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愛”,它所要說明的,是生活中缺少不了愛。“愛”隻是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常見的東西往往是理性世界並沒有把握的東西。所以,若是從理性中發出問號:“愛是什麼?”可能立即會使你作出結舌的表態。反之,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本文正是力圖從理性中對於“愛”作出一些回答。
一愛的定義和分類
愛是主體對客體的最真誠肯定。它發之於情,約之以理,顯之於行。它是發自“我”內心的一種對他人和事物的深摯的親近感情,是對我們所親近的生命和事物的主動關注。
愛具有如下三個特征:
首先愛是一種關係,是一種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在不發生主客體之間的聯係的地方,是無所謂有愛的。愛自己,看來主體和客體都是同一的“我”,但是,在產生這種“愛自己”的感情時,一定發生了兩重性的變化,即“我”。分化為主體的我和客體的我,當作為客體的我滿足了主體的我的某些需要時,或者客體的我表現了主體的我的某些願望時,這時,“愛自己”的感情才會產生。所以,要發現愛在哪裏,必須到主客體的關係中去尋找,否則,就是緣木求魚。
其次,愛是一種肯定,是主體對客體的肯定。主客體之間,有愛和恨兩種極向對立的感情。恨是主體對客體的否定,是因為客體不僅沒有滿足主體的需要和表現主體的願望,而且更為本質的是客體傷害了主體的利益,或者使主體的願望不但得不到表現,而且還阻礙了主體去表現自己的願望。所以,恨雖然是主客體之間關係的感情表現形式,但它和愛是截然相反的感情。愛所表達的,是當客體滿足了主體需要以後,使主體獲得了切身利益以後的感情。如果主體認為客體能夠表現主體的願望,或者能夠使主體獲得切身利益時,主體產生的感情,也不是愛,而是追求向往。可見,愛所表達的感情是一種以實際利益為尺度的價值判斷,是主體對客體的最真誠的肯定關係。
最後,愛是一種過程,是主體將自己對客體的最真誠的肯定的感情轉化為主體對客體的珍重、保護或扶持的行為實踐活動。如果沒有這種轉化的過程,愛也僅僅是停留在嘴巴上或者是構想之中。行為既是一種活動,也是動機—效果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愛不僅是因為主體得到了客體的好處而表達的感情形式,而且也是主體輸送給客體的一種實際利益的方式。愛不僅是獲得,而且也是給予;愛不是單方麵的一向性感情,而是雙方麵相互饋贈的與日俱增的感情,愛是相互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愛概述為下:它是以真誠的肯定態度,以獲得和給予同增的實際利益為判斷的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愛,根據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狀況,可以把愛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即情愛、友愛和物愛。
情愛也就是愛情,是男女之間的一種傾慕之情。“愛情是人類精神的一種深沉的衝動”,是表現在一個有理性思維的生靈上又夾雜著非理性情感的一種衝動。它是人們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純粹生物性的性愛是屬於自然界的。人類的愛情行為是人類社會、人類文化、人類道德和人的心理作用的產物。這正如弗羅姆所說:“愛情是一種生產形式,創造出一個人與他人,與自己的某種聯係,它意味著責任、關心、尊重和了解,以及希望別人成長和發展的意願。”
友愛,是人類之愛的一種普遍形式。它是相互對等或基本對等的親近感情。所謂相互對等,即友愛雙方在親近性質上的一致。它超越了年齡、性別、職業、地位、國度等藩籬的限製,以自由天使的身份尋找著另一顆心靈的共同振動。一個人,一個真正意義的人,都會有一種歸屬感,這種歸屬感的需要刺激著每個人去尋找知音和友誼。真正的友誼是珍貴的。高貴的友誼也是存在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高尚純潔的友誼的典範。在中國文化中,我們常聽到莫逆之交、忘年之交和刎頸之交的軼事,其實這些都是人們獻給友愛的頌歌。
情愛和友愛描述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一種有別於它們的愛物之情,即物愛。客觀世界是博大宏深的,物愛的內容也異常豐富。人們對物的愛戀,也同愛情與友誼一樣,由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來確定。主體的需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有審美的、功利的、生理的、心理的……人的需要的層次性決定了對目標追求和對事物好惡的多樣性。例如,有的人謳歌宇宙的恢宏,山川的美好,旭日的光華,明月的清輝;而另外的人卻致力於追求麵包和金錢。顯而易見,前者是為了審美的需要,而後者抑或是為了滿足生理的需要,抑或是滿足貪婪的心理的需要。不管怎樣,他們總是表達了自己對物的肯定態度,因此,可以統稱為物愛。
另外,根據提供需要的客體不同來劃分,我們還可將愛分成母愛、妻愛、夫愛、師愛、組織之愛、祖國之愛等等。這些來自不同對象的愛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角度扶持著一個人健康成長。生命就像一根藤蔓,它的每一節都是依附在這些愛的支柱上,一級一級向上延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