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十四禁忌”不但對狹義及廣義的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其他拳種同樣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是因為古今拳術的淵源是一脈相承的。在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過程中,雖然形成了分支浩繁的流派,創樹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特點,但就武術的作用和技術規範,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早年沈壽老師對“十四禁忌”曾作過簡明精辟的闡述,現詳釋如下,供武術愛好者研究參考。1、懶散:意識分散,雜念叢生,精神萎靡不振,垂頭喪氣,心馳外物,行拳心猿意馬之謂也。如此,首先違反了“敬”字訣。內家拳行拳站樁要求“心靜、體柔、神壯、息勻、意遠、勁整”。心境不能寧靜虛無,則形體如何鬆柔圓活;形骸不能鬆柔圓活,則神安韻安能莊穆定勻;神韻不能莊穆定勻,則氣息如何調和勻沉;氣息不能調和勻沉,則意念如何虛遠專致;意念不能虛遠專致,則勁力如何整衡渾元。所以站樁行拳須全神貫注,心靜膽定,氣息綿沉,神固韻勻,方可生神凝神,而生氣聚氣,而生精固精。此自無而至有也。藏精之舍曰丹田,乃氣海。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沉丹田,呼吸根蒂,久事養氣,則精暖自爾蒸騰化氣,此氣即為炁,俗稱元氣、真氣、中氣。天富大氣,呼吸得天地之氣。善用之,與內氣合而鼓蕩,為合體之氣。此即煉精化氣,氣若車輪,如九曲珠,氣遍全身,斂而入骨,貫頂為神,此為煉氣化神。神安而定,心境平靜,自然清輕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見性,光明頓生,性靈畢現,此為煉神還虛。此是自有而至無也。自無而至有,即是由鬆入柔,積柔成剛,極其之,而為至剛。然此剛非硬也。自有而至無,即是剛複歸於柔,運柔成韌,極其之,而為至柔。然此柔非軟也。無中有,有中無,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靜中育動,動中寓靜。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化剛為柔,運柔成剛,剛複歸柔,致成至剛至柔,剛柔相濟,剛柔相推,從而生變化。而變者愈變,化者愈化,以致變化無窮。自此,方始成就,臻於化境,豁然貫通,階及神明。由此可見,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貫注,是武功升華化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所以學藝者從學藝開始之日起就要認真注意和鍛煉。就健身而言,氣為血之帥。在人體,氣乃率血而行,氣隨心而行,隨心靜寧而順暢。如思想散馳,則氣滯結障,而致血瘀。故攝心入靜,專心致誌,可使氣順,氣順則血融;血融則血暢;氣血順暢,則血旺。極其至,筋脈和同,骨強髓盈,精神充沛,病安從來。試問,練武習拳者,“機巧生於內,名利擾於外,犬馬聲色之事亂其神,富貴榮辱之係其心,思想意念時起波瀾,心無片刻寧靜,靈魂出竅,神無片刻安定,行拳走架,好比行屍走肉”,則內功何以長?陽壽何以增?這也就是古今內家拳家和養生家曆來注重“勢勢存心揆用意?。視懶散為拳術首要大忌之原因。2、遲緩:智慧不敏,感覺不靈,反應遲鈍,動作滯澀之謂也。內家拳(樁)之運動,以虛靈為本。拳諺雲:“心君泰然,百體靈動”,“神為主帥,身為驅使”。行拳站樁曆來是心動形隨,意發神傳。心之一動,百骸無有不動。即所謂一動無有不動。可見心意的靈動敏慧,是克服動作滯澀之根本。