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形意修煉篇(2 / 3)

血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變其常態。常言道,怒發衝冠,虎須倒豎,是指人在極端憤怒下的外在表現,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講究心一顫而四梢齊,內勁出。毛孔的開合,可使血液循環暢通而力量充實,舌頂上齶,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氣浮,不口幹;手指腳趾扣,可使氣注於筋而四腳有力,齒叩可使精神貫骨,而身堅力發。所以在行功時,要做到發欲衝冠、舌欲催齒、甲欲透骨、牙欲斷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勢,四梢齊一,氣聚力實,下盤穩固,勇猛外宣,使敵膽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練精精,指人體內維持生命的高級物質——**。我國的中醫理論和曆代武林高手都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則氣足,氣足則神充,神充則陽剛外溢;若精枯則氣竭,氣竭則神無,神無則命休。可見人生有精則生,無精則死,充分說明了精對維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難生易耗,明知是寶而珍惜鍛煉者極少。故車氏曆代先師諄諄告誡門人:“要節欲,以保精養精”。形意古譜上講“精養實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要練形意真功,必須節製性欲,若性欲無度,必造成精元氣虛,身體衰弱,抵抗力下降,易發疾病,這就失去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基本條件,欲達上乘功夫則可望而不可及。練意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指大腦)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大腦是神經係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麵:1.意動身隨。無論是演練套路,還是與人較技,一舉一動,都是以意領先。攻防進退,吞吐趨避,動作規範,凡一舉一動,都在意識指導下進行。2.以意領氣。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內三合與外三合,動作與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隨意轉,以意領氣。意到、氣到、手到、足到,方顯功夫為妙。3.以意顯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撲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飛,有撥草之能等等,無論何種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導下來完成的。通過意的活動,可以增強對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的刺激,進一步強化大腦的思維反應功能,從而大大有益於身心健康。練氣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於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衝於腦頂,上下鼓蕩,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所謂內氣,是指人體內的肺腑之氣和經絡之氣。所謂外氣,是指呼吸之氣。隻有外氣不斷地供給與補充,才能使內氣不斷地運行與發揮,即我們常講的吐故納新,如此循環往複,以至無窮,才能發揮人體之潛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意拳以呼吸為功,運行為效,以內氣的運行來帶動外氣的變化,即意之所向,氣即隨之;氣一動而力即趨之。逆腹式呼吸為形意拳的引功運氣之法,輕鬆平靜為行氣之本,小周天運氣法為進入高層次的階梯。起勢紮步時呼吸,使氣通於周身;動作時呼吸,使氣力相合。進則呼,退則吸,開則呼合則吸,呼氣由丹田而吐,吸氣歸丹田所納,內氣外氣,循環往複,源源不斷,氣運周身,力達四肢,內外相合,功夫可達上乘之境。練力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即胯催膝,膝催足,力達腳掌。必須牢記,無論何時何地,練力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形式和順,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如此練力,日久天長可達到力不蓄自蓄,勁不發而自發,力量無窮。練功所謂功,即指功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三體式樁功,各種單練對練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經常認真的演練和體會。特別是散手(太穀叫撕扒),更是真功夫的具體檢驗。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在青年時代,為了提高散手真功,經常不辭辛苦找到功夫上乘的前輩門上,花錢買打,從中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布學寬大師家學習散手技法,一種手法他要反複練習幾百遍,上千遍,直到運用嫻熟,得心應手為止,這是他所以成為形意散手名家和“試金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得到形意真功,就必須做到三節明,四梢齊,講陰陽,懂趨避。功夫不負有心人,隻要勤於思考,堅持不懈,樂於吃苦,就能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敵手攻來隨我意,以藝服人是真藝”的高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