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紅樓夢》之倫理學上之價值2(1 / 2)

【原文4-6】

然叔氏之說,徒引據經典,非有理論的根據也。試問釋迦示寂[1]以後,基督屍[2]十字架以來,人類及萬物之欲生奚若?其痛苦又奚若?吾知其不異於昔也。然則所謂持萬物而歸之上帝者,其尚有所待歟?抑徒沾沾自喜之說,而不能見諸實事者歟?果如後說,則釋迦、基督自身之解脫與否,亦尚在不可知之數也。往者作一律[3]曰:

生平頗憶挈盧敖[4],東過蓬萊浴海濤。

何處雲中聞犬吠[5],至今湖畔尚烏號。

人間地獄真無間[6],死後泥洹[7]枉自豪。

終古眾生無度日,世尊隻合老塵囂。

何則?小宇宙之解脫,視大宇宙之解脫以為準故也。赫爾德曼人類涅槃之說[8],所以起而補叔氏之缺點者以此。要之,解脫之足以為倫理學上最高之理想與否,實存於解脫之可能與否。若失普通之論難,則固如楚楚蜉蝣,不足以撼十圍之大樹也。

【注釋】

[1]示寂:顯示涅槃之相。

[2]屍:陳屍。

[3]往者作一律:這是王國維1930年的作品,題為《平生》。

[4]盧敖:古代方士,曾被秦始皇派去求仙,一去不回,秦始皇大怒。正是這個契機,才有了後來所謂“坑儒”之事(實際被坑殺的是方士而非儒生)。詩詞裏常以盧敖代指仙人。

[5]雲中聞犬吠:引用淮南王劉安雞犬升天的典故。

[6]人間地獄真無間:地獄有很多,其中有一個“無間地獄”,是電影《無間道》的得名出處,但王國維這裏用“無間”應是“沒有間隙”“沒有差別”的意思。全句是說人間和地獄其實是同一個地方,或者說人間就是地獄。

[7]泥洹:即涅槃。老百姓常把涅槃理解為得道成仙,相信佛陀在涅槃成仙之後有了異乎尋常的法力,可以在天上保佑我們。但涅槃本來的意義不是成仙,而是斬斷輪回,跳出生活的苦海。

[8]赫爾德曼人類涅槃之說:赫爾德曼,今譯哈特曼(1842-1906年),德國哲學家。王國維認為哈特曼提出的人類涅槃之說優於傳統的個體涅槃之說,正可以彌補叔本華理論上的缺陷。

【解說】

王國維發現了叔本華理論上的一處缺陷,認為叔本華雖然引經據典地為自己辯護,但辯護得實在牽強。於是王國維問了這樣一些問題:試問釋迦牟尼圓寂之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之後,人類及萬物為何仍然輪回不息、痛苦不已呢?難道和過去有什麼不同了嗎?恐怕佛陀和基督自身是否得到了解脫尚在未知之數吧?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評論李後主的詞,說“儼有釋迦牟尼、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從上下文來看,這隻是一個過於誇張的修辭方式,而實質上無非是沿襲康德、叔本華的客觀之美的說法,認為李後主的詞雖然僅為一己之悲愴而發,卻表達出了人類共有的悲哀,是可以被所有人欣賞的。但從字麵來看,釋迦牟尼和基督當真擔負了人類的罪惡嗎?為什麼今天的苦難似乎並不比兩千年前為少呢?

宗教人士當然不會讚同這樣的看法,但王國維此刻站在了懷疑論的立場上:釋迦牟尼曆盡千辛萬苦尋找生命的解脫之道,他最後真的找對了嗎?他說他悟了道,可怎麼才能證明呢?基督被釘上十字架是代人類贖罪,這罪真的被他贖了嗎?世人仍然在鍾擺式的人生裏沉淪不已,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呢?若不能全體解脫,則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獨自解脫,那麼曆史上到底有誰真正解脫了呢?

這個問題王國維早就想過,還為此作過一首七律,感歎著“終古眾生無度日,世尊隻合老塵囂”,世間眾生始終不曾獲得解脫,佛祖便也不過如凡人一樣終老塵囂罷了。

至此我們看到,王國維雖然沉迷在叔本華的悲觀世界裏,但並不諱言叔本華的理論缺陷,也不諱言自己的困惑。那麼,說了這麼久的解脫之境,如果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烏托邦,它的倫理意義究竟又在哪裏呢?

【原文4-7】

今使解脫之事,終不可能,然一切倫理學上之理想,果皆可能也歟?今夫與此無生主義相反者,生生主義也。夫世界有限,而生人無窮;以無窮之人,生有限之世界,必有不得遂其生者矣。世界之內,有一人不得遂其生者,固生生主義之理想之所不許也。故由生生主義之理想,則欲使世界生活之量,達於極大限,則人人生活之度,不得不達於極小限。蓋度與量二者,實為一精密之反比例,所謂最大多數之最大福祉者,亦僅歸於倫理學者之夢想而已。夫以極大之生活量,而居於極小之生活度,則生活之意誌之拒絕也奚若?此生生主義與無生主義相同之點也。苟無此理想,則世界之內,弱之肉,強之食,一任諸天然之法則耳,奚以倫理為哉?然世人日言生生主義,而此理想之達於何時,則尚在不可知之數。要之,理想者可近而不可即,亦終古不過一理想而已矣。人知無生主義之理想之不可能,而自忘其主義之理想之何若,此則大不可解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