心不胡思,意不外馳,精不妄動,氣不輕浮,神不亂遊。心境虛靜專致,神態安逸明清。內則自然心意空靈清虛,明性立見,智慧頓開,百骸鬆和圓融,經絡氣血通暢。外則自然百體無滯,動作輕捷快利,感覺靈敏。為求輕靈,上則須虛領頂勁,以契其綱領;下則須尾間沉垂,以握掌舵向,豎其線路。即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頂勁虛領,則精神陡振,尾間下垂,脊椎立即準直。人體之棟柱,厥唯脊椎,為全體之主宰也。脊椎自然準直,節節鬆沉,自上貫穿其下,“立如秤準”,則自然周身輕靈,通體無澀了。否則上阻於肩肘,中滯於腰脊,下停於胯膝。心手無應,全體失統,無所主宰,舉措失當,自然機勢頓失,受製於人了。如果說人之腰脊為一身之主宰,則腿腳為一身之根本。前進後退,左衝右突,動作的靈敏遲澀有否,除決定於腰外,很大程度決定於腿腳的功夫,所以《拳論》中有“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的論述。散亂者,手、眼、身、法、步無法協調,心、意、精、氣、神無以歸一之謂也。以致行拳站樁氣不能順,意不能專,身不能鬆,心不能靜,神不能安,勁不能整。自然感覺也不能靈敏,動作進退不能自如,身手不能虛實分明。則阻滯無斷,凸凹叢生。若發於腰,則上體呆滯,運轉卡澀;若發於腿,則兩腿遲重,進退無方。或說拳論中不是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句嗎?其實這不是錯誤理解,就是片麵理解。須知還有“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句,上下兩句起承轉接,截然不可分割。此言主要意指意、氣、勁三者運行路線。我們不妨作如是解:“始起發於腳,經與腿,及於腰,終形現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而手,總須完整一氣,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凸凹處。”完整者,無阻滯無斷續之謂也。由腳而腿而腰而手,若有阻滯斷續,有凸凹缺陷,則心、意、氣、勁、神勢必不能完整歸一,從而造成“有始無終,有終無始,始亂終棄”的現象。以致心、意、神無以斂聚而致遠;勁、力、氣無由通達而散亂。因而不能支配身體收放自如,舉重若輕;不能把握機勢,發勁處處落空。從而造成拳諺所雲:“遲緩失機勢,處處受人製”的必然結果。所以內家拳家總是不厭其煩的告誡學者力戒遲緩,要求習練者通體無滯,絲毫不著力,不要讓絲毫重滯、阻澀、間斷參與式間。更須綿綿不斷,輕靈貫穿,則智慧生,敏捷現矣。3、歪斜:上不領頂勁,中不守重心,下不把閭舵,頭容不正,線路(脊椎)不澀,外不能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身體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前後左右失衡之謂也。凡內家拳術曆來忌歪斜,講究“立身須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謂也。安舒者,自然舒適,不緊張用力是也。內家拳視“立身中正”為身法的第一要素,這是因為它是拳式姿勢之準則,是人體運動時下盤穩固的基本條件之一。王宗嶽拳論有“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句,可見立身平正是活似車輪的先決條件。行拳站樁如若頭無虛領頂勁,左右傾側;挺胸僵立,上重下輕;兩腿雙重,虛實不明;聳肩揚肘,手法含糊;忽高忽低,萎膝老步;提腰扭臀,轉動不靈;東歪西斜,規矩盡失,也就無中正安舒可言了。從生理上講,頭懸身正是非常正確的姿勢。這樣可以保持頸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狀態。也就是俗說的“豎線路”。