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1章 《明湖夜話》之“序”(1 / 1)

“編輯成書、集章成冊”這兩個成語,一般來說,應是一碼事。即把一段時期零星的隨筆散記,或不分優劣,悉數收納;或去粗求精,擇優錄取。

單就個人作品而言,上述前者,最常見於名人大家,雖有的在生前作為,而通常更多見的是身後的事情。究其原因,自然會有許多理由,單從文化傳承上看,或許為了達到透視“文如其人”的目的吧。而上述後者,曆史地去看,無論是否為了成名成家者,凡在生前有“作品”的,一旦有時機,也都樂於這樣去做。其實,如此行為舉止,既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常態世俗,也是人性心理上的一份自然需求,即希望把自以為最有“成就感”的東西,拿出來示人。

其實,上麵兩種情況都十分常見,眼下隨處可見的某某全集或選集既是。但這裏麵通常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無論“全集”還是“選集”,經常都很難做到名副其實,尤其是那些曆史久遠或適逢兵荒馬亂者,能夠存留的作品,往往掛一漏萬。

我自己曾經在一所百年老校清理圖書館之際,收斂了數冊民國時期出版的王維、歐陽修、蘇軾等文學名家的文存輯本。到我手裏的雖不成套,但從每一冊的作品彙集中可以看出,當時出版者試圖把這些人物生前身後或署名或經考證的“其人其書”搜羅殆盡。在這些零散的輯本中,雖沒能見到可以表明出版者如此作為的目的與說明,但就我自己而言,卻正是通過讀習類似這樣一些“全本”的書籍,才從中得出了一種認知,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應隻因為背誦了聖賢名人幾首沁人心脾的詩詞,或僅僅學習了他們數篇聞名遐邇的文章,即刻便欽佩有加、視為神明,甚者盲目崇拜、感恩頌德,而應去更廣泛地接觸了他們生平中像是書評、遊記、信劄、銘誌或書法、繪畫之後,才能夠真正感受並認識到所謂“名人大家”的人格魅力及其思想高度,也才能從中切實體會到他們生途中亦不乏庸常人的喜樂悲哀和成敗得失。

《明湖夜話》顯然有模仿“文革”前鄧拓先生(筆名馬南邨)《燕山夜話》的味道,而我自己也不否認曾經用心找尋並讀過該書。但是,就《燕山夜話》作為隨筆散文輯本而言,我個人對其評價並不是很高,更無意通過模擬其文筆或其作品名稱的方式,來拉大旗作虎皮。不過,單就《燕山夜話》何以能夠成為新中國一段時期的文化毒草?類似此樣的疑問和顧慮,即便眼下,若能進行公開探討和爭鳴,依然都是十分有社會意義的文藝話題。僅在這一問題上,也不妨照直說出一份暗藏我心底的顧忌和渴望,就是希望現在的中青年人,尤其愛好文藝者,去讀一讀《燕山夜話》的內容,或許從中能夠發現當下或未來中國文藝發達與否的問題和方向,更尤其在目前大好形勢下。

如同在“起點”網站中《明湖夜話》卷首的附言,初步計劃把《明湖夜話》作為一本合乎自我理念的“純文學”輯本。在內容上,無論過去創作還是近期書寫,唯借助本次“彙集成冊”的機會,盡可能理順、充實和整改以往散在個別篇章中的晦澀、奔逸、偏執等語病或錯誤。

毋庸諱言,“舔犢之情、王婆賣瓜、孤芳自賞”從來都是作文者不容易克服掉的魔障。所以,本書中的文字,雖然已經有過多次省醒和整修,但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必定不在少數。還是那話,深望編輯、讀者和同好們,不吝批評、指正。

(2014年11月21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