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八極拳,中國拳術名稱。“八極”意為發勁可達四麵八方極遠之處。其動作樸實簡潔,剛猛脆烈,多震腳發勁動作。八極拳的“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漢《淮南子·墜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八極”用於武術,則取意於“八方極遠”之地。八極拳為武術拳種之一,取其以六種開法(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防守架子)之意。稱“八極”者,係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的說法,寓“八方極遠”之意。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但近代根據其發勁可達四麵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以“八極”二字定名。北方稱武術為把式、八式。八極的意義在於勉勵門內弟子要將八(把)式練到極高的境界。另外八極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個部位的應用。所以八極之名是要求本門弟子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在漢朝劉安寫的《淮南子》裏記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這裏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八極拳之名也是要本門弟子將八極拳的勁道練到極遠之境。八極拳曆史悠久,經曆代傳人刻苦精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湧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武術界影響很大。八極拳[1]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極架、八極拳、六大開、八大招、四郎寬拳、六肘頭、太宗拳、太祖拳、華拳、飛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槍、六合花槍、行者棒、八棍頭、純陽九宮劍等。拳械套路,可單練,亦可對練。八極拳以六大開、八大招為技術核心,套路有八極小架、八極拳(亦稱“八極對接”)、六肘頭、剛功八極、八極新架、八極雙軟等。器械以陸合大槍、對紮大陸合為主:其勁道講求崩、撼、突、擊、挨、戳、擠、靠、以及撞靠勁、纏捆勁等。特點為動作簡潔、長短相兼、發勁迅猛、撞靠捆跌突出、肘法疊用、下盤穩固。八極對接單練稱“八極拳”。全套四趟四十二勢。主要拳勢有理打頂肘、左右提打、端檔、托窗、轉環掌、大纏、小纏、挎塌、跪膝、撲麵掌、落步砸等。八極拳的步型以弓步、馬步為主,步法以震腳闖步結合而成。八極拳的腿法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有彈、搓、掃、掛、崩、踢、咬、扇、截、蹬。主要內容
一、金剛八勢(基本開門練法):撐錘(崩弓竄箭急)、降龍(五嶽朝天錐)、伏虎(六合撲地錦)、劈山掌(劈山斧加鋼)、探馬掌(登山探馬準)、虎抱(圈攔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擠)、鶴步推(鶴步推山穩)。二、六大開六大開為八極拳之絕技,意為先開門,後進招,凡與敵交手均不離此術。六大開是頂、抱、單、提、挎、纏。練六大開以三靠三合為要點招不離胯。三、八極拳小架(同時可以配泥球耗軟架)。四、練習八極拳時應先做好準備工作。習練時要先輕後重,先慢後快,同時舌抵上顎、發力時伴以哼哈之聲,以達內外合一,勁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動作也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五、大小劈掛掌:練習八極拳必須輔練劈掛掌,剛柔相濟,力達四方。因此有“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之說。六、輔助操練的有:摟樁、靠樁、頂弓掌板、抽袋、跑磚等。七、對練項目有:八極對接拳、八極對劈掛、八極對爪拳。八、器械有:1.六合大槍、雙盤槍點(滑大杆子)、耗大槍架、子龍槍。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萬勝雙刀、攔馬撅(撲刀)、春秋大刀。3.月霞劍、青萍劍。4.震山棍(行者棒)。其它有雙戟雙鉤、鴛鴦鋱、雁翅鏜等。九、雙練器械有:對劈月霞劍、對盤六合槍、單刀拐進槍、撲刀進槍、春秋刀對雙劍、三節棍對雙拐、梢子棍對槍十、其它有易筋經、大架太極、羅漢拳等。八極架:練八極拳者多從“八極架”入手,亦有人稱其為“功架拳”、“小八極”或“小架子”,是八極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極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簡單、易練,更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實用價值。約計27勢,每勢均是一獨立招式。招式不同,練法亦異。各勢按其用法直接使用,勢與勢間,勾掛連環,變化巧妙。此外,八極門中的著名招法——“八大招”,又稱“八招法”,也隱秘在八極架路中。是招,一經點撥、析解、試手,即可掌握。六大開:指“頂、抱、擔、提、挎、纏”六種基本方法,是各種動作的母係。「頂」是上領、下沉、左頂、右拉四麵八方勁發力的十字整力;「抱」是緊縮一團,枕戈待發,寓攻於防,防中有攻的技法;「擔」是以拳輪為力點,由上往下的蓋、砸拳法;「提」是指腿法之變化;「挎」是彎臂短擊法和快摔法;「纏」有大小之分,小纏纏腕,大纏纏臂。拳譜中講述六大開:“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挎合練單揚打,順步腰身便是纏,翻身頂肘中堂立,打開神拳往後傳。”八大招:(1)閻王三點手,(2)猛虎硬爬山,(3)迎門三不顧,(4)霸王硬折韁,(5)迎風朝陽掌,(6)左右硬開門,(7)黃鶯雙抱爪,(8)立地通天炮。4基本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