它可以使頸椎中的神經中樞——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任何壓逼。延髓中有四對腦神經,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反射的中樞,故有“生命中樞”之稱。脊髓上連延髓,有頸、胸、腰和尾神經。是周圍神經與腦的通道。“立如秤準”,即不歪斜。從而保持了這一通道不受擠壓,暢通無阻,這樣也就能保證肢體運動“活如車輪”了,尤其是腰胯的運動更是如此。拳學上有關“立身中正”的論述不勝枚舉。如王宗嶽《十三勢行功歌》說:“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清代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麵。”又曰:“腰如纛”。許宜平有“喉頭永不拋”句。沈壽《常山蛇陣訣》說:“不偏一隅藝始高。”以上論述,皆言立身中正,忌歪斜。若腰不鬆,不正直,則造成臀部高聳,身體前傾,有前傾勢必有後仰,若尾閭失中,即尾骨不能對動向起到舵的作用,難使動作在任何角度,任何方向上“身正”,則神必不能貫頂,力必不能由脊而發。發出的勁也絕不可能均衡完整,專注一方。曆代先賢雖都沒有讀過物理學、人體運動生物力學,但拳術的實踐告訴他們,如果不符合“立身中正”這一客觀真理,那麼人體在拳術運動中就難以穩定,即使不傾跌倒地,也無法克敵製勝。近代有人提出“斜中寓正”、“偏中求正”的理論,這是違反人體運動生物力學的,是不足為訓的,是不可取的。這隻能為對手順勢借力創造條件。在這方麵的實戰教訓難道還不夠多嗎?《沈壽拳訣選》“四平訣”說:“心平則氣正,眼平則意正,頂平則頭正,肩平則身正。”這就具體說明了,如何通過“心、眼、頂、肩”順序,逐步調整做到不偏不倚,,無歪斜的正確姿勢,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離自身的“底盤”,但須知站樁行拳原備身法,身法種種,不勝枚舉。所以身法中正並非叫你昂首直立,生硬挺霸;所謂“不偏不倚”,實非完全是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吳公藻曾言:“重心為全體之樞紐,重心立,則開合靈活自如;重心不立,則開合失其關鍵。”陳鑫言:“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合,故不懼他人推倒”。可見“立身中正”是支撐八麵,自立於不敗之地的先決條件。這也就不難明白內家拳視“歪斜”為大忌的原因了。4、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鬆,肩胛緊鎖,兩肩高聳,狀如立寒冬溯風之謂也。以致氣血不通,勁路不暢。造成上勁不能由脊發,貫勁於指梢;下不能虛胸盈腹,引氣達丹田。內家拳有“鬆肩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稱“鬆肩垂肘”、“沉肩墜肘”、“垂肩沉肘”、“沉肩曲肘”。總其所言,無非指肩關節須鬆沉,使鎖骨平準而微下沉,肘關節始終保持適度的彎曲和沉垂。從而達到“三垂”,即氣垂、肩垂、肘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身穩如山;肩垂則臂鬆勁活,肩催肘前;肘垂則兩膊自圓,能固兩肋。這樣才符合“勁以曲蓄而有餘”的技擊原理。拳諺雲:“手如兩扇門”,則肩胛就是門的軸,即為樞紐。同時上肢又為手三陽經(即手陽明(大腸)經、手大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及手三陰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之所在。從技擊角度看,肩若不能鬆垂,兩肩聳起,則氣血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肘若不能曲墜,揚肘懸起,則勁力滯澀於肩肘,則守不能上護頭麵,中不能護胸腹,下不能護襠膝。