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哥,你上次說的那個插秧機怎麼樣了,那個鏈條解決了嗎?”老關頭背著手邁步走進徐凡的匠作房。
原來,自從老關頭聽說徐凡“發明”的新犁一天可以耕作幾十畝之後,就屁顛屁顛跑過來找徐凡,希望他將新犁推廣,讓村裏的人也跟著受益,徐凡當然不會藏私,古代的鄉下人樸實,這段時間又跟著給徐凡蓋房子,可是出了不少力,徐凡當即就將準備的55型改良犁的圖紙交給了老關頭,順帶著又將自己抄襲準備好的竹礱、手搖風車、人力插秧機的圖紙交給了老關頭,並且詳詳細細的給老關頭講解,隻把老關頭說的一臉驚呆。
這個時代水稻去皮基本上都是采用石舂舂米,小麥穀子基本上也是靠碾壓後用簸箕上下顛,插秧更不用說了,那就是騎著木製的秧馬在田裏手工插秧,效率低不說,一天下來也是累得腰酸背疼。而徐凡抄襲的竹礱每天不但可以破稻穀200公斤,而且不傷稻米,再用手搖風車一吹,即可吹跑比稻米輕的稻穀殼和其他雜物,還能分出秕穀,那得多輕鬆啊。更不用說人力插秧機,這種半自動的機器一天就能插秧幾十畝地甚至上百畝,這比之前快了十幾甚至幾十倍啊,這對主要種植水稻的南方來說,簡直就不可想象,還有那個改良型的耬車,耬鬥內裝上種子,一頭牛拉著五個犁鏵,一人操縱,配合上解放犁,一天就能耕種四五十畝地。再加上已經經過證明的解放犁,這一整套新式農具,完全可以讓莊戶們以後種地打糧就跟玩似的啊。
老關頭呆呆的看著徐凡,驚為天人,說這一套新農具如果真有徐凡說的那麼好,一定要打板將徐凡供起來,這就是活神仙啊,搞得徐凡一臉不好意思,連連擺手。
可誰知,其他四種工具在製作的時候很輕鬆,畢竟用料和形製較為簡單,再有徐凡的分解圖就更不成問題了,可是人力水稻插秧機因為鏈條太難製作而無法製造。
眼看著育種的水稻秧苗已經長成,可以插秧了,襄陽這個地方采用一年兩熟製,每年3月和7月份左右育苗,5月份和9月份左右插秧,8.9月份和11、12月份左右收割。
徐凡趕緊用手機又找了一份後世簡單點的純人工的插秧機,就是那種類似倉庫使用的兩輪手推車樣式,走一步停下手拉一個把手取秧然後插秧,雖然效率稍微低一些,但是不能晚了農時啊,而且相比這個時代來說,那也是高效率了,而且基本上是純木質結構,造價相當低廉,短時間就推廣開來,徐府的莊戶們更是製作了60多套新式農具,看著花錢如流水,徐凡也是痛並快樂著,管家李老漢更是每天都監督著莊戶們小心使用,每天耕作完,趕緊擦拭幹淨,保養一下就鎖到倉庫裏。
雖然莊戶們也是紛紛感謝,交口稱讚,老關頭更是喊著要給徐凡建長生祠,但是徐凡不死心,明明有更好的,誰願意用差的啊,緊盯著莊戶們又捂上一次農家肥,沒有化肥加上又是荒了好幾年的荒地,徐凡可不敢含糊,然後就將收買秧苗和耕種的事項交給李老漢和莊戶們,一頭紮進“徐府”,仿照後世煉鋼冶鐵的小鋼爐盤起一個火窯,又將鏈條分解,按圖在縣城鑄鐵坊訂購了幾個鐵模,可是木炭的燃燒溫度太低,雖然徐凡考慮到保溫措施將火窯糊了好幾層,可是也隻有1000多度,金銀鋁銅都能融化,就是無法熔化鐵。
徐凡皺眉半天,想起來,唐朝應該開始產煤了,問了一圈,結果沒人知道。最後還是一個莊戶說在關內雲州的平城附近,有人挖出過一些叫蝶的東西,後來用木炭給引燃了,燒的通紅通紅的,熱浪襲人,而且半天不熄,有點像徐凡說的煤。
徐凡一聽,蝶?那不是古時候煤炭的稱呼嗎,而且,平城,不就是後世的山西大同,那地方到處可都是煤礦啊,據說累計煤炭儲量376億多噸,後世隨便一個小煤礦老板可都是十幾億幾十億的身家啊。徐凡當即就讓這個叫李廣的莊戶帶著十幾個人,帶著600兩銀子趕往山西,能買多少,買多少,這東西就算不冶鐵,取暖也是好東西啊。
可是襄陽距山西一千多裏路,來回怎麼著都得一個多月,遠水解不了近渴,沒辦法,徐凡隻能用鋁和銅做的鏈條做出十幾台半自動的人力水稻插秧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