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撤並機構。大軍區由11個撤並為7個。全軍經過撤銷、合並、降級、改製,共減少團級以上單位5900多個。

——實行文職製度。將科研、工程技術、教育、文藝、衛生等係統的大部分現役軍官改為軍內文職人員。

——削減武器裝備。全軍共削減各種火炮近10000門;各型坦克1100餘輛;各型飛機近2500架;各型艦艇610餘艘。

——開放部分軍用設施。全國共有101個軍用機場、29座軍用港口向社會開放,並將部分軍事設施改為民用。在當時冷戰尚未結束,美蘇裁軍談判長期未果的情況下,中國單方麵大規模裁減軍隊員額的行動,不僅有利於促使當時的東西方兩大集團減緩軍備競賽的勢頭,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而且有利於在世界各國間逐步建立相互依賴的氣氛,改善軍控與裁軍的環境。中國此次裁軍行動對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一貫注重合理的國防費規模,依據國家財力可能,在綜合平衡的前提下適當安排國防費用,保障重點,合理使用,厲行節約,提高效益,用有限的經費維護國防建設的最低需要。1994年中國國防費為55071億元人民幣。其構成為:人員生活費187.74億元,占34.09%,主要用於軍官、士兵和職工的工資、夥食、服裝等;活動維持費188.45億元,占34.22%,主要用於部隊訓練、工程設施建設和維護、水電、取暖等;裝備經費174.52億元,占31.69%,主要用於裝備的科研、試驗、采購、維修、運輸和儲存等。從上述國防費實際構成比例可以看出,維持費用占了大部分。這些維持費,除保障人員生活和正常活動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經費用於社會性支出,其中用於退役軍官供養、軍隊子弟學校和幼兒園的經費近37億元。勤儉建軍、艱苦奮鬥是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中國人民解放軍除開展清倉利庫和修舊利廢等群眾性節約活動外,還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農副工業生產和經營活動。這些主要是為了解決隨軍家屬和子女就業,改善基層部隊物質文化生活,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中國國防支出始終維持在確保國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上。1979—1994年,國防費的絕對值年平均增長6.22%,而此期間全國零售物價總指數年平均上漲7.7%。如保持1979年國防

費實際購買水平,十六年需撥國防費5812.94億元,而實際撥4164.99億元,僅占需撥款的71.65%。為保證物價上漲條件下軍人生活水平不降低,國防費中人員生活所需支出大幅度增加。近年來,中國年度國防費的增加,主要為彌補物價上漲和保障人員生活。與世界其他國家已對外公布的國防費相比,中國國防支出的總體水平是相當低的。按人民幣對美元的年平均彙價計算,1994年中國國防費僅為63.9億美元,隻相當於美國的2.3%、英國的18.3%、法國的18.6%、日本的13.9%。若按全國人口計算,1994年中國人均國防費隻有5.36美元。中國國防支出的低水平,不僅反映在國防費的絕對值上,而且也反映在國家國防負擔的相對比例上。1979~1994年,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5.6%下降到1.3%;國防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也從18.5%下降到9.5%。1994年,中國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3,而美國為4.2%,英國為3.6%,法國為3.18%;中國國防費占國家財政部支出的比例為9.5%,而美國為18.9%,英國為9.64%,法國為13.6%。

以上事實說明,中國的國防建設是低投入型的。今後隻要不出現嚴重威脅中國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情況,中國的國防費就不會有大幅度實質性的增加,中國永遠不會威脅、侵略別國。 中國一貫認為,爭取實現裁軍,維護世界和平,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長期以來,中國重視並支持國際社會為促進軍控與裁軍所作的持續努力。自1971年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軍控與裁軍活動。中國以認真的態度參加聯合國大會和負責審議裁軍與安全問題的第一委員會以及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會議。中國派高級代表團參加三次聯合國專門討論裁軍問題的特別會議,以及“聯合國裁軍與發展的關係”國際會議。中國重視並支持通過談判締結軍控與裁軍協議和條約。中國自1980年起正式參加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的工作,積極促進各項裁軍問題的談判和達成有關公約。中國讚賞並支持聯合國倡導的各項裁軍活動。1987年,中國作為東道主同聯合國合作在北京召開了“世界裁軍運動”區域討論會。中國響應聯合國的號召,就裁軍問題進行廣泛宣傳,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國際和平年”、“裁軍十年”等活動。中國曾多次派人參加由聯合國主持的有關研究裁軍和安全問題的專家組、討論會,認真負責地為擬訂公正合理的研究報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國際軍控與裁軍活動中,中國一貫積極支持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提出的合理建議和主張。70年代初,中國支持斯裏蘭卡等國關於把印度洋定為永久和平區的建議。1973年和1987年,中國分別簽署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禁止核武器條約》的第二號附加議定書和《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的有關附加議定書。中國一貫尊重並支持有關國家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自行協商、自願協議的基礎上建立無核區的要求。根據這一立場,中國歡迎非洲國家達成《非洲無核區條約》,支持著有關國家建立朝鮮半島、南亞、東南亞和中東等無核區的主張。中國並與一些國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軍備控製與裁軍問題的磋商。中國參加了一係列重要的國際軍控與裁軍條約或公約,主要有:《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協定書》、《禁止或限製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份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南極條約》、《關於各國探測及使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活動所應遵守原則的條約》、《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條約》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中國還簽署了《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中國高度重視這些國際法律文件對促進國際軍控與裁軍的積極作用,嚴肅認真地履行自己所承擔的義務。中國代表團正在積極參加《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和《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公約》的談判工作。中國不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而且還以許多現實、合理的主張,積極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