即手起不了“兩扇門”的作用。此外,雙肩聳起,勢必導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經絡為之阻塞,同時壓迫了頸動脈,使大腦失氣血。頭為六陽之首,“百脈之宗”。十二經之中,六條陽經上行於頭,而六條陰經亦通過“別道奇行”彙合於頭。頭為周身之主,為全身綱領,五官百骸莫不本此為向背。寒肩的結果,使輸送氧氣和血液的頸動脈受阻迫,造成大腦缺氧少血,從而使大腦指揮失靈,智慧頓失;肩不能鬆沉,氣血湧擁胸際,則上重下輕,腳跟浮起;氣不能貼背,真氣不能自任督而行周天,遍體僵塞,則虛靈蕩然無存,勁力頓失,變化全無矣。同時,寒肩亦使手臂伸縮轉纏不能鬆柔圓活,也易被對手采用撅臂等手法挫之。從醫療保健角度來看,聳肩揚肘,造成肺等內髒經常向上提著,如俗說的“提心吊膽”、“挈心契肺”,使之處於緊張狀態。又使氣血瘀塞於頸、脊、肩、肘等關節,而難以達到頭及指端,情緒緊張又使氣血不能平和暢達,周流於人體內外,致使內不能鬆髒腑,外不能柔腠理;內不能維陰陽之平衡,外不能防邪氣之侵襲。在改善健康方麵也難獲得預期的效果。相反,如肩肘關節充分鬆沉圓活後,全部手臂的伸縮纏繞,就如同柳絲蕩風,活潑而無滯機。從人體解剖學分析,肩關節是上肢極為重要的環節,因為肩關節活動範圍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鎖骨連在一起;有背闊肌把腰椎、肱骨連在一起;有胸大肌把肱骨、胸肋骨、鎖骨連在一起。所以,“沉肩垂肘”就會引起連鎖效應,使胸背部鬆沉下來,從而使內髒放鬆,體內布滿中和之氣,五髒平和,舒適滋潤,充滿美意,達到這種平靜寧和的境界,身體自會健康了。5、老步:兩腿虛實不明,步法遲澀不靈,上下難以相隨,前進後退無方,折疊轉換雙重,舉措張罔失措之謂也。內家八樁步法僅一種步型,即“二字馬步”。內家拳的步法有:口步、後步、碾步、衝步、撒步、曲步、塌步、斂步、坐馬步、釣馬步、連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紋花步,稱為練步十八法。前列步法,係原式所有,由博返約,實則僅五步而已。也就是後來廣義的內家拳稱謂的八法五步是也。論拳法,不能舍身法而言步法,亦不能離步法而言身法。’拳經雲:“有不得機得勢者,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所謂腰腿者,即指身法步法而言。所謂散亂者,即身僵腿澀,氣滯血瘀,神馳意迷,力板勁散,失機失勢之謂也。可見散亂之病,病源無非是身法和步法。發生於身法,則上體呆滯,運用輒乖,發生於步法,則兩腿虛實不明。虛實不能分,則“後腿不能送前腳”,“實腳不能送虛腳”,從而造成步伐笨重,行步滯澀不靈,無法做到“邁步如貓行,行步如膛泥”。這樣勢必導致腰腿各自行事。造成周身不能節節貫串,內勁無以聯貫完整,上下不能相隨。自然也就進退失據,閃展失誤,騰挪失靈,失機失勢了。“機者,朕兆、動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也”。“勢者,形態、靜勢,靜而已形無有之趨者也。”內家拳(樁)動時存靜勢,靜時寓動機,動靜互為其根,此內家之妙也。“混沌未判,鴻蒙未開,本無動靜,何有陰陽?”陰陽始於動靜,故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以靜而成勢,以動而成機,機中有勢,勢牛有機,機勢難分。得機即得勢,得勢為得機。俗說:“機勢並得,服手服腳;機勢皆失,綁手綁腳。”所以內家拳是不允許“老步遲頓”的。6、腆胸:腆者,挺凸也。腆胸即為過於矜持,努氣挺胸,氣湧胸際,神凝血滯,上重下輕,根腳拔起之謂也。人體上身全賴脊椎骨支撐,故脊椎骨在人身猶如屋宇之棟梁。平時,人的脊椎骨呈自然彎曲狀。為求輕靈,行拳站樁上虛領頂勁,以契其綱領,下尾間斂垂,以豎其線路。