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支撐與後蹬無力,出擊也就無勁可言了。犯此毛病的拳家,大都是誤解了古典拳經中“曲中求直”之意。所謂“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勁,直以發放”。是就發力的蓄發方式而言的,根本不是叫人做“軟腿萎膝”的弓箭步。但有時為了突出下沉的氣勢,也有使前腿弓至脛骨豎直為度,後腿微微開膝,膝尖微轉向外側。這時,後腿的膝部雖有微小的彎曲,但因為微小的彎曲是撐開的,而不是向下彎曲軟垂的,它導致襠部的拱度和弓勁增大,自然不屬於軟腿萎膝之列。所謂疊步,顧名思義,是步子重疊的意思。表現在弓箭步或虛步時,前後兩腳其橫間隔過窄,使前後兩腳踏在同一直線上,“疊步”兩腳前後相疊,造成底盤過窄過小,重心就會不穩。“自立不穩,如何發人?”遇敵襲擊我之側翼,就不免有傾跌之慮。“過勁”表現為弓箭步前腿膝尖的垂直線超過腳尖,使身體重心過於偏前,易為人引進落空而跌仆。所謂足膝偏撇,就是足尖的方向和膝尖的方向不一致,從而造成扭曲。以致使起於腳的勁,滯澀於膝間,無法經由腿,而腰而脊,形於手指。勁力無法貫穿順達,下盤亦不穩固,臨敵對陣無有不敗之理。掀腳拔根,表現在各種步法的定式時腳掌的掌心不能含空,全掌貼住踏實地麵,造成部分掌緣翹起,離開地麵,甚至拔起腳跟。以致不能利用地球這一最大的質量M,守不能將敵方的勁力通過地麵化解於無蹤;攻不能勁起腳跟,利用地麵的反作用力,發揮最大的威力。攻守無當,失機失勢。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軟步”是屬於下盤係列的問題,而下盤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基礎不紮實,不靈活,就好比空中樓閣。拳諺說:“自立不穩,如何發人;下盤不靈,何來虛靈?”是故,內家拳視軟步為大忌。9、脫肘:肘部懸揚,猶如肘關節脫臼之謂也。脫肘也稱為“懸肘”、“揚肘”、“寒肘”、“抬肘”或“舉肘”。拳諺有“肘不貼肋”、“肘不離肋”兩句很辯證的話。“肘不貼肋”,就是使腋窩保持適度懸空,保證肘部有足夠的回旋餘地。“肘不離肋”,就是在保證肘有回旋活動餘地的情況下,肘盡量靠近,不離開肋部,便於保護兩肋兩腰要害部位。以免肘部揚起,造成舉高腋空,“側門”(兩脅側門)大開。側門空虛,易為敵所乘。此外,肘部舉揚,肩、肘、腕等關節自然就難以鬆沉,造成氣血阻塞,勁力滯澀,兩臂無勁,勁不能由脊發,亦不能貫於手指,攻不能放人致遠,近乎外家之斷勁矣。所以古今內家拳無不力克脫肘惡習的。10、戳拳:腕骨不正,握拳不直,形如印戳,拳與前臂不在同一直線上,猶脫榫的錘子之謂也。內家拳的拳形為四平拳,即拳的四維均須平整。握拳的形式,以中指領先,四指並攏卷曲,指尖稍微觸貼掌心。然後將拇指輕輕蓋壓於中指中節,形成四平拳。因內家拳乃柔中寓剛之術,不以剛硬為能,所以握拳亦不宜緊實,外形似緊非緊,內則大鬆,以鬆柔為好。但雖為鬆握,須有團聚之意,使之有分之不開,擊之不散的作用。握拳時,拳背須與前臂齊平,腕骨正直,腕背自然伸直,不可歪曲,不可內拗或外突;形成戳拳。若用戳拳猛擊敵人,遇到阻力,首先會使自己的腕關節扭斷或扭傷,擊人的力量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戳拳隻有形式上的“美觀”,沒有任何技擊價值。古今內家拳術好手是決不會有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戳拳習慣的。11、扭臀:扭臀亦叫“晃臀”、“擺臀”、“搖臀”、“遊臀”。是尾閭不正,臀部外突,或臀部時而前順,時而後撅,或扭來扭去,如“遊魚擺尾”之謂也。臀的生理構造是外突的,外突的臀部,在行拳過程中,容易引起臀部的扭擺和晃動。或時而前順,或時而後撅,或扭來扭去。常會造成“點頭哈腰”,前俯後仰,破壞了“立身中正”,或是“遊魚擺尾”,破壞了“尾閭中正”,喪失了舵的作用。致使發勁無定向,放勁失平衡,勁不能“專注一方”。所以內家拳家提出“斂臀”或叫“護臀”的技術規範。要求站樁時不要撅起臀部,應向裏稍微收進,盡量放鬆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輕輕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後再輕輕向裏向前收斂團聚,就像用臀把骨盆裹護起來,把小腹承托起來那樣,這樣配合虛領頂勁、鬆腰落胯、圓襠,就能使尾閭的舵向作用相對穩定,從而保證“尾閭中正”,“立身中正”。有助於增強脊柱的靈活性和背脊的彈性,同時,斂臀也相對降低了身體的重心,有利於動作的平衡和蓄、引、拿、化、發勁的穩健,有助於“力由脊發”,發勁渾整,專注一方。