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走出神秘,英國特工公開招聘(1 / 3)

第二十二章 走出神秘,英國特工公開招聘

“007”走出神秘,走進電台現身說法,為公開招聘做廣告,女性特工成了熱門貨,官方網站更是推波助瀾;為了反恐不僅招聘拆除“乳房炸彈”的“拆彈部隊”,還要招聘生了孩子的“媽媽特工”,並保證不要賣弄色情;不過華裔青年卻說,隻有腦子進了水的人才會去應聘。

招募特工的途徑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英國情報機構一直是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進行工作,政府部門的名單上甚至沒有它的名字。如果不是《007》問世和“詹姆斯·邦德”先生的形象出現在銀幕上,英國情報機構可能仍然會不為多數人所知。所以關於他們的招聘和培訓也就成了一個神秘的話題。

二戰時期,軍情六處的特工招聘大多是根據戰爭的需要,招募各種各樣的人成為間諜。由於戰爭的原因,其招聘的方式並沒有現在這麼規範。

軍情六處的招募通常有三條主要途徑。其中之一就是大學。就像有些大企業那樣專門派人到大學去招募情報人員,或者是通過大學裏的職業介紹服務部門來進行指派或者介紹。另外在一些大學裏還有許多與情報界有關係的學者、教授和專家,這些人也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情報機構裏工作過,所以他們也會介紹一些自己的學生加入情報機構。

第二條途徑就是從軍人中招間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莫裏斯·奧德費爾德爵士一開始是在軍隊裏從事情報工作,1946年經他的上級動員加入了英國秘密情報局。1973年8月,莫裏斯·奧德費爾德爵士當上了英國秘密情報局局長。他的經曆就是一個“從軍人到間諜”的最典型的例子。

當然,和平年代可能會有新的機會和辦法。像北愛爾蘭那樣的內亂局麵,同樣可以讓局部的軍事行動為招募職業情報人員提供良好的條件。正如當年越南戰爭曾是美國情報機構考驗和招募情報人員的極好地點一樣,如今的北愛爾蘭也成了英國軍情六處最好的招募地點。

在北愛爾蘭的首府貝爾法斯特,經常發生天主教徒被耶穌教徒殺戮,或是耶穌教徒被天主教徒殘害的事情。背叛和欺詐之風盛行,懷疑已成為人們的第二天性。不過也有例外——1972年6月,一對年輕男女搬進了安特裏姆大街一套有兩間臥室的公寓,卻沒有引起鄰居的任何猜疑。

他們是一對漂亮的組合。男的麵目白皙而英俊,說著一口北愛爾蘭土話;女的麵目微黑,姿色迷人,比男的年長幾歲。當那些“救世軍”在大街上做禮拜時,她也前去參加。他們與鄰居相處得十分融洽,鄰居們知道男的叫鮑伯·瓊斯,女的叫珍妮·瓊斯。他們是姐弟倆,開了一家幹洗店,很是忙碌。他們在學院廣場東邊的書店樓上有一間小辦公室,還有一輛綠色的小型送貨卡車,車廂兩邊印著洗衣店的字樣。

1972年10月2日早上,鮑伯·瓊斯駕駛著洗衣店的卡車,繞過住宅區向前開去。當卡車開進旁邊的公園路時,一輛藍色的福特牌轎車尾隨而至。轎車後座上坐著兩個人,他們是愛爾蘭共和軍臨時派來的一個暗殺小組。

上午11點15分,他們追上了鮑伯·瓊斯的卡車,然後跳下藍色福特牌轎車,手持衝鋒槍,一個奔向洗衣店的卡車,一個站在轎車旁準備進行火力掩護。鮑伯·瓊斯還沒來得及從手槍套中抽出勃朗寧自動手槍,共和軍的暗殺人員已將一陣彈雨掃向卡車。鮑伯·瓊斯頓時血流如注,當即倒在方向盤上死去。他的姐姐珍妮·瓊斯親眼目睹了這場慘案。她尖叫著,幾乎嚇瘋了,而那兩個持槍的暴徒卻鎮定自若地回到轎車上,揚長而去。

幾分鍾後,一支英國巡邏隊趕到,他們把卡車開走,並護送珍妮·瓊斯離開了這個地區。當天晚上,珍妮·瓊斯秘密地離開了北愛爾蘭,坐飛機回到了英國。

原來,“珍妮·瓊斯”的真名叫薩拉·珍妮·沃克,是皇家陸軍婦女隊的上等兵。“鮑伯·瓊斯”真名叫泰德·斯圖亞特,是在英國軍隊中服役的一名20歲的北愛爾蘭人。他們是自願假扮姐弟,從軍人變為間諜,利用洗衣店的業務巧妙地進行情報活動。

來到北愛爾蘭後,他們對收到洗衣店裏來的衣服首先進行刑偵技術檢查,查看衣服的主人是否擺弄過炸彈或是開過槍。通過這種秘密的檢查,他們曾協助當局抓捕了好幾個愛爾蘭共和軍分子。