早在1963年,中國政府就發表聲明,主張全麵、徹底、幹淨、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中國在發展核武器問題上一貫持十分克製的態度,核武庫一直維持在十分有限的水平。中國的核武器始終以自衛為目的,不威脅別國,不參加核軍備競賽,在核試驗方麵也始終保持克製。中國政府曆來反對核訛詐和核威懾政策。1964年10月16日,中國政府鄭重建議:召開世界各國首腦會議,討論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問題。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承擔義務,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區使用核武器,彼此也不使用核武器。中國自擁有核武器第一天起,就莊嚴地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無條件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作為一個核武器國家,中國從不回避自己應負的責任,主張核武器國家應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曾多次建議核國家談判締結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際條約。1994年1月,中國正式向美、俄、英、法等國提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條約》草案,並建議五個核國家盡早在北京就此進行首輪磋商。1995年4月5日,中國再次正式聲明,重申無條件向所有無核國家提供“消極安全保證”,並承諾向這些國家提供“積極安全保證”。中國的上述主張得到了廣大無核國家的支持。在實現消除核武器目標的過程中,中國主張防止核武器擴散。1995年5月,中國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與延期大會上,支持該條約無限期延長的決定,同時也讚成“核不擴散及裁軍原則和目標”、“加強條約審議機製”和“中東無核區”三項決議。中國認為,會議的結果符合所有締約國的利益,有助於維護世界和平、安全與穩定。中國認為,該條約的無限期延長,再次確認了核裁軍、防止核擴散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國際合作的各項目標,而不應被理解為核國家可永遠擁有核武器。

冷戰時期,中國堅決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強調實現裁軍的關鍵在於兩個超級大國率先采取實際行動。中國在1978年聯合國第一屆裁軍特別大會上提出:兩個超級大國不論是核軍備還是常規軍備都大大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必須率先采取裁軍行動。在1982年聯合國第二屆裁軍特別大會上,中國進一步提出具體主張:美蘇兩國應停止試驗、改進和生產核武器,並率先大幅度削減其各種類型的核武器和運載工具。中國所提出的“兩超率先”主張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讚同,對推動美蘇談判並取得實際裁軍進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為逐步實現無核武器世界的目標,中國在1994年第49屆聯大上進一步提出了一個完整的、相

互聯係的核裁軍進程建議:所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宣布無條件地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立即談判並簽署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條約;支持建立無核區的努力,保證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通過談判爭取不遲於1996年締結一項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主要核大國如期實施現有核裁軍條約並進一步大幅度削減核軍備;通過談判締結一項禁止生產核武器用的裂變材料公約;簽署全麵禁止核武器公約;所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承擔徹底銷毀核武器的義務,並在有效國際監督下付諸實施;在防止核武器擴散和推進核裁軍進程的同時,積極推動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