12、曲腰:“點頭哈腰”,中軸扭曲之謂也。拳諺曰:“點頭哈腰,武藝不高。”或稱“低頭貓腰,傳授不高”。形象地描述了曲腰的弊病。“腰為一身之主宰”,是人上下體轉動的關鍵,對協調全身動作,調整重心,平衡身體,輸送勁力,都起主導作用。內家拳對腰的要求是鬆而沉著,直而不僵。“鬆而沉著”,使下盤穩固有力而不失輕靈,“直而不僵”,使中軸旋轉穩定靈活而不失沉著。這樣方能做到支撐八麵而穩固厚重,八麵轉換而輕靈圓活。此外,腰部的“鬆而沉著,直而不僵”,避免了脊椎的生硬挺拔,使脊椎有正常的自然“彎曲”,形成了俗說的“身弓”,增加了脊柱的彈性,緩解了行拳過程中所產生的震動,既起到了護腦的作用,又穩定了重心,平衡了身軀。這樣才能使“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其實,“曲腰”本身就屬於“歪斜”的範疇。這裏的內容可視作對“歪斜”的進一步說明。而內家拳術把“曲腰”單獨視作一大忌,可見對它的重視了。13、開門捉影:撒開兩臂,“正門”大開;探頭探腦,如捕風捉影之謂也。胸腹為“正門”,也稱為“大門”、“紅門”或“洪門”。人之五髒六腑皆位於胸腔和腹腔,是不能有絲毫疏忽,受到傷害的。在競技運動中,除運用身法的閃展騰挪來避免受到襲擊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四肢來護衛。尤其是依靠兩臂來護衛。拳諺說:“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其中說的是兩臂的防守作用,上護頭麵,中護胸、心窩、胃脘、肋腋與腰側,下護小腹、襠部。如果撒開兩臂,無疑將胸腹要害暴露於敵,任其上下其手。這是十分危險的,輕則受傷,重則致命。所以內家拳學從健身、技擊的要求出發,提出了“沉肩垂肘”、“肘不貼肋”、“肘不離肋”、“兩膊相係,不離中線”。“三尖相對守中央”的技術規範。所謂“中線”,即以頭頂百會至尾骨為一線。所謂“中央”,即以鼻與臍為界。兩手運作各緊緊護住自己的半個身,即左手護住左半身,右手護住右半身,在圓轉過程中,兩手的運行路線在“中線”、“中央”處稍加重疊。沈壽拳訣說:“兩手亂環不離中”,“當中一擊首尾動”,“攻我身軀首尾保”。即是形容兩手似蛇之首尾,緊緊護住“正門”和“側門”,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基礎上伺機擊敵。關於頭,上文已有提及。頭為“百脈之宗”,“六陽之首”。十二經絡中,六條陽經上行於頭,而六條陰經則通過各種“別道奇行”彙合於頭。頭為全身之綱領,綱舉目張,身法的穩定,脊椎的中正,腰胯的轉換,眼法的平準,呼吸的順暢,步法的靈動。總之,心、意、精、氣、神,手、眼、身、法、步,無不與俗稱“六斤四兩”的頭有關,都需要從“頭”做起。頭位於人的最高位,雖然僅僅隻有“六斤四兩”,然而影響很大。若“探頭探腦”,一則形象不美,二則“首腦”暴露於敵,易為敵所乘;三則破壞了立身中正,更易產生由“探頭探腦”所引起的連鎖問題。例如強項硬頸,精神不專,身體失衡,行動遲澀,虛實不明,歪斜等問題。可以說幾乎與其他內家的十三禁忌全部相關聯。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探頭探腦,“開門捉影”,是必須認真克服的。14、雙手齊出:即用“二隻拳頭打人”,一發無餘,不作後顧之慮之謂也。出者,過頭也。過直也。所以,“雙手齊出”並不是絕對地簡單地反對用二隻拳頭打人,更不是反對雙按、雙動、雙推等拳法。而是反對“兩膊不相係”,“首尾(兩手)不呼應”,上下不協調、不相襯、不相隨,這是因為首尾無呼應,則首尾無法互保,防守出現漏洞,攻擊必現破綻;上下不相隨,則手到步不到,形如斜塔,就不免有自行傾跌之慮,更談不上臨陣對敵了。或步到手不到,錯失良機,為敵所乘。雙手齊出的另一種表現為,兩臂挺直,出手過遠。知內家拳站樁行拳須周身內外三合,表現在外三合,即各關節左右合住,上下對齊,兩手兩足等對稱合住,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合住。開則俱開,開中有合;合則俱合,合中有開。這樣就要求兩臂不能挺直,出手太遠,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避免重心前移,被人乘勢借力牽動,因失重心而跌仆,也避免被人乘機入侵。內家拳十四禁忌,其實質是互相關聯的,不能截然分割。深刻理解,真正明了它的內容,不但對學習掌握內家八樁(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還掌握了研究評判內家拳的重要尺度,內家拳也就易於向大乘階段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