1973年12月,在一次秘密舉行的授獎儀式上,薩拉·珍妮·沃克接受了伊麗莎白女王授予她的勳章。她換用了假名,被任命了新的職務,因為她的名字已經在愛爾蘭共和軍的暗殺名單上,並且是名列前茅。

假如在若幹年以後的某個時候,一旦需要像薩拉·珍妮·沃克那樣的人從事情報工作,她的名字和檔案就會從電子計算機的儲存器中輸出,英國秘密情報局或保安局就會給她一個職位。薩拉·珍妮·沃克在北愛爾蘭工作過的部隊是一支秘密的軍事偵察隊,這樣的軍事偵察隊就是英國情報機構最好的招募來源。

第三條途徑就是從那些曾給情報機關送過情報,或者是有聯係的人中間招募情報官員。

當然,軍情六處招募間諜遠不止上述的三種途徑。軍情六處對聯絡員格雷維爾·溫的招募,可以說是由於意外事件引起的。格雷維爾·溫曾在蘇聯的監獄裏待了一段時間,1964年和一名蘇聯間諜交換後才回到了英國。

在成為軍情六處的情報人員之前,格雷維爾·溫原是諾丁漢一家工廠的學徒工。1938年的一天夜裏下班後,他返回工廠,因為他有一件工具丟在車間裏。當他來到車間裏後,卻發現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裏,一個人正在對著一個閃著燈光的鐵盒子說德語。格雷維爾·溫當時不知道這就是電台。第二天,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廠董事會中的一名陸軍上校,這名上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和情報機構有過聯係。

幾個星期後,這位陸軍上校突然要和格雷維爾·溫進行一次單獨談話。在這次談話之後,格雷維爾·溫就開始在軍隊中搞情報工作。戰爭結束後,他繼續工作,這次,他進了蘇聯的監獄。

被軍情六處招募的間諜經過訓練後,並不被急於使用,而是大部分時間待在總部的辦公室裏,隻是偶爾有機會短期外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安全,因為一個派出時間長的人,被對方搞掉的危險就更大。

利用“007”的影響力招募

要想成為軍情六處的特工,申請者必須是英國公民,年滿21歲,起薪為5.2萬美元。申請者要忍受長達數月的甄別過程,並要接受軍情六處對他們的個人、家庭、經濟、宗教和是否服用過毒品等情況逐一詢問。軍情六處負責招聘的一位主管說,年薪並非軍情六處吸引人的地方,而是這個機構工作的重要性。

二戰以後,軍情六處雖然少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但還是十分重視對特工新手的招募,因此還保持著一定的活力。他們利用“007”這塊金字招牌來做文章。因為自從第一部“007”的小說問世之後,英國特工的形象就開始走進人們的心中。第一部“007”電影於1962年10月4日公映後,“007”電影係列更是風靡全球,至今40年仍然長盛不衰。

英俊帥氣的麵龐,瀟灑靈動的身手,詼諧幽默的談吐,機智果敢的謀略,再加上相伴左右的如花似玉的“邦德女郎”……在“007”係列影片風靡全球之後,一個魅力十足的“詹姆斯·邦德”的形象深深植入無數人的記憶之中,自然也使一些青年人多了一份向往和誘惑。凡是熟悉“007”的人都知道,“詹姆斯·邦德”的原型就是英國軍情六處的成員——“加入我們,你肯定將得到一個刺激的、有回報的生涯,像邦德那樣為國家效力”。這就是軍情六處多年來在網站上的廣告詞。

從前,“007”總是給人以神秘兮兮的印象,如今卻不斷撩開神秘麵紗,走到公眾麵前,訴說其真實的生活經曆和感受,為軍情六處的招聘活動做宣傳。據英國媒體報道,為了吸引更多的英國青年加入特工行列,英國秘密情報局特地邀請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他們做了係列節目,由軍情六處的年輕特工現身說法,在BBC連續播出一周,向廣大聽眾和應聘者介紹他們非同尋常的特工生活。為防止身份外泄,這些出現在節目中的年輕特工不但使用假名,連他們的聲音在播出前也經過了特殊處理,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在講話。

2007年11月26日,BBC第一電台第一次播出了這檔錄音節目。軍情六處招聘負責人“馬克”(當然也是假名)首次接受媒體訪問。他在節目中表示,此次活動是為了糾正人們對特工的認識偏差,以便在反恐任務越來越重的今天能夠招募到更多的優秀人才。他說軍情六處過去招募都是在校園中悄悄進行,如今為了適應從不同族群中征選人才的需要,才首度決定公開招募。“馬克”還表示,真實的特工和“007”係列電影中的“詹姆斯·邦德”其實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因為“邦德”的形象是綜合特工的生活而塑造出來的,有很多虛構的成分,這往往會讓人們對特工的認識存在偏差,同時對招聘工作也會產生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