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離市區數十裏之外的郊區。市宗教局答應在那裏幫我們重建一座寺廟,如今已經開始動工了。但是,新寺廟與古佛完全不是一回事。施主如果方便,可以親自到郊區去考察一番。”
“你們沒有上書市政府麼?”
“已經聯名上書了,但每次的上書都石沉大海。施主如果能夠為寶寺呼籲呼籲,保住寶寺,將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阿彌陀佛。”
山澗寺是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樣的寺廟,僅僅以影響市政規劃為理由進行強拆,未免有些說不過去。
從山澗寺回來之後,李向澤立馬趕往遊興市宗教局。宗教局金局長到市政府開會去了,辦公室主任老王得知李向澤的來意後,給他談了一些情況,但與小和尚所言出入不大。
因為部分關鍵人物尚未采訪到,李向澤決定以連續報道的方式來做這個選題。當天,他寫出第一篇報道——《遊興山澗寺麵臨拆毀引發爭議》,發表在《險水都市報》的文化版。
稿件刊發後,遊興市宗教局的金局長馬上打電話給李向澤,在電話中,金局長說:
“山澗寺中的古文物早已在文革中被毀壞,如今除了四周的牆壁之外,其他全是現當代的東西,因此遊興市早就取消了該寺的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資格。”
與金局長說法不同的是,遊興市文化局文物科退休幹部董兢卻認為,山澗寺的主要文物並未被毀壞,在僧人們的保護下得以保存下來。鑒於此,遊興市於1988年下發了《關於公布遊興市第一批文物單位》的文件,文件中明確將山澗寺列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雙方的辯論,李向澤的第二篇報道《山澗寺是遊興市的古建築嗎》順利出爐。這下,李向澤差點闖下大禍。
稿件刊發的當天下午,李向澤本來到郊區去做另外一個采訪,但報社來電,要求他火速趕回單位,出了大事。
李向澤回到報社的時候,已是下午5點多鍾。報社裏人來人往,比往日嘈雜許多。主編伊彪辦公室的門敞開著,裏麵除了伊彪本人之外,龔明強助理、銀尚橋社長都在。還有三個陌生人,從他們的外表看,是有身份的人。
“小李,你過來一下。”伊彪說,沒有任何感情色彩,平時叫他“向澤”時的那股親熱勁蕩然無存。
“這位是遊興市統戰部部長朱保全同誌,這位是副部長敬青浪同誌,這位是宗教局局長金投鑫同誌。”伊彪主編一一介紹著,“這個就是我們報社的小李。”
李向澤已經完全知道了他們的來意。《險水都市報》這幾個月的銷量突飛猛進,已經超過20萬份,在總人口隻有80餘萬的遊興市,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遠遠超過當地的黨報《遊興日報》。因此,關於遊興市的負麵報道,產生的負麵影響肯定是很大的。但具體能有多大,李向澤暫時還預計不到。
“中央領導告誡我們,民族問題無小事,宗教問題也無小事。”朱保全部長發話了,一字一頓,仿佛以此強調他話語的份量,“遊興市80萬市民,有8萬左右的佛教信眾,如果全部鬧起事來,後果恐怕非常嚴重,責任不是一個遊興市政府能夠承擔得了的,更不是一家日報社能夠承受得了的!”
“今天,有3000餘名居士拿著你們報紙,到宗教局門口靜坐示威,要求宗教局放棄搬遷山澗寺的想法,確保山澗寺的長久安全。如果不同意他們的要求,他們將一直坐下去。宗教局位於市區中心,是繁華的商業地段。但是,因為靜坐的緣故,馬路已經被堵了三個多小時,過往車輛不得不繞道而行。如果有不法分子趁機搗亂,後果將不堪設想!”金投鑫插了幾句話。
“因此,我們不得不出動公安民警、武警500餘人,在現場維持秩序,防止事態惡化。”朱部長繼續說,“你們的報道已經實質上誘發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說這句話時,李向澤發現伊彪主編的臉部肌肉抽動了一下。
銀尚橋社長這時發言了:
“小李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新聞激情有餘,政治經驗不足,他可能自己也沒有料到報道會帶來如此惡劣的影響。這一點,小李一定要在報社的大會上作深刻檢查。此外,我們已經派出所有發行人員,將報攤上沒有銷完的報紙全部收回來,集中銷毀。如果可能的話,由你們組織一篇關於山澗寺的報道,我們報紙作一次正麵、免費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