關於裁軍,1986年,中國首次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關於核裁軍和常規裁軍的兩個裁軍提案,指出美蘇在核裁軍和常規裁軍問題上都負有特殊責任。此後,中國連續五年都在聯大第一委員會提出上述“兩案”,均獲協商一致通過。中國此舉為推動核裁軍和常規裁軍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取得實際進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反對外層空間軍備競賽,自1984年起,曾多次在聯大提出關於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決議草案。中國認為,外層空間屬於全人類,應完全用於和平目的,任何國家都不應發展任何類型的外空武器,以實現外空“非武器化”。近年來,軍備透明問題引起各國關注。1991年,中國向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提交了“關於軍事情況的客觀情報問題基本立場”的工作文件,全麵闡述了軍備透明問題的立場:軍備透明的目的應是增進各國、各地區及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穩定,應遵循各國安全不受減損的基本原則;軍備透明的具體措施,應由各國通過平等協商,共同確定,自願參加。中國的上述原則對促進實施適當、可行的軍備透明措施具有積極作用。中國重視區域裁軍問題。1991年,中國向聯合國裁軍審議員會提交了關於區域裁軍的工作文件,提出一整套原則立場:雙邊、區域和多邊裁軍應相互促進;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和環境對促進區域裁軍十分必要,區域外的國家,特別是最大武庫區,應對區域裁軍努力給予積極的合作和支持;在考慮區域裁軍問題時,應承認並尊重各地區的安全環境、軍備水平的差異,在措施和步驟方麵,不存在對各地區普遍適用的模式。中國的上述立場基本被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的最後文件所采納。作為一個亞太地區國家,中國高度重視本地區的安全、穩定、和平與發展。1994年,中國提出亞太安全的三個基本目標:保持本國的穩定與繁榮;維護長期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基礎上開展對話與合作。針對亞太地區的特點,中國主張亞太安全合作應遵循並采取以下原則和措施:以《聯合國憲章》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互相尊重、友好相處的新型國家關係;以促進經濟共同發展為目標,建立平等互利、互相協作的經濟關係;以平等協商、和平解決為準則,處理亞太國家之間的爭端和糾紛,逐步消除地區不穩定因素;以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為宗旨,堅持軍備隻用於防禦的原則,不搞任何形式的軍備競賽;以增進了解和信任為目的,促進多種形式的雙邊或多邊安全對話與磋商。中國的立場得到了廣大亞太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一貫重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積極推動建立雙邊信任措施。近年來,中國分別與一些周邊國家進行了多層次的磋商,並采取了一係列的實際行動。中國與前蘇聯簽署了《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指導原則協定》。中俄首腦聯合發表了關於“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互不將各自的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的聲明。中印締結了《在邊境實際控製線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中國還應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的請求,發表了關於中國向兩國提供安全保證的聲明。

近年來,國際局勢雖趨緩和,但由於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天下並不太平,地區形勢持續緊張,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舊的矛盾還未徹底解決,新的矛盾又在出現,國際軍控與裁軍任重而道遠。因此,徹底消除戰爭慘禍,實現全麵、持久的和平,依然是愛好和平的人們所麵臨的一項十分複雜和艱巨的任務。

為什麼說“山姆大叔”是最大軍火商

冷戰結束後,世界軍火市場有點不景氣,許多國家軍事工業趨向萎縮。然而,“山姆大叔”——美國,其軍工卻一枝獨秀並仍在大做軍火生意。它在軍售問題上像在其他許多問題上一樣,奉行的是霸權主義政策。它口口聲聲要加強控製武器擴散,對別國正常的數額不大的軍火貿易橫加幹涉,動輒進行“製裁”或以“製裁”相威脅,而自己卻無止境地開拓海外軍火市場,大量出售各類先進武器,已成為當今世界擴散武器的頭號軍火商。美國軍火出口被認為是“最有競爭力的出口項目”。在80年代東西方冷戰高峰時期,美國的軍工企業達到鼎盛,每年出口的各種軍事裝備高達80多億美元。不過,那時的美國還無法在國際軍火市場獨占鼇頭,因為當時蘇聯的軍火出口略占上風。到了80年代末期,美國的軍火出口同蘇聯平分秋色,1990年首次超過蘇聯,隨後連年稱霸世界軍火市場。從1990年到1993年,以199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美國常規武器出口額分別為108億美元、121億美元、117億美元和105億美元,約占整個世界軍火市場的38%。而俄羅斯的軍火出口還不到20億美元。1994年,美國在世界軍火交易中的比例高達55%。據報道,1995年美國在世界軍火市場出口總額高於1994年,“超過了世界上其餘武器出口國加在一起的總和”。美國軍火銷售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多、技術含量高。就種類來說,陸海空三軍武器兼備,防空、反艦、預警等裝備均有。從高技術含量來說,出售的武器中包括:F—15、F—16、FA—18戰鬥機,E—2C“鷹眼”空中預警機,“愛國者”防空導彈,“魚叉”反艦導彈,“宙斯盾”艦隊防空係統、M—1A2主戰坦克等。這些大都是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