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紅樓夢》之倫理學上之價值1 (3)(1 / 3)

何則?生活之意誌之存於我者,不過其一最小部分,而其大部分之存於一切人類及萬物者,皆與我之意誌同。而此物我之差別,僅由於吾人知力之形式,故離此知力之形式,而反其根本而觀之,則一切人類及萬物之意誌,皆我之意誌也。然則拒絕吾一人之意誌,而姝姝[2]自悅曰解脫,是何異決蹄[3]之水,而注之溝壑,而曰天下皆得平土而居之哉!佛之言曰:“若不盡度眾生,誓不成佛。”其言猶若有能之而不欲之意。然自吾人觀之,此豈徒能之而不欲哉?將毋欲之而不能也。故如叔本華之言一人之解脫,而未言世界之解脫,實與其意誌同一之說,不能兩立者也。叔氏於無意識中亦觸此疑問,故於其《意誌及觀念之世界》[4]之第四編之末,力護其說曰:

人之意誌,於男女之欲,其發現也為最著著,故完全之貞操,乃拒絕意誌,即解脫之第一步也。夫自然中之法則,固自最確實者。使人人而行此格言,則人類之滅絕,自可立而待。至人類以降之動物,其解脫與墜落,亦當視人類以為準,《吠陀》[5]之經典曰:“一切眾生之待聖人,如饑兒之待慈父母也。”基督教中亦有此思想。珊列休斯[6]於其《人持一切物歸於上帝》之小詩中曰:“嗟汝萬物靈,有生皆愛汝。總總環汝旁,如兒索母乳。攜之適天國,惟汝力是怙!”德意誌之神秘學者馬斯太哀克赫德[7]亦雲:“《約翰福音》雲,餘之離世界也,將引萬物而與我俱。基督豈欺我哉?夫善人,固將持萬物而歸之於上帝,即其所從出之本者也。今夫一切生物,皆為人而造,又各自相為用,牛羊之於水草,魚之於水,鳥之於空氣,野獸之於林莽,皆是也。一切生物皆上帝所造,以供善人之用,而善人攜之以歸上帝。”彼意蓋謂人之所以有用動物之權利者,實以能救濟之故也。

於佛教之經典中,亦說明此真理。方佛之尚為菩提薩埵也,自王宮逸出而入深林時,彼策其馬而歌曰:“汝久疲於生死兮,今將息此任載。負餘躬以遐舉兮,繼今日而無再。苟彼岸其餘達兮,餘將徘徊以汝待!”(《佛國記》[8])此之謂也。(英譯《意誌及觀念之世界》第一冊第四百九十二頁。)

【注釋】

[1]名學:邏輯學。

[2]姝姝:自滿的樣子。

[3]蹄:動物的蹄印。

[4]《意誌及觀念之世界》:叔本華的代表作,今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是王國維哲學、美學最大的思想淵藪。

[5]《吠陀》: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文獻集。

[6]珊列休斯:今譯安琪陸斯?西勒治烏斯。

[7]馬斯太哀克赫德:今譯邁斯特爾?埃克哈特。

[8]《佛國記》:晉人法顯從長安出發遊曆天竺,歸來之後所著。

【解說】

從上文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問王國維兩個問題:照這麼說,那麼藝術和宗教豈不是一回事嗎?如果不是的話,兩者的區別又在哪裏呢?再者,就算叔本華說對了,那麼寶玉出家真的能夠得到解脫嗎?

王國維認為,綜觀世界上的各大宗教,無論是印度的婆羅門教和佛教,還是希伯來的基督教,都以解脫為唯一的宗旨,而在哲學家的陣營裏,古人如柏拉圖,近人如叔本華,其最高的理想也存在於解脫。但叔本華最高明,因為他的說法有深刻的認識論和偉大的形而上學做支柱,一掃宗教神話的麵具,不是讓人隻憑信心,而是用嚴密的邏輯把結論一步步地論證給你看。而且感情既真,文字又美,所以他的那套理論可謂精密確實,而不再像古代的那些宗教和哲學完全是憑空想象而來的。

王國維的這番話肯定會引起宗教人士的不快,但宗教縱然有大量的邏輯思辨的內容,總還是離不了“信心”二字。釋迦牟尼到底是真的證入涅槃、斬斷輪回了,還隻是他自己這麼說,這麼相信,別人證明不了;世界是不是神創造的,即便是神創造的,這個神一定就是《聖經》裏的那位上帝嗎?這也是證明不了的。如果能被嚴絲合縫地證明出來,那也就不叫信仰了。