這是因為百會虛頂與會陰斂垂,二點成一直線。上虛頂,下斂垂,即可使通體準直,符合“立身中正安舒”之要求。如腆胸,則成三點之勢,三點又不在—:條直線上,則成幹涉之狀。以致上不能虛頂,則綱不能舉;下不能斂垂,則目不能張。周身骨骼無法正直,筋肉不能順遂,破壞了立身中正,破壞了鬆靜輕靈的充分必要條件,造成經絡血脈凝淤於胸;氣血浮湧結障於胸;肌肉筋骨僵硬於胸;勁力阻斷滯塞於胸。此外,胸部緊張,又破壞了呼吸的自然深長,妨礙血液回流心髒。考究全身則無一是處也。偶有動作,無不受掣肘。臨敵對陣,必為人所製,於健身更是百害而無一利。故腆胸為內家之一大害也。7、直立:僵直而立,全無戒備之謂也。支撐物體的底基稱為底盤,在物理學上稱為“底麵積”。例如鍾座就是鍾的底盤。行拳站樁,二腳外緣的聯線範圍以內的麵積,就構成了人體的底盤。行拳站樁及競技運動中,人體的重垂線如能保持在底盤範圍內,那麼人體就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反之,如重垂線超出底盤,在沒有依托的情況下,又無法依靠樁步、騰空、步隨身換等技術,使之重新納入底盤,人體就會發生傾跌現象。在拳術運動中,拳家會通過坐腰落胯、圓襠斂臀等措施,也就是通過蹲坐姿勢,保持兩腳齊整地踏實,端正身法,虛胸實腹,取得支撐八麵,穩固厚重的“底盤”。一般來說,直立的底盤較小,重心較高,其穩定性較差。反之,兩腳距離越大,其底盤越大,重心越低,穩定性相對也較好。但是,人是兩足的靈物,不管你怎麼大步站立,底盤總有窄的一麵。而且步距愈大,步隨身換相對也較困難。於是,在實際的拳術及競技運動中,既要把對方的重垂線擊出底盤,又要使自己的重心相對穩定,就成了拳術及競技運動中的深邃學問了。我們試比較直立與最大步距之間的優缺點。直立狀態,底盤小,重垂線易偏離底盤;重心高,相對穩定性差。但重心高,如跌仆,則倒地所需時間長,如步法身法靈活,則便於補救。但勁力難以起腳跟,失卻根本。最大步距狀態,底盤大,重垂線不易偏離底盤;重心低,相對穩定性較好。但步距大,步法遲澀不靈。重心低,如跌仆,則倒地所需時間短,加上步澀,難以補救,。從比較中可以看出,拳家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在直立和最大步距狀態下尋找、調整最適合自己的最佳步距,在取得相對穩定性的基礎上,取得最大的靈活性。以確保穩定與靈活的統一。取得支撐八麵,穩如泰山的“底盤”。經過大量的實踐,拳家們在調整、選取最佳的步距後,再采用“四六步”或“三七步”較符合上述原則;而直立步,尤其是僵直而立,全無戒備的狀態則為最差狀態。拳諺說:“有備則製人,無備則製於人。”所以內家拳力戒直立。8、軟步:軟襠萎膝,疊步“過勁”,足膝偏撇,掀腳拔跟之謂也。襠部即會陰部,站樁行拳,襠要圓而虛,要裹襠、吊襠,不可夾襠(尖襠)、平襠。它的原理與拱型橋洞建築是相似的,這是因為拱型的抗壓承重能力大於尖形及水平形。兩胯根撐並,兩膝呈微向裏扣之意,襠自然能圓。會陰處虛虛上提,不使其有下蕩之意,襠自然能虛。襠的虛圓,使胯骨的骨節撐開;胯骨節周圍的韌帶極緊,必須撐開撐圓至足,以增加其伸縮旋轉的靈活性和擴大其活動的幅度,使下盤輕靈而旋轉無滯,並加強腿部的彈性和弓勁。而軟襠,即表現在仆步、弓步、馬步等步法時,襠部全部下落,軟弱無力地貼近地麵,似同癱瘓。這樣不但起身費勁,遇到對方進逼,就會癱倒在地。所謂萎膝,也叫“軟腿”,主要表現在弓箭步時,後腿膝部向下彎曲。所謂“弓箭步”,顧名思義,是“前腿如弓,後腿如箭”的意思。技術要求為前腿弓,後腿蹬,因而也稱之為“弓蹬步”,其後腿膝關節必須保持一定的鬆沉度,不可蹬得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符合“勁以曲蓄而有餘”。但如相反地走向另一個極端,使後腿向下曲而不直,就成軟腿萎膝了。拳訣說:“勁起於腳,發於腿。”作為進攻性的弓箭步,如果出現軟腿萎膝現象,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