁減和控製軍備仍是個尖銳、複雜而嚴峻的國際課題。履約直接關係到軍控進程與實效。隨著國際軍控條約涵蓋範圍不斷擴大,對核查手段的需求和依賴進一步增強,核查問題將越來越直接地影響到談判與履約的進程。西方國家將繼續推動建立包括“入侵式現場核查”在內的嚴格的核查機製。已生效和將達成的大量軍控條約,將使國際軍控進入“條約履行時代”。為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國際原子能機構需對60個國家的900個核設施進行安全檢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實施,將使120個國家的25000個設施置於國際監督之下。今後,有關國家尤其是軍事大國,將在履約問題上麵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對美國和俄羅斯來說,在2003年前將各自1萬多枚核彈頭削減到3000枚至3500枚,能否真正地削減,需要它們兩家認真履約,並且要接受聯合國核查機構的監督。

為什麼說中國是一支積極而可靠的力量

加快軍控與裁軍的進程,削弱軍備競賽,已經成為當前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靠誰來推動這一進程呢?隻能靠包括每一個國家在內的整個世界。事實已作出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實行、推動軍控與裁軍的一支積極而可靠的力量。中國從來都是反對軍備競賽的。愛好和平,是中國人民一貫的真誠願望。1995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的軍備控製與裁軍》白皮書,全麵闡述了中國對軍控與裁軍的基本態度,中國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對有關問題的看法。中華民族酷愛和平,曾經為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中國在近代曆史上,備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侵略、瓜分,人民飽受戰亂和淩辱。為了擺脫列強的奴役和掠奪,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贏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中國人民深知獨立、主權和平等的可貴。中國謀求和平與發展的宗旨貫穿於新中國曆次頒布的憲法之中。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起著國家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國“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1954年憲法規定:“在國際事務中,我國堅定不移的方針是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現行的1982年憲法再次確定:中國將“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是人類共同發展與進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發展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而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會更加有利於世界的和平。因此,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反對外來幹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廣泛同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友好關係,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並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主張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反對在國家關係中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中國國防政策是防禦性的,基本目標是鞏固國防,抵禦外敵侵略,捍衛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中國的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堅持走“平戰結合”、“軍民結合”的發展道路。中國實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堅持人民戰爭思想。中國不謀求世界或地區的霸權,中國不在外國派駐軍隊,不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中國的國防建設完全是為了防禦,不針對任何國家,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在貫徹國家對外政策和進行國防建設的過程中,中國重視軍控與裁軍的積極作用,認為軍控與裁軍有助於減少和消除戰爭危險,增加國際和平與安全因素;有利於改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增進各國之間的相互信任;有利於把更多的資源、資金和技術用於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中國認為國際社會應促進公正、合理、全麵、均衡的軍控與裁軍,並遵循下述基本原則:

——各國應遵守《聯合國憲章》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宗旨和原則,以及有關的國際法準則。在爭取軍控與裁軍的同時,必須製止侵略,公正合理地解決地區衝突,不得在國際關係中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國際關係中消除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裁軍創造有利的國際氣氛和條件。

——裁軍的最終目標是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全麵禁止外空武器,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削減常規軍備。擁有最多和最精良核與常規武庫的大國,在實行軍控與裁軍方麵負有特殊責任。——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防擴散本身不是終極目的,隻有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此類武器才能有效防止擴散;防擴散不應妨礙各國和平利用科學技術的正當權益,更不能因此而限製和損害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發展。

——各國均有保持正當國防能力合法自衛的權利,實行軍控與裁軍的各個階段都應保證所有國家的安全不受損害。國家不分大小都有權在平等的基礎上參加討論和解決軍控與裁軍問題。國際軍控與裁軍的實行不得損害任何國家的獨立和主權,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得幹涉任何國家的內政。

——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應嚴格管製敏感材料、技術及軍事裝備的轉讓,並采取克製的態度,停止不負責任的武器轉讓。

——各國應讚同、尊重並支持國家間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在自行協商、談判和自願協議的基礎上采取的軍控和裁軍措施。多年來,中國正是本著上述基本原則,承擔在軍控與裁軍領域所負的國際義務和責任,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1985年5月,中國鄭重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裁減員額100萬。這是中國多次單方麵裁軍活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表明中國積極推動軍控與裁軍的決心。這與當時國際上兩大軍事集團的軍備競賽形成明顯對比。

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保持一定規模的常備軍是中國國家安全的正當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其任務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製止顛覆和分裂,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參加國家建設事業,努力為人民服務。中國在確保國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始終將軍隊員額控製在最低限度。新中國在成立後的一段較長時間裏,一直麵臨著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孤立、封鎖、顛覆和破壞,因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經常處於臨戰的戒備狀態。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也積極努力控製軍備,分別在1955年和1958年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裁軍行動。80年代,中國的安全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為了集中力量加快經濟建設和進一步加強軍隊質量建設,中國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從過去隨時準備應付大規模戰爭轉變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為此,中國采取了大規模的裁軍行動。作為80年代大規模單方麵裁軍行動的序幕,從1982年到1984年,中國對軍隊進行了精簡整編和體製調整。1985年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這一行動範圍之廣、裁減幅度之大,為當時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所罕見。

——裁減員額。到1987年,人民解放軍的總員額由4238萬人減到3235萬人。之後,又作了進一步的裁減,至1990年,全軍總員額減到3199萬人,共裁減員額1039萬人,占裁減前總員額的245%,百萬裁軍的任務已超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