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形意修煉篇(1 / 3)

形意拳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三大內家拳。打法多直行直進,與八卦之橫走,太極之中定有顯著之差別.形意拳之短打直進用於戰陣中最為適合,無花俏之招法,長勁亦是最快.兩軍交戰,千軍萬馬中,要能有閃轉騰挪之地不易,隻有直行直進,走亦打,打亦走.如黃河之決堤。

形意拳具有以下特點:①簡潔樸實,其動作大多直來直往,一屈一伸,節奏鮮明,樸實無華,富於自然之美。②動作嚴密緊湊,"出手如鋼銼,落手如鉤竿”,“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發拳時,擰裹鑽翻,與身法、步法緊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擰繩一樣,毫不鬆懈。③沉著穩健,身正,步穩,“邁步如行犁,落腳如生根”,要求寬胸實腹,氣沉丹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勁力舒展沉實。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動作強調上法上身,手腳齊到,一發即至,一寸為先。拳諺有“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之說。形意拳講究“三節”、“八要”。三節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從全身講,頭與上肢為梢節,軀幹為中節,下肢為根節;上肢以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下肢則分為胯、膝、足三節。做到三節的要求,就能保證周身完整一體,內外合一。八要是:三頂(頭上頂,有衝天之雄;手外頂,有推山之功;舌上頂,有吞象容)、三扣(肩扣,則力氣到肘;膝胯扣,則全身氣湊;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三圓(胸要圓、背要圓、虎口要圓)、三敏(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三抱(丹田抱,心意抱,兩肋抱)、三垂(肩下垂,肘下垂,氣下垂)、三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三挺(頸要挺,脊要挺,膝要挺)。這樣,就可保證身體各部姿勢正確舒展。形意拳包含著豐富的技擊理論和技術、戰術內容,強調敢打必勝、勇往直前的戰鬥意識。拳諺說:“遇敵有主,臨危不懼”。在戰術思想上,主張快速突然,以我為主,交手時先發製人,“乘其無備而攻之,出其不意而擊之”,“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在攻防技術上,提倡近打快攻,搶占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腳踏中門襠裏鑽”,“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形意拳主張頭、肩、肘、手、胯、膝、腳七法並用,處處可發,“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並且要求虛實結合,知己知人,相機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形意拳的技擊理論有6項原則,即工(巧妙)、順(自然)、勇(果斷)、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敵難於逃脫),稱為"六方之妙"。這6項原則對培養攻防意識,訓練技擊技術具有指導作用。形意拳注重力量的訓練。第1步功夫是“築其基,壯其體,使骨體堅如鐵石”,為技術提高打下良好基礎,這稱為“明勁功夫”。第2步要練“暗勁和化勁功夫”,要求周身完整,剛柔相濟,精神貫注,形神合一,以意導體,以氣發力。可見,形意拳對人體各項生理功能要求是相當高的。形意拳動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剛可柔,不同體質的人都可從事鍛煉。3訓練方式

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技擊價值、健身價值和表演價值,早已被廣大群眾所認識,學練者遍及神州大地,這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了幫助初學形意拳的朋友們糾正和克服在學練形意拳過程中較常見的毛病,現將這些毛病歸納為“十病”,一一列舉,望朋友們注意克服:1.歪頭縮頸,其勢不正,前俯後仰,皆身是病。2.張口吐舌,雙目無神,任督難通,視物不清。3.左右歪斜,駝背弓腰,重心不穩,步法不靈。4.挺胸吐腹,努氣拙力,氣難下沉,心身受損。5.出拳直臂,雙肩高聳,三節不明,勁力難順。6.肛門不提,丹田氣散,內中空虛,元氣虧損。7.胸腹暴露,兩肋開張,自身不嚴,敵易入侵。8.突臀挺胯,敞膝開襠,中門無守,敵攻難防。9.腕成死彎,出拳上揚,攻擊無力,易被人拿。10.虛實不分,陰陽不明,開合無度,變化失靈。以上為初學形意拳最易犯的十病,望朋友們注意糾正和克服。“十病”要忌,而且“十目”要知。何為“十目”?車氏形意拳中“十目”是指動作和形象名稱而言。它的具體內容是:斬截、裹挎、挑頂、雲領,這四項為動作名稱;雞腿、龍身、熊膀、猴相、鷹捉、虎撲,這六項為形象名稱。凡學練形意拳的,這“十目”就是規範動作的標尺,故必須認真體會,循此去做,不可隨心所欲,另辟蹊徑。“十目”與“十六”練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幾乎包含了形意拳理論的全部精華,務需認真體驗,才能使拳藝精益求精。克服了“十病”,又明白了什麼是“十目”和“十六”練法,就要在“練”字上下功夫,在車氏形意門中,將“練”歸納為“十練”。

