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2章 第卅閑談網站上禁止出現的字詞文句(1 / 2)

說起來像是賣弄,粗算起來,獨自遊蕩國內冠名“文學”“哲學”“社會話題”“文化藝術”等名目的網站,也有十多年了。在這期間,親臨並目睹的因為過度“自由”而被“關、停、並、轉”的論壇和網站,應該有三五家吧;另外,我自己的文章或跟帖遭到刪除、屏蔽或警告的情況,雖不經常發生,但近期也有過。對於此類像是“清淨網絡環境”的現象及其問題,僅從“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角度出發,也都容易理解。所以,若對此再大加評說或感慨,亦無什麼意思了。

甲午年,已到了“年末歲首”之際,而這段時光凡國內的單位或組織都慣常進入了“總結、彙報、評比”階段了。

是啊!作為網絡上的散兵遊卒,盡管沒有組織上要求寫總結的壓力,但回首即將過去的一年,無論對於中國社會還是平民百姓,特別是相關文學藝術的愛好者,都應該有所驚醒和感悟。至於驚醒和感悟些什麼,那是“見仁見智”的玩意兒。對我而言,隻想彙總並探討一下這樣一種現象和問題,即:多年來,尤其眼下在網絡上傳文章時,還經常被用“*”或“?”替代或被刪除的究竟是些什麼內容的“字詞文句”。

無須從開天辟地說起,單言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在所謂“知識爆炸”的八十年代,國人中一部分年輕人那份“如饑似渴”的讀書勁頭,真的像是三五天沒能進食者,吃相上“狼吞虎咽”不說,吃的東西也是“饑不擇食”。不過,話雖說是“不擇食”,但也必須是“能食”的才可以吧。於是乎,那一段時間裏重印、翻版的古今中外名著就特別的多。不過,許多人即刻就發現了在那些個還散發著新鮮“墨香”的典籍書本中,不是少了什麼就是多了一些新東西。那麼,這裏麵少了或多了的又是些啥玩意呢?除了重新翻譯或蟲蝕或脫頁或故意不加說明而刪除者之外,最常見到的就是書裏麵經常見到一個到多個或單立或聯排的“□”樣符號,有時幹脆在一段顯然還沒有完結的文字後麵直接加上了“(此處刪節了X個字)”。也就是這樣一種新時代和新現象之中,步入了九十年代之後才出現了某名人大家在其新出爐的文學大作裏麵“堂而皇之”地如法炮製,甚至都沒有聽說有誰出來挑明如此一番做派究竟屬於“諷古”抑或算是“襲今”。

其實,自古以來,不僅隻有中國,即便在國外文明程度最為發達的國家或民族曆史上,也都出現過“禁書”,也有過“節本”“潔本”“縮寫本”或“全本”之類的一書多版本現象。所以說,針對類似版本轉換方麵的原因和理由,依然不是本文意欲探究的事情,而是想借此提出國內進入二十一世紀所謂“地球村”化的網絡世界後,那樣一份延續著八十、九十年代的世道“新”風尚,究竟又升華成為何等模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