練頭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形意拳,五官百骸,頭為總領,所以,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不僅如此,頭在總領手法、步法、身法變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麵部的五官。拳譜上講:“五行真如五道關(這裏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無人把守自遮攔,蔽住五行克他人,四兩可以撥千斤”。由此可知頭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麵再來研究頭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與地位。眼,拳譜上有:“眼有監察之明”與“眼觀六路”之說。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雙目要全神貫注,緊盯攻擊目標,做到無人似有人,攻防意識逼真,久而久之,可使雙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銳如猴鷹。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必須注意對方的眼,預察機宜,手腳未動眼先行。拳譜上有“眼無神,拳無魂”之論,充分說明了眼睛在練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車永宏宗師把“猴相”列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銳,這是對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發展和完善。耳,有“耳聽八方”之論。我國的中醫理論以為耳通腎,腎氣充盈則聽覺靈敏,遇敵必先覺,尤其是夜間,耳可聞風而趨避。曆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聽覺的修煉,所以,平時演練要養成悉心用耳,凝神靜聽的好習慣,日久天長,可使聽覺靈敏。口中有舌,口舌一家,無論行功演練,還是靜坐養神,口要自然閉合,以利呼吸。舌要頂住上齶,以利津液生出,隨時下咽,以防口幹舌燥,更利於接通任脈,使周身氣血運行暢通,所以拳譜上有“舌有鵲橋”之說。練身人之身軀,以腰為主宰,無論進退轉側,吞吐化泄,側身調膀,均由腰來協調。身法,身軀變化之法。車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對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動,腹實含胸,腰活背圓,提肛斂臀,尾閭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吞吐、趨避,這十二法皆有其具體的含義和要求:縱則放其勢,其勇如猛虎;橫則裹其力,開拓無阻攔;高則揚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則俯其身,刁拿顯其能;進則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則領其氣,回轉伏斂身;反則顧其後,後麵變前迎;側則要調膀,左右皆顧及;吞則身未退,胸腹向裏含;吐則身向擁;單雙手推擊;趨左也避右,避實擊虛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義,凡學練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譜講:“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而總以身法為要”。“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即腦),而把握其要者則在身。身進則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見身法在演練和與人較技時的重要性。練手手有撥轉之能,兩手打遍全身,其為攻防之本,故譜有“手如刀槍”形意拳之說。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論,有單手、雙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顧手,此為“手之七法”。何謂單手:“起前手如鷂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何謂雙手,譜曰:“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筋梢發,起而未落者,謂之拎手。筋梢發,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謂之起手。順起順落,參以拎搓者,謂之截手。筋梢不發,起而未落者,謂之顧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墜,腕塌手靈,兩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這樣可保持兩臂的伸縮彈力,利於變換手法。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心口),出洞入洞緊隨心;手高不過頭,肘高不過口;一手攻擊,一手顧破,擰裹而發,包裹嚴密;手之一發,打有目標,招不虛發;手之一回,肘護兩肋,手護心前,各歸其所,手起撩陰,拳從心出,起如猛虎撲食,落如鷹抓獵物;肩催肘、肘催手,力達筋梢如鋼鉤。練步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腳上的功夫。步為一身之根基和運動之樞紐。拳形意拳諺講:心是統帥(心即大腦),眼是先行,腿是戰馬,手是兵刃,無論攻防進退,全憑腿腳之力。譜曰:“腳去手不去為無主,手去腳不去為無根”。“身為主宰,而形之於步”。足見步法的重要。車永宏宗師所傳形意拳的步法有:半馬步、立馬步、立叉步、寸步、墊步、虛步、箭穿步、踐步、迂回步、盤根步等多種步法。這些步法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即進步要低,退步要高。進步時,以前帶後,以後促前,行如槐蟲;退步時,以後帶前,以前促後,前後相隨。出入磨脛,快而敏捷,謹防敵手從中門而入。前後兩腳,有虛有實,可起可落,可進可退;進中有退,退中有進,以退為進,可守可攻,虛實變化需見機而作。落步時,要做到胯塌、襠圓、膝扣,腳趾抓地,猶如大樹生根,上下束身如一,防護嚴密,下盤穩固。拳譜上講得好:“學拳先學步,看拳先看步,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而拳慢,步不合則拳散”。“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大腦),應變在手,而千變萬化不至於窘迫者則為步”。練梢在車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稱人體的血、肉、筋、骨之末端為梢,總稱為“四